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道德经第十六章学习心得

2023-04-17 13:44 作者:MrRain98  | 我要投稿

道德经讲解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我们来看《道德经》第十六章的前三句话:“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这段话翻译过来是,使心灵空明虚寂到极点,使生活的清静达到极致。在万物都蓬勃生长的时候,我从中仔细观察它们生死循环的道理。天下万物虽然纷纷芸芸,但最终都将回复到它们的本根。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句话,我们来看看王弼和苏辙的见解。王弼在《道德经注》当中说到,“致虚,物之极笃;守静,物之真正也。以虚静观其反复。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 他说,极致的虚无,是万物最终的发展方向;守持宁静,是万物最真确的选择。要以空虚宁静的状态去观察万物的周而复始。存在都是由虚无而来,运动都是由静止而来,所以虽然万物同时变化发展,但最终都要归于空虚宁静,那才是事物发展的终极。


苏辙在《老子解》当中是这样说的。“致虚不极,则有未亡也;守静不笃,则动未亡也。丘山虽去,而微尘未尽,未为极与笃也。盖致虚存虚犹未离有,守静存静犹限于动,而况于他乎?不极不笃,而责虚静之用,难也!虚极静笃,以观万物之变,然后不为变之所乱,知凡作之未有不复也。苟吾方且与万物皆作,则不足以知之矣。万物皆作于性,皆复于性,譬如华叶之生于根而归于根,涛澜之生于水而归于水。”这段话的翻译是,追求虚无没有达到极致,就是还有欲望杂念存在;守持宁静不够专心,就还有妄动的企图。山虽然不在了,但是还有尘土剩下,没有达到极致和专心一意。追求虚无、保持虚无仍然未能脱离存在;争取宁静、持守宁静仍然是在与动的对比中才能体现宁静,只是动的因素减少了一些而已,何况其他的更进一步的追求了?不追求极致、不一心一意就妄图虚静发挥它们的作用,难啊!追求虚无和宁静的极致,来观察万物的变化,这样之后并不被万物的变化扰乱,凡是一件事情发生了,必然有与它性质相反的事物存在,一种改变必然会导致另一种相对应的改变。所以我如果和万物都在作为、施加作用,我是不会认清万物的变化的。万物的作为、作用都是根源于它们的本性,最终还要恢复它们的本性,就像是花和叶子从根上生长出来,最终还要变成土壤中的养分回到根,还像是浪花从水里涌出来,又落回水中。


总结王弼和苏辙两人的解读,我们会发现,两人都强调了虚无是存在的归宿,而宁静是动作的归宿。而且,也都强调了,要保持空虚宁静的状态去观察万物的运动与存在。但是两人给出的理由和解释却是有着不同的角度。王弼说,我们应该以空虚宁静的状态去观察万物,是因为无论天下万物如何变化,它们都是从空虚宁静当中生出来的,最终都还是会回归空虚宁静的状态。所以当我们保持着空虚宁静的状态,我们就好像是从起点看着天下万物的轨迹,同时也在终点看着天下万物的发展。这样无论中间天下万物有多少种变化,我们都能够洞悉它们的来龙去脉。马斯克拥护的第一性原理,其实和王弼的这个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是在主张看事物要回归最原始,最本质的状态,无论中间如何变化,无论事物看起来多么繁琐,我们只要层层剖析,追溯其空虚宁静的根源,我们就能够理解它是从哪里来的,又将到哪里去。而我们之后所采取的行动,只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再看苏辙,他说我们应该保持空虚宁静的状态去看天下万物,是因为当我们和天下万物一起作为的时候,我们就很难分辨究竟那些是万物的变化,而哪些是我们施加的作用。例如,我给庄稼施了肥,当最后庄稼成熟之后,我们很难分清庄稼长成是因为庄稼能够在这里生长,还是因为我们施肥了。那有人可能会说,我们又何必在乎庄稼本身能否在这里生长呢?我们施肥也好,不施肥也罢,能长出来不就行了么?注意这里我们探讨的是通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看天下万物变化,而是通过天下万物的变化,找到道的一些韵味。而我们人为的干预,会让我们无法清楚的看到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自然也就更难去通过事物本身的变化来参透其背后的道了。可能我们干预之后,这一次庄稼长成了,可这并不代表着之后都会成功。但是如果我们通过事物的变化,找到一些道韵,那么我们就能够依道而行,不仅以后都能让庄稼长成,而且还可能将同样的智慧应用在其他事物身上,做到举一反三。


刚才我们讲了本章的前三句,最后落到了天下万物都要归其根本。这就引出了第二句,“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返回本根就叫“静”,静叫作复归本性。复归本性是万物运动与变化中不变的律则,认识和了解万物运动与变化都依循着循环往复的律则,叫作“明”。不了解这个不变的律则,轻举妄动就会有凶险。


王弼对于这段话有着这样的见解,“归根则静,故曰“静”。静则复命,故曰“复命”也。复命则得性命之常,故曰“常”也。常之为物,不偏不彰,无皦昧之状、温凉之象。故曰“知常曰明”也。唯此复,乃能包通万物,无所不容。失此以往,则邪入乎分,则物离其分,故曰不知常则妄作凶也。”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回归了根本就会宁静下来,所以说静。宁静了就能回归生命的本质,所以说复命。回归了生命的本质就顺应了我们的本性和命运中最根本、最永恒、最普遍的规律,所以说永恒、普遍。永恒的道作用于具体事物,不偏向、不彰显某一具体事物,不会形成明暗、冷热的分别,所以说了解永恒不变的规则,人就明智了。只有如此才能包容、通晓万物。不了解这种规则而去做事,妄加的不正常、不正当的改变会掺杂进来而使事物偏离了它们的本分,所以说不明了宇宙普遍永恒的法则,轻举妄动就会招来灾祸。


苏辙对于这段话也有着类似的见解,“苟未能自复于性,虽止动息念以求静,非静也。故惟归根,然后为静。命者,性之妙也。性可言,至于命则不可言矣。《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圣人之学道,必始于穷理,中于尽性,终于复命。仁义礼乐,圣人之所以接物也,而仁义礼乐之用必有所以然者,不知其所以然而为之,世俗之士也,知其所以然而后行之,君子也。此之谓穷理。虽然,尽性必穷理而后得之,不求则不得也。事物日构于前,必求而后能应,则其为力也劳,而其为功也少。圣人外不为物所蔽,其性湛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物至而能应,此之谓尽性。虽然,此吾性也,犹有物我之辨焉,则几于妄矣。君之命曰命,天之命曰命,以性接物而不知其为我,是以寄之命也。此之谓复命。方其作也,虽天地山河之大,未有不变坏、不常者。惟复于性,而后湛然常存矣。不以复性为明,则皆世俗之智,虽自谓明,非明也。不知复性,则缘物而动,无作而非凶。虽得于一时,而失之远矣。”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人如果还没能恢复自己的本性,虽然克制自己的行为、收敛自己的欲念来求静,终归达不到静。只有回归自己的本性,然后再做求静的努力。命,是本性的根本和奥妙。本性是可以言说的,命就不能言说了。《易经》说:“穷究道理,发挥本性,然后能认清、顺从命运。”圣人学习道,一定是从学习事物的原理开始,然后认识和发挥自己的本性,最终回归、认同自己必然的命运。仁义礼乐,这些是圣人与外物接触所遵循的原则,而仁义礼乐发挥如此的作用有必然的原因,不知道其中的原因而按这些去做,是世俗的人;知道是为什么,然后去做的是君子。这就叫做穷究事物的原理。虽然这样,在了解了事理才可能认识和发挥自己的本性,本性若不去追求,人是不会自然得到的。只着眼于事物构造和原理,就必须对它施加作为它才能回应,这样做费的力气也大,收到的效果也差。圣人不被事物的表象蒙蔽,本性深沉清明,不刻意为之就能恰到好处,不用绞尽脑汁就能有所得,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从容应对,这就叫做发挥本性。虽然这样,这样地回归本性还是局限于我自己,在意识里我和外物还是截然分开的,这样就接近虚妄了。君王的命运叫命,天的命运也叫命,以本性来处理自己与外物的关系,而没有自我意识,让自己完全服从于万物发展的必经之路。这就叫做复命。命运运作起来,虽然天地山河那样大,也要变化、毁灭并且永无休止地运转下去。只有回归本性,然后才能深远地存在。不以回归本性为明白的,都是世俗的智慧,虽然自己觉得明智,但其实差得远呢。


这段话讲的就比较的具体、深入了。但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假设说,我们是一个演员。我们如果想要演戏的话,我们首先得知道整个剧的剧情是怎样的,之后还需要知道自己演的是什么角色,最后还需要去看自己的走位和台词是什么。之后在台上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把剧顺利的演下去。如果我们明明演的是胡桃夹子,但是我们却穿着四小天鹅的衣服上去演哈姆雷特,那简直是一团糟。现在回到本章对于“道”,“性”,“命”的探讨上。什么是道?整个剧本就是道。所有的事物,都是按照剧本走的。那么什么是本性?我们的角色就是本性。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在整个道当中,究竟是什么样的定位与存在。那,什么是命呢?命就是我们这个角色在剧本当中的故事线,包括我们发生了什么事,做了什么动作,说了什么话。


那这时候就会有人生出疑问了。按照这么理解,难道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和行为,都是早早规划好了么?我们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影响自己的命么?那我们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其实自己的努力和命运的定义并没有什么矛盾。我们再来举一个例子。假设整个世界就像一条洪流,我们是其中的一叶小舟。因为我们的命运并不是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而是依托着我们周围的水流,与其他人事物相互交织着,所以我们自然而然的就顺流而下。如果说,我们的目的是在有限的生命当中走的更远,我们最佳的选择自然就是顺着河流的方向奋力前行。但是对于看不清这个世界的人来说,他们不知道河流究竟通向何方。所以他们就根据附近的东西来决定朝着哪里划船。他们可能划的很努力,但是他们划的方向可能只是依照着附近的一个漩涡来决定的,不是正确的方向。划了很久很久,可能还是寸步难行,甚至是偏离了航线。等到终于摆脱了漩涡的时候,别人都已经划出去好远,他们自己也年老体衰,划不动船了。还有的人呢,什么都不做,但是被河中的石头卡出了,动弹不得。但是有的人呢,没有使蛮力划船。他们平时可能在养精蓄锐,只是顺流而下。但是到了河流拐弯的时候,他们因为能看清楚河流的走向,于是就拼命的调整船航行的方向,继续顺着河流高速前行。同样都是努力,前者是事倍功半,后者是事半功倍。


我们再举第三个例子,假设我们正在开车。如果我什么前提条件都没给,直接问,我们在往哪里开?一个小时之后会到达哪里?你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无法回答。但是如果我说,我们从上海到北京,上京沪高速已经一小时,时速120公里,这时候,你一定可以准确的说出,一个小时之后我们会在哪儿。


回到本章,因此苏辙在这里说,“圣人之学道,必始于穷理,中于尽性,终于复命。” 我们首先要明白,道究竟是怎样的。之后我们才能够知晓,我们在整个道当中,是怎样的一个角色,处于怎样的地位。当我们看清了整个道的方向,知晓了自己究竟在道的什么地方,我们自然就知道当我们继续顺着道而行,我们未来究竟会到达什么地方,这也就是命。


那又有人会发问了,既然这样,那我们为何不直接躺平,别人做啥我做啥,直接随大流。这样不就是随道而行了么?这里,苏辙着重强调了,并不是这样的。苏辙所说的不作为,不如说是全依着道,保持自身的宁静虚空。道是在不断流转的,如果我们天天只是躺着,原地打转,那这不恰恰是逆道而行么?至于跟随大众,万事万物都是在时刻变化的,而且每个人的情况毕竟不尽相同。所以别人在一种情况下做出的一个行为成功了,但是我们在另一种情况下做出相同的行为可能就不适用了。例如找工作,前几年就业情况好的时候,人们可能只要学习成绩好,投投简历,就可以有面试机会,通过了就可以进公司。但是现在就业情况不好了。如果我们还是只凭着学习成绩好,投投简历,可能我们连面试机会都没有。就算过了面试,也可能进不了公司。但如果我们能够超脱自我的浅薄格局,着眼于企业,甚至是时代,我们会精准的看到这个时代究竟需要什么,究竟看重什么,我们按照着自己的本性,把自己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上去。可能只是去某个交流会上和人交流一番,那个人看中了我们,都不用投简历,机会就自然而然的来到我们身边了。


而且,世人所做的事情,不一定是明智的,因为他们看不清事物的本性。例如,我们想要从湍急的河流中引水。大部分人都是拿着桶去河水中打水,而且抱怨者水流这么快,根本不好打水,一不小心就会被冲走。但是明白事物本性的人,不把水流快当作是弊端,反而凭借着水流快的特点,建造了水车,让其发挥作用。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发挥本性,原本在世人严重困难的事情,对于我们来说也会是简单的事情了。


我们刚刚探讨了很多关于本性与命的话题,而我们回归生命的本质就顺应了我们的本性和命运中最根本、最永恒、最普遍的规律,这也就是“常”的定义。接下来我们来看本章最后一段话,“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王弼对于这句话的翻译是,得道的人没有不包容、不透彻的,就能对万物一视同仁地公平;能对万物一视同仁地公平,所以他的恩德惠及所有事物;恩德惠及所有万物,他就具有了天的品格;具有了天的品格,就完全彻底地体会了道,大彻大悟,就能够实现完全的虚无;内心完全虚无就掌握了抽象的、永恒的、本质的道,就能让自身没有覆没、灭亡之时。至于其中的原因,王弼接着说,如果把不存在作为一种存在物来看待,那么这种东西水火都不能损害它,金石那些坚硬的东西都不能使它破损。如果这种虚无成为人的心理状态,那么猛兽的尖牙利爪都无处施用,兵器的锋刃都无从近身,哪里还有什么危险呢?


苏辙也对此有着类似的见解,“方迷于妄,则自是而非彼,物皆吾敌,吾何以容?苟知其皆妄,则虽仇雠犹将哀而怜之,何所不容哉!无所不容,则彼我之情尽,而尚谁私乎?无所不公,则天下将往而归之矣。无所不怀,虽天何以加之?天犹有形,至于道则极矣。然而虽道亦不能复进于此矣。”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虽然一时可能得到利益,但其实反而差得远了。沉迷于虚妄就会觉得自己对而别人错,除我之外的人与物都成了自己的敌人,这哪里是包容呢?一旦知道这些都是虚妄的,虽然跟别人有仇怨也会哀怜他,那还有什么不能包容的呢?没有不能包容的,那么自己和别人、外物的分别就没有了,谁还只关注自己、为自己谋利呢?对所有的人与物都公平,天下都会来归顺你。能包容、关怀一切,天也不能包容得更多了。天还是有形态的,能达到无形的道那样就算极致了。这样已经达到极致,之后即便是道自身也不可能更进一步了。


我们现在其实常说,“无欲则刚,无惧则明”。其实本章这最后一句话更为究竟。当我们保持空虚宁静的状态,知晓了道理,洞察了事物本性,我们自然就知道,想要走的远,就要顺着道走,所以我们自然就不从所谓自身的利益出发去思想行动,而是顺着道,顺着天下去思想行动,顺势自然的就成就自身。这也正是做到了“无欲则刚,无惧则明”,此时谁都伤害不了我们了。但现实中,真正能够做到这点的人真的太少太少了,可能千百年来也就寥寥数人。很多人到了最后关头,可能并不是没有能力做到这点,而是像天道当中的丁元英一样,实在是放不下,割舍不掉,没有勇气和决心走出最后一步。


所以总结下来,我们要保持内心的虚空宁静来看世间万物的周而复始,要了解道理,通晓本性,顺从命运。这样自然而然的就能够做到对万物的包容,对道的把握,并且让自身长久保全。至于我们是否最终能够达到这种状态,这都是未知数,不可强求。因为追求这种状态也是一种私欲,当我们为了这种欲望而努力的时候,我们很可能就偏离了道,偏离了我们的最佳航线。所以只要保持顺流而下,遇到了我们自己的机缘,我们自会达到这种境界。


最后,我们复习一下整个《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第十六章学习心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