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万人打出8.2分,这部电影凭什么叫好又叫座?【长安三万里】

大家好,我是三代鹿人二号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国漫崛起成了揶揄的口号,每逢喊起都有人发笑,我会想故事成了观众的共识,毕竟有那么多片子,内容小于形式。如果说有这样一部国产动画电影,它不狂吹美术,不强卖设定,不说教不引导,而是让画面服务于剧情,沉下心来好好讲一个故事,你是否愿意一看呢?今天想聊的是一部个人很喜欢的暑期档电影《长安三万里》,我知道这篇目前好像可能大概有一些口碑上的争议,没关系,榴莲香菜各有所爱,大家互相尊重就好。首先我想感谢一下在评论区和私信里刷平时安利的朋友,如果没有各位的“自来水”,我不太可能会带这么热的天,专门为了他走进影院,进而错过一副史诗交融、波澜壮阔的大唐绘卷,并错失168分钟奇妙的观影体验,那样也太可惜了吧,谢谢大家,老规矩啊,我们还是先来简单介绍一下《长安三万里》的剧情吧。
这是一部以史为骨,以诗为魂,艺术为翼,加以改编的演绎动画,故事发生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数年。
那是一个落日余晖的年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曾让万国来朝的大唐帝国由盛转衰,自此苟延残喘,颓然黯淡。泸水关外,白雪皑皑,人强马壮的吐蕃大军兵临城下,剑指长安。60岁的西川节度使高适交战不利,节节败退。军帐中,花甲之年的他,隔着漫天风雪,追袭一段炽热的峥嵘岁月。
那是40年前,唐王朝正逢开元之治,四夷宾服,八方来贺。年轻的高适身为名门之后,虽然少氏丧父,穷困潦倒,但一不坠青云之志,他一柄长枪舞得如蛟龙出海,气势如虹,想直趋长安,扣天子门,建不世之功。旅途中,他结识了同样胸怀鸿鹄之志的李白,那是一个满腹才华,恣意洒脱到不染凡尘的男子,酒入毫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三分,袖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他们一个是地上英杰,一个是天上谪仙,一个飒飒如骏马,一个昭昭如繁星,一个脚踏实地撼乾坤,一个扶摇直上九万里。
即便二人性格迥异,但仍一见如故,成为挚友,带着惊天伟地的雄心共赴长安城去。可那是开元盛世的长安啊,灯火璀璨,万里繁华,最不缺的就是意气风发的才子。
高适家道中落,投军无门。李白是商人之后无法参加科举,寒窗苦读又如何呢?没有背景和靠山,他们的满腔抱负此时注定是付诸东流。但他们不服啊,不就是名门士卒嘛,有什么了不起?
“安能摧眉折腰世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他们要用笔、用枪、用血,用自己的方式去建功立业。
“天下事无所不能,我李白到这世间走一回,要做就要做最难的事。”
在二人实现抱负的路上,杜甫、王摩诘、李龟年、张旭、吴道子、王昌龄、孟浩然、贺知章、王之涣、崔浩、岑参、常建等一众文人墨客悉数登场。
长安一片月,照的是盛唐群星闪耀时,这是何其伟大的一个时代,他们一生的起起落落对应着大唐的变迁。当少年成暮年,当长安的三千繁华转瞬被毁,当江夏的黄鹤楼一朝成断壁残垣,当扬州的24桥毁于兵燹,这一切又是何等凄凉。
而贯穿其中的,有“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的快意,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气魄,有“朝如青丝暮成雪”的落寞,还有那“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洒脱。
回头看,前路漫。长安是理想,三万里是与理想的距离。或春风得意,或怀才不遇,或年少成名,或遗世独立,这人世间的万般种种加在一起便是《长安三万里》。
诚然,这部电影存在些许瑕疵,比如并不被所有人接受的五短身材的仿唐俑式建模,比如在当前环境下可能会引起争议的改编。但我个人觉得他总体上算是瑕不掩瑜,我想了很久,为什么会喜欢他?抛开注入灵魂的配音,如梦似幻的画面以及细致考究的服饰纹样,我喜欢的应该是这个故事本身。
第一,他不强迫是说教,不扯着嗓子空喊口号,我实在是受够了,看电影被上课,一大堆导演排着队教你什么是好,什么是对。现实已经如此疲惫,我干嘛要花钱去影院遭罪?
而《长安三万里》只是安安静静的讲完一个故事,所得所想皆由观众自行感受,它甚至不给你打鸡血,而是表达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体的迷茫求索,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比如诗仙李白,那可是天纵奇才啊,不还是壮志难酬,屡屡碰壁,从满腔热忱的青年长成大腹便便,千金散尽也没能换来一张入场券。他说:这只大鹏飞不动了,也不想飞了,纵有凌云笔,只得段鹏翼,将进酒,杯莫停,但愿长醉不复醒,与尔同宵,万古愁。
比如主角高适,勤勤恳恳厚积薄发,但照样无人举荐蹉跎半生,直到46岁才踏入仕途,将心中的一团锦绣脱口而出,朝堂之上,如履薄冰,一回首,故友凋零尽。他说:天下间的捷径,岂会为寒门而,可高三十五(高适)啊,天下间不为寒门的,又何止是捷径呢?“人生憾事多吗”
再比如岐王宅里的少年杜甫,他无忧无虑,眉飞色舞,盼着未来大展宏图,“鄙姓杜,单名一个甫,杜甫。”奈何一身颠沛流离,晚景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明明自顾不暇,却偏偏见不得人间疾苦,眉头一蹙就是半个乱世,入世、出世,观世,怜世。
影片又寥寥几笔,道尽天下辛酸世,千年遥望,让我几度热泪盈眶。
除此之外,我特别喜欢片中的一句台词,安史之乱,山河破碎,黄鹤楼被烧毁,但高适说,“只要诗在,书在,黄鹤楼就在,长安就会在。”这是多么中式浪漫的一句话,岁月似光,生命如烛,人生譬如朝露,你我皆是沧海一粟。无论时代如何更替,只要那些诗篇代代传颂,中华文明就薪火相传。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词,横竖撇捺皆是信仰,一笔一划刻上民族脊梁,纵使这神州大地饱经沉浮,兴衰往复,纵是经历洛水违背誓,纵使历经五胡乱华,衣冠南渡,纵使春风不度的玉门关只剩下一堆黄土,纵使几近亡国灭种,但总有人会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愿为萤火,不惧黑暗,愿做草种,不惧生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因为诗在,文化在,精神在,中华就在。
当我在影院里听到小朋友们跟着背诗的时候,我感受到了这种千年呼应的传承。当我看到互联网上大家引经据典的争论,我认为这也是传播的一部分。泱泱华夏,万古长河,如日之升,如月之恒。
这一步,《长安三万里》拍出了诗魂,拍出了这股生生不息的精神。所以我选择把它安利给你,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如果可以的话,希望能得到你的三连助力,把这期视频分享出去,当然也可以顺便关注我一下,我们一起去寻觅自己的长安,就这样,我们下期视频很快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