拨云见日——二战日本超重型坦克

序言
说起《坦克世界》中的日系超重型坦克线,很多人可能会想起10级的五式重战车和当年霸气的HE弹——不必细瞄而且专治各种卖头卖履带的特点,着实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拥趸。可惜后来的一系列锉刀和最要命的HE机制修改直接将整条线路打入了冷宫。
不过我们今天并不是要从游戏、而是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这一条线路,讲讲有关这些坦克在历史上的起源、发展和仍未解开的谜团。
可能会有部分对坦克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会对这条线路所谓的“历史”嗤之以鼻,认为它们不过是明斯克造车厂的臆想之作罢了。然而事情远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这条科技树实际体现的是二战结束后几十年来世人对日本超重型坦克的认知过程。而Wargaming仿佛拿到了一柄历史洛阳铲,深挖出了埋藏已久的尘封密档。

日本超重型战车概念的起源
在二次大战的诸多参战国中,日本的陆军装备和坦克装甲车辆始终给人一种老破小的印象——开发时间早、战斗性能差、体量太小。这当然有作战环境和对象的原因,不过更重要的是日本孱弱的工业能力导致的。
但是实际上日军也曾经尝试研制过真正的重型坦克,而且还跳过了二战重坦常见的40~50吨左右的重量,直接跨越到了150吨的超重型坦克级别。这就是日本军史上唯一真正有资格被称为“重坦”的O-I超重型战车。O-I这个名称是陆军给与的称呼,日语写作“オイ車”,其名字中的“O”代表“大”、“I”则代表“一”的意思,因此这辆超重型战车的译名可以叫做“一式大战车”。所谓“大战车”也就是当时的日本对于超重型坦克的官方称谓了。另外其制造商,也就是三菱重工业则称其为“ミト車”(“三菱特殊车辆”的简称)。
说起这辆超重型战车的起源,绕不过去的一个人就是岩畔豪雄大佐。他在1939年(昭和14年)的时候是战车研究委员会的成员,兼任军务局军事课课长,身居要职使得他有权使用机密预算。整个O-I项目中他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推动者。此人并非技术出身,在提出超重型战车项目的时候可以说完全没有考虑日本当时的工业和制造水平。后来负责开发的陆军技术本部的原乙未生也说这东西纯粹是用兵家的脑洞,既没有考虑战术运用,也没有考虑技术意见,完全没有站在乙方的角度进行任何考量。
至于他为什么执着于造这么一辆怪物战车,一般认为是受了1939年5月发生的诺门罕战役的刺激。此战日军装甲单位虽然积极参战,但由于其孱弱的性能以及缺乏使用经验等原因,表现可以说是相当令人失望。于是岩畔豪雄大佐萌生了制造一辆可以在广阔的东北平原上驰骋,并且能够击毁任何苏联坦克的强大重型战车。
不过另有一种说法是他其实早就有制造超重型坦克的念头了。在诺门罕还未开战前,一次战车研究委员会会议上,岩畔就已经对当时大量配备轻型坦克的方针抱有疑问了,认为需要更强大、装甲更厚的坦克。无独有偶,日本一直都有人在考虑重型坦克计划,据传甚至曾想过仿制AIE1或者T-35这样的多炮塔重坦。
但不管怎么说,O-I超重型战车基本上就是岩畔豪雄大佐独走的结果,很多陆军部的高层直到O-I进行公开展示才知道本国竟然研制出了这么个东西。

艰难的制造和试验过程
O-I坦克于1941年4月投入生产。 基本设计是由陆军技术本部实施的,三菱重工业东京机器制作所被选为制造商,相模造兵厂被安排进行总装。 计划于1941年7月完成。 然而,整个项目被一推再推,直到二战结束也没能彻底完成。
技术本部最初成立的设计团队为20人,但后来减少到2人。此时正好也是岩畔大佐从军事课长职务上离任,调往美国的时间,让人不禁怀疑这其中的缘由。由于这一人事变动,导致三菱重工的制图工作也无法及时完成,制造工作被迫延迟。这个问题直到项目的最后也没有彻底解决。
进行总装的相模造兵厂也遇到了一系列困难。例如负责提供装甲钢材的厂家为了满足现役战车的订单已经忙得焦头烂额,表示自己无力提供O-I战车所需的重型装甲板。而技术本部对这一事态没有做出任何回应。以至于到最后,O-I战车的原型车是使用建筑用钢完成的,并且直到被销毁也没有安装附加装甲板。
总的来说,陆军方面缺乏完成这辆战车的意愿,也没有表现出组织统一规划的状态。
在这样的状况下三菱重工业继续进行制造,1942年(昭和17年)2月9日车体和车内各装置的安装结束。行进装置和履带也完成组装,接受兵器局局长以下陆军官员的视察。在3月16日的视察中,制造商、相模造兵厂和技术本部召开了座谈会。这期间原乙未生在设计和构造方面,批评了战斗舱和动力舱的联络通道不健全、吸排气管和燃料箱的位置不佳、传动装置的转速过高等问题,但这些初始设计问题原本就不是三菱负责的。
3月26日决定制造炮塔。但是炮塔的制造以相模造兵厂方面以钢材不足为理由拖延了。
4月13日,在舾装工厂前进行了首次夜间运行并取得成功。这时用一、二档行驶没有异常。变速箱进入第二档的方式有点不太好,而且因为夜间只能在狭小的地方行驶,所以作为测试不尽如人意。
6月24日,陆军部视察了一个木制的炮塔模型。
7月15日,实施了参观驾驶,原乙未生对战车的油压操纵功能表示满意。
之后,这辆战车从三菱重工业的工厂被分解运送到相模造兵厂。分解运输工作从1943年(昭和18年)5月26日到6月9日,组装从7月1日到20日。这个运输过程可谓是极其艰巨。O-I战车即使除去炮塔和武器,仍然重达100吨。在操作中拆成了零件状态以便运输。下了火车之后,又将其放在30吨拖车上,用13吨牵引车拖曳前进。这还不够,还另外使用了九五式轻战车和没有炮塔的九七式中战车辅助牵引。整个行程,先是从工厂花了10个小时到达新宿新町附近;第二天花了10个半小时从新宿到达八王子;第三天从八王子到相模造兵厂又花了4个小时。
1943年(昭和18年)8月1日,进行了行驶测试。工厂内的柏油路宽度较窄,重达96吨的战车一旦偏离道路中心,就会压坏两边的路肩。由于道路受损严重,O-I改变预定路线折返,这次是行驶在柏油路外柔软的黑土路上。由于之前下了雨,地面松软,速度很慢,转换方向也不容易。不过一档、二档甚至三档都可以起步。而且场地上到处堆放着物料,直线距离短,变速困难,所以引擎没有充分发挥力量的机会。但即使只是像这样在工厂内部转了一圈,仍然给战车的悬挂装置造成了巨大的负担。试验结束后进入车库时,车身右侧第七负重轮的轴承破损,车轮脱落,卡在了动力轮和外板之间。外板被撞破,动力轮的两个齿断了。为此,从8月3日到8日实施了下部负重轮轮的分解作业。除了起动机烧坏以外,轴承总数64个中有32个损坏了。原因可能是在设计阶段轴承容量不足,不能承受过载,轴承使用的锥体角度不良,淬火不良,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与此同时,吴市也已经基本完成了车体装甲的制作。
受损之后,对该战车进行了修理估价和改良讨论,但是之后的状况就不能确定了。根据参与设计的大高繁雄技师的回忆,1944年(昭和19年)底,他在相模造兵厂参观了O-I,当时已经预定在一周后将其解体。这恐怕就是这辆日本唯一的超重型战车最后的归宿了。

O-I超重型战车的技术参数
长:10.12米
宽:4.84米
高:3.63米
战斗全重:约150吨(没有炮塔和武器的原型车重约96吨)
车组乘员:11人(驾驶员,副驾驶员,车长,主炮塔炮手,2名主炮塔装填手,2名47毫米炮塔操作员,机枪塔操作员,通讯员,工程师)
主武装:主炮塔上的九六式十五糎榴弹炮
副武装:前部两座副炮塔安装一式47毫米战车炮,后部一座机枪塔安装九七式7.7毫米机枪
装甲:正面75+75mm,侧面35+35mm(为方便运输,装甲采用双层结构,螺栓固定),内部舱室隔板16mm
动力:2台川崎水冷60度V型12缸汽油机,1800转下提供600×2=1200马力(实际为700马力,但是自身冷却系统需要消耗100马力)
悬架方式:纵置弹簧
行走装置:每侧8个直径为700毫米的负重轮,前方为诱导轮,后方为动力轮,每侧履带由90节宽760毫米(一说800毫米)的履带板构成
接地压力:在软地上为1.5千克/平方厘米
行驶速度:标准18.7 km/h,最大29.4 km/h



O-I超重型战车的再发现
二战结束以后,一些作家开始写作整理战争期间日本的装备情况,作为专业人士的原乙未生也参与了其中。O-I超重型战车这个项目也是由他曝光出来才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在1961年由出版协同社出版的《日本的战车(日本の戦車)》一书,作者是竹内昭,而原乙未生负责监制,此书中首次提及了一辆100吨以上的超重型战车。可惜的是除了这个项目本身的存在,书内并没有更多的技术细节,甚至连外形图都没有一张。这也就引发了之后五十年间对于O-I的一系列猜测和争论。
直到2014年,一家叫做Finemolds的模型公司才在静冈县富士宫市的若狮子神社发现了一套早已被遗忘的图纸,也就是O-I超重型战车的原版图纸,这才终结了对于这辆神秘超重战车的各种猜想。目前这套图纸仍然保存在Finemolds公司,虽然允许参观,但不允许拍照。网络上虽然可以搜到部分实拍图,但是如果想看到完整版,恐怕得等哪天Finemolds回心转意了。
Finemolds网站上的O-I模型:1/72 陸軍150t超重戦車[オイ] (finemolds.co.jp)

在游戏《坦克世界》中,O-I作为日系6级重坦出场,而那辆未安装附加装甲、只有一个假炮塔的原型车被作为了5级重坦。参考下图,它的外形基本还原了Finemolds版本的模型,只是没了侧面的梯子,以及为了游戏性以及致敬前人的研究添加了一门92式十糎战车炮作为可选武器。另外有意思的一点是,原版O-I图纸里其实没有画舱盖,但是无论是Finemolds还是Wargaming都给每个炮塔顶部添加了舱盖。

在静冈县富士宫市的若狮子神社保管着O-I的一截履带板,这也是这辆超重型战车遗留下来的唯一实物证据。之前有一段时期,是在陆上自卫队富士学校装甲课部的设施中展示。实测最大宽度为760毫米(一说800毫米),重量为61.3公斤。

而在2014年以前,军史界仅仅只是知道日本造过这么一个超过百吨的庞然大物,却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样子,因而对于O-I的外形有过诸多猜测。例如下图所示的“120吨超重战车”,就是某模型厂商猜测的造型,该模型厂还专门在网站上标注了“原车未找到”的字样。对比之前的原版图纸和Finemolds的模型,可以看到差别还是相当大的。《坦克世界》中的7、8级日系重坦,其来源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




《坦克世界》中的7级O-Ni
它实际上是2012年3月1日的《战车与战车战—用体验拼写技术和机械和战场的真相!》(戦車と戦車戦―体験で綴る技術とメカと戦場の真相!)一书所给出的O-I坦克复原图。作者是岛田丰作(島田 豊作)。在书中称这辆坦克为“移动要塞百式重战车”,描述其为日本制造的第一辆超重型坦克。这本书不仅详细介绍了日本坦克项目发展的大量信息,更加珍贵的是采访了当年实际参加过O-I坦克开发的三菱工作人员。从这些工作人员那里,岛田获得了很多有用的信息,例如战车全重大约是100吨,车长10米,宽高都是4米,以及正面有两个小炮塔安装47毫米炮等等。也正是根据这些珍贵的采访,该书给出了如下的复原图,也就是《坦克世界》中的7级O-Ni。虽说这些信息很多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如果不是2014年原本图纸被发现,这个造型就是目前O-I的顶级复原了。

可以和前面真实的O-I外形对比一下,这个复原偏向细长,显然是三菱的老员工记错了数据导致的。另外注意图片上的主要武器仍然是已经被证明错误的105毫米战车炮,而不是实际上的150毫米榴弹炮。辅助武器作者认为是3~4挺机枪,实际上应该为尾部炮塔内的两挺机枪。行走机构和其他一些细节明显参考了已经服役的一些日本二战坦克的设计,不算是离谱,但是和真实的O-I相比差距较大。

《坦克世界》基本上是以《战车与战车战》中的复原图为基础,创造出了本线路的7级重坦,不过他们没有沿用书中的名字“移动要塞百式重战车”,而是按照O-I的命名法则将其命名为O-Ni,意思是“二式大战车”。没错,是“二式”不是“四式”,坑爹网的翻译简直了......另外游戏中除了猜测的105毫米战车炮,也可以使用符合历史的150毫米榴弹炮做武器。




《坦克世界》中的8级O-Ho
它来源于一个更加古早的复原,出自1972年2月1日的《帝国陆军陆战兵器指南1872 - 1945(帝国陸軍陸戦兵器ガイド 1872‐1945)》一书,作者为UTP实行委员会(UTP実行委員会),监修为松代守弘。
该书由于年代较早,内容更加离奇。按书中的说法,该坦克名为“120吨O-I”,为1944年开始研发的坦克项目,用来接替失败的100吨坦克项目——没错,按照书里的说法有两个超重型坦克项目,一个是100吨级,一个是120吨级。这是一个秘密项目,在完成后被送往满洲国,并于1945年用于对抗苏联军队。还说这辆坦克是在德日交流超重型坦克计划时,由德国协助设计的。该坦克战斗全重120或140吨,装甲大约有200~300毫米,主武器为试制十糎战车炮(另有一图显示为75毫米五式战车炮)。


而《坦克世界》中的O-Ho,基本还原了书中的“120吨O-I”,但是名字改成了O-Ho即“五式大战车”。小炮塔的布置则是融合了两种设计的布局。主要武器同样既可以使用正确的十五糎榴弹炮,也可以使用之前猜测的92式十糎战车炮或者试制十糎战车炮。



存在于历史的碎片之中——4式、5式重战车
终于来到了日系最后、同时也是最扑朔迷离的超重型坦克,4式和5式重战车。奇怪的两辆顶级坦克并没有沿用之前的命名法,不过这倒是给我们提供了另一条思路,从而寻找到两辆坦克可能的真身。
各位可能也注意到了,4式、5式这两个名字,和日本最后的两型中型坦克的名称正好一致。再看它们之间的外观你会发现很多相似之处,例如车体和炮塔的形状等,包括布局也很类似,4式、5式重战车几乎就像是4式、5式中战车的Plus版本。所以有关这两辆重战车的来源目前比较可靠的一种说法是,这是苏联情报部门的误传,最终又在互联网时代被重新挖掘出来。相比于拉跨的美国同行,二战中的苏联情报系统一直是比较准确的,但是他们在得到4式、5式中战车的情报时,按照自己的认知将其称为是重型坦克,毕竟这两型车辆相比之前的日军坦克确实重了不少。于是“日本有两个叫做4式和5式的重型坦克”的说法就被保存在了苏联情报中。再然后,随着战争结束,各路史学家和作家开始整理战争期间的装备,而这份情报中提到的4式、5式重战车被错认为是不同于4式、5式中战车的另外两型装备记录在案。这种错误的情报解读也从纸媒时代一直流传到了互联网时代,
另外根据历史照片,美军可能也犯过这个错误。他们曾经在缴获的4式和5式中战车的身上,刷出了了“HEAVY”的字样。例如下图的4式中战车就被涂上了“5式,重,32吨”的白字,我们知道“HEAVY”这个词可以理解为“重型”,但是也可以和后文联系起来解读为“重32吨”。会不会是这种有误导性的名称导致很多人有了4式和5式重型坦克的错误印象,而这些印象一直保留到了现代,又如同各类都市传说一样被发在了互联网上?




不过除了误判说,另一派说法则认为4式、5式重战车是切实存在的。一个著名的实物证据是一幅照片,在讨论5式重战车时经常被引用,但是目前并不能100%保证它的真实性。照片中两名苏联士兵站在被占领的日本炮台前拍照。这个炮台建有一座装有140毫米海岸舰炮的大型钢制炮塔。这张照片是在满洲海岸线上的日本要塞Koto拍摄的。Koto要塞有着各类大大小小的岸防炮台,这些炮塔由薄钢板制成,用于防卫满洲的海岸线。需要强调的是,即使照片上的炮塔很可能是真的,但这并不说明它就是某个坦克上拆下来的。首先这些炮塔的装甲并不厚重,起码不像是一个超重型坦克的装甲;其次140毫米这个不常见的口径显而易见会加重后勤的负担;最后很难想象当时的陆军会使用海军马鹿的装备。

另一个来源则更加魔幻,它是由Wargaming挖掘出来的。该公司在2013年底公布了苏联关于缴获的日本超重型项目计划的文件报告。这些材料声称是由一个苏联工程部门的工程师格里戈里耶夫(Grigoriev)获得的。苏联在一份题为“日本重型坦克项目的冷却”的书面报告中记录了关于这些发现的报告。在文件中,据称两辆新的超重型坦克意图安装德国宝马12缸发动机,而不是O-I的川崎550马力(额定600)发动机。文件展示了坦克设计中使用的先进通风系统的进一步细节,尤其该坦克的第二种改型将发动机舱缩小了35%。据称这些车辆重达200吨以上。这位工程师还声称在满洲国看到了一个装有实验发动机的木制模型。



这就是目前4式、5式重战车相关的全部证据了。老实说它们并不能真的证明这两种超重型战车的存在,甚至就连4式、5式这两个名字都不能确定是真的,反倒是让人忍不住把它们和4式、5式中战车联系到一起。至于这二者究竟是误传、互联网传说,还是确有其事,只能等待今后更多的资料被发掘出来了。

终语
虽然以Serb为代表的《坦克世界》早期制作组,围绕他们的各种争论和梗始终没有断过,但不得不说那些老人们在考据方面实际上相当的下功夫。很多尘封的资料都是被《坦克世界》的老制作组挖掘出来、重见天日的。只是这样的行为并不能给游戏带来什么直接的利益,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利益,就连口碑都无法改善。太多人还是习惯性地把Wargaming推出的罕见车辆一股脑地归纳进“明斯克造车厂”的范畴。到了现在,这个游戏已经度过了十多年的时间,现任的制作组也已经不在这些细节处下功夫了。游戏已经进入了暮年期。
相比之下,反倒是通常被认为更“历史”的《战争雷霆》,早期在考据方面就像是一条懒狗,投入程度和严谨性远没有达到很多人以为的那个程度。真要论起来,《战争雷霆》部分坦克比《坦克世界》更虚假。有关这一点我们以后再详细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