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四大名山都在哪里?

历史背景
青城山的故事:
相传轩辕黄帝遍历五岳
,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故又名为丈人山,名为青城山,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青城山林木青翠,终年常绿,诸峰环绕,状若城廓,故为青城山。
另一种是青城山原名为清城山,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薇
、天帝所居故名清城,唐代时佛教
发展迅速。
佛教和道教在山上发生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儿,唐玄宗
信道,亲自下诏判定观还道家
,寺依山外,然而诏书将清城写成了青城,所以改称青城山。
扩展资料: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属于道教名山。建福宫,始建于唐代,规模颇大。天然图画坊,是清光绪
年间建造的一座阁。
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张道陵
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
青城山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省都江堰市
西南15公里处。因为山上树木茂盛,四季常青,故历来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10余座。建福宫建于唐开元十八年,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年间重建。
现有大殿三重,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诸神,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天然图画坊位于龙居山牌坊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阁,建于清光绪年间。
这里风景优美,游人到此仿佛置身画中,故将其称为天然图画。这些建筑充分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的思想,一般采用按中轴线对称展开的传统手法,并依据地形地貌,巧妙地构建各种建筑。
建筑装饰上也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长寿和升仙的思想。对于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道教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青城山因其的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众多道教建筑而成为天下名山,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和隐居修练之处,文人墨客们留下了的珍贵墨宝,为这座名山增添了丰富的人文景观。
特别是为数众多的楹联,不但赞美了青城山的美丽,还颂扬了道教思想、道教经典,表达出对中华民族
的人文初祖由衷的敬意,以及对国家兴衰、民生荣辱的关注。
武当山
朱棣“南修武当”的意图概括起来有三点:
一、打造玄帝形象,重塑民众信仰
二、借助道教影响,巩固国家统治
三、控制四方流民,避免地方叛乱
一、打造玄帝形象,重塑民众信仰
打着君权神授的旗号,来招揽人心和巩固统治,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惯用的套路。
但不得不说,在这件事情上,朱棣比之前的帝王高明得多,高级得多。他花费十二年时间,动用军队和民夫二十多万,南修武当,让自己成为神明的化身。
事情要从一个天神说起,那就是大黑天神
大黑天神,是中国白族神话传说中一位天神。传说玉帝为了惩罚私自下凡的神仙,命一位天神到人间撒下瘟药,天神看着其乐融融人间的欢笑,不忍下手,自己饮下瘟药,全脸发黑而死。这位天神后来便被尊为大黑天神。
大黑天神
十三世纪开始,蒙古人开始把大黑天神当作军神,甚至忽必烈亲自为其神像开光。蒙军征战时常把他带在军中,作战前必先祈求于他。蒙古人认为,在大黑天神的保佑下,他们最终打败南宋。元朝建立之后,大黑天神成了全国上下都必须尊崇的神灵,地位甚至比许多传统道教神仙都高
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后,民间对大黑天神的尊崇有所下降,但其影响力仍然不可小觑,无论从防止元朝死灰复燃,还是从便于统治角度,都需要重建百姓的信仰。朱元璋像其他皇帝一样,编造了许多传说,证明自己能够取得皇帝身份,得到了众多道教神灵的相助。
朱元璋只做了三十年皇帝,重建民间信仰的重任,自然落到后代皇帝身上。
明成祖朱棣登场了。
我们都知道朱棣是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皇位的,无论现代人如何高度评价明成祖,在当时,他都可能只是百姓眼中的“篡位者”朱棣。为了给自己披上合法的外衣,加之父亲留下的重建民间信仰的重任,“南修武当”被提上了几乎与“北建故宫”同样的地位
朱棣重塑并强化了一种为统治服务的玄帝信仰。
玄帝即真武大帝,是道教神仙体系中北方最高的神,而朱棣曾作为燕王镇守北方。据传说,真武大帝本是净乐国太子,生而神异,成人后立志斩妖除魔,不愿继承王位(是不是朱棣在暗示什么),后遇紫衣仙人指点,在武当山修炼成神。
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在汉朝后期地位就开始上升,发展到明朝,在民间已经有了非常广泛的信仰基础。而传说朱元璋在军事上曾多次得到真武神的相助,《太祖本纪》中有许多这样的记载。为了证明自己继承了父亲遗命,朱棣比其父亲更加尊崇真武神。表现就是以圣旨的名义“南修武当”,据记载,朱棣一共下了二百多道圣旨,敕令建造武当山宫殿群。
民间有着“真武神,永乐像”的传说,朱棣宣扬自己就是真武神的化身,在那样一个封建年代,对愚弄百姓、巩固统治来说,效果显而易见。
武当山金殿真武神永乐像
二、借助道教影响,巩固国家统治
朱元璋曾经做过佛家弟子,却为什么如此尊崇道教的真武大帝呢?
原因是佛家是外来宗教,而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有着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道教的信仰内容,层次纷繁复杂,可以适应各个社会阶层的需求,从百姓的驱鬼祈福到皇帝的寻仙问药,都有道教的身影。道教的各种民间方术,与道教的信仰几乎融为一体。道教有着非常复杂的神仙体系,每一个神仙都有自己特定的职责,各行各业几乎都能在自己的行业中找到“祖师爷”,这种世俗化、市井化的神仙体系,使得道教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
“南修武当”,从国家层面尊崇道教,能够笼络并影响成千上万的、各个阶层的百姓。并且借助以各种身份存在的道教弟子,以及在全国各地的复杂的组织,实现对国家的统治。
三、控制四方流民,避免地方叛乱。
这是“南修武当”非常重要的一个现实作用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向山地高原的过渡地带,属于大巴山系,周围被秦岭、伏牛山、桐柏山、大洪山、荆山包围,这些高耸的连绵山地,为武当山提供了天然屏障,使得这里成为流民落脚、贼寇藏身的绝佳去处。大量因灾荒、战乱而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人在这里聚集,向大自然讨生活。流民与贼寇有着天然联系,任其发展可能导致地方叛乱
武当山为军事要冲和流民、贼寇聚集地
武当山工事完成之后,剩下的军队就成为武当山的驻军,负责修缮宫殿,和维护地方稳定。典型的例子是,明朝正德年间,这些军队就曾发挥重要作用,镇压过数千人的叛乱。
明朝在武当山不仅驻扎有军队,而且有级别很高的行政建制,对武当山的日常事务进行着特殊的管理。
武当山还是非常重要的军事要冲,它位于丹江与汉水的交汇处,就是今天的丹江口水库,从这里向东可以进入“天下粮仓”江南,沿着上游河谷向西北和西南,可以进入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在这里驻扎军队意义重大。
龙虎山
清初才子金圣叹,罗列了天下六大才子书,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和西厢记,排名有先后。
其余五部不提,单说这第五才子书,水浒传
提起四大名著,对贩夫走卒而言,条件反射般会先想到红楼梦和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相比之下会稍稍逊色一点。可能这和红楼自成学术一派,西游记被改编成各种影视动画有很大关系。
受众人群素质高低和数量多少,决定了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程度。
何况还有句不知道谁编出来的俗语: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生生把四大名著划分了阶级层面,使斗争无处不在,让施耐庵和罗贯中想哭却哭不出来,曹雪芹和吴承恩想笑却满腹辛酸。
不过金才子断然不能和俗人为伍,只取水浒位列六大才子书其一,自然有他的道理
在他看来:
西游记里孙猴子一碰到解决不了的事,不是南海找观音,就是西天见佛祖,通篇都是这个套路,看久了就觉得好烦。
最让人受不了的,一部长篇小说,写的七零八碎,一回一个故事,章回和章回之间没有连贯性,读起来面目可憎。
三国演义就是打仗,换着花样打,一会儿人和人,一会儿国家和国家,打的天昏地暗,却毫无二致。前后各种战场描写,基本一模一样,这样的书看着太没意思了。
金才子对罗贯中的笔力本就十分厌恶,以至后来点评水浒的时候,生生把百回本砍到七十回(他认为七十回之后的水浒,是罗贯中代笔)。
金圣叹被砍头的时候,曹雪芹还没出生。据红学专家称,金圣叹评水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曹雪芹,红楼梦里很多笔法架构,都与金圣叹欣赏和倡导的写作技巧相似
很多人,包括曹雪芹在内,认为红楼梦没有被金圣叹点评是人生最大的遗憾,而金圣叹没有看过被尊称为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也是他最大的遗憾。
红楼梦能不能成为他的才子书之一,成了永远解不开的谜。不过这样也好,至少不会让许多红学专家失业了。
到了水浒传,金圣叹不吝惜任何赞美之词,说其笔法“从史记中来,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单此一句,便可彰显水浒传在金才子心中的地位。
不过,这句话不是他十一岁看完百回本水浒说的,而是成年之后看贯华堂古本水浒传才有的评价。
五代残唐年间,天下兵马大乱,生灵涂炭。后周世宗柴荣死后,将兵马大权交给赵匡胤。没想到赵匡胤不是凡胎,出生的时候红光满天,异香不散,乃上天霹雳大仙转世,岂能甘居人后。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自古帝王都不及太祖,写“梅花易数”的邵雍赞道:“一旦云开复见天”,说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丰功伟绩。西岳华山有个道士叫陈抟,就是那个天天靠睡觉修行的神人,传说活了八百多岁。有一天骑着驴在华阴道上走,听路上客人说:柴世宗让位给赵匡胤登基。不由心中欢喜,手舞足蹈,从驴上掉下来还呵呵大笑:天下从此定矣。
赵匡胤登基十七年后,传位给弟弟赵光义,是为太宗。太宗即位二十二年后,传位给真宗,真宗又传位给仁宗。这仁宗皇帝也不是凡胎,乃赤脚大仙转世。
仁宗出生时夜夜啼哭不止,满朝文武束手无策。真宗张贴皇榜求人问医,虔诚之心感动上天,玉帝委派太白金星下界。金星化作老叟来到仁宗身边,附耳低声说了八个字:文有文曲,武有武曲。仁宗听完,立刻就不哭了。
文曲星是龙图阁大学士包拯,武曲星是征西夏大将军狄青。两位贤臣辅佐仁宗四十二年,头二十七年,以九年为一登,号三登之世。这段时间,正可谓天下太平,五谷丰登。
谁想到乐极生悲,嘉佑三年春天的时候,天下瘟疫盛行,疫情之重,上达天听。至此才引出俗本水浒的第一幕:仁宗召集众臣商议解决瘟疫的办法。
这个前序故事很有意思,咋一看和梁山好汉没有关联,俗本没有收录也情有可原。仔细想想,却处处点中水浒命门,多之提神,少之乏味。
邵雍和陈抟两个阴阳先生,明写可以预言赵家天下,暗中却算定赵家命里必有一百单八魔君之灾,紧接着又以霹雳大仙转世的宋太祖和赤脚大仙转世的宋仁宗,给天罡地煞做个映衬。
随后用太白金星一座星辰,引出文曲星和武曲星两座星辰,影射一百单八合体即为一座星辰,分开则为天罡三十六和地煞七十二两座星辰。
这个故事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之后的天罡地煞做个引子,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会产生,诸如分明是江湖侠客传,凭空而出的一百单八魔君是怎么回事一类的问题。
在金圣叹眼中,水浒传是一部形体结构异常严谨,写作技巧登峰造极的神作,这些细节一定会处理干净,绝不会让读者产生一丁点的疑惑。
开国皇帝和中兴明君是神仙转世,治世名臣是星辰下界,那么绿林好汉被设定成一百单八魔君,也就顺理成章了
洪太尉上龙虎山找天师,一路上先遇虎,后见蛇,此为龙虎山之虎和龙。这点显而易见,算不得秘密。
求见天师未果(实际见了,但不认得)下山后,洪太尉向上清宫的道士讲述这一路所见,说到虎蛇,道士说:本山虽有虎蛇,但并不伤人。
看似不经意的话,其实内藏玄机。
虎蛇本是凶猛野兽,伤人乃是本性,为何此处却不伤人?
把虎蛇比作一百单八好汉,把龙虎山比作梁山,不伤人意味着替天行道。道士不是随口应答,而是未卜先知的预言。
这不是信口开河。水浒传首先出场的落草好汉是谁?注意,是落草的好汉。
不是史进,而是少华山的跳涧虎陈达和白花蛇杨春(还有朱武,准备下回放在一起细说)。龙虎山的虎是一阵风后跳出来,蛇正是一条雪花大蛇。这就是两个人绰号的起源。
故“陈达杨春是一百单八人之总号,为虎为蛇,皆非好相识也”。
龙虎山,是梁山之总引,虎蛇是梁山好汉之总纲,不伤人是对这一百单八好汉之总赞。不过虎蛇虽不伤人,但仍是动物凶猛,与梁山好汉的为人行事也做一总批。
伏魔殿中,俗本镇压一百单八魔君的是“石碑”,古本却是“石碣”。虽是一字之差,但境界仿若云泥。别忘了,英雄排座次的时候,也是一座“石碣”。
以石碣起,以石碣终。
首石碣,压的是一百单八魔君。尾石碣,刻的却是一百单八星辰。
魔君对星辰,当真是奇妙无比啊
齐云山
唐朝乾元年间(758~760年),道士龚栖霞云游至此,隐居山中天门岩;元和四年(809年),歙州刺史韦缓建石门寺于石桥岩
北宋祥符元年(1008年),朝廷建密多院于白岳山南。
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年),崇慕道教的方士、居士相继来山,择地筑构,初创佑圣真武祠于齐云岩。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朝廷置道会司于县城崇寿观,主领全县道教事,山上道士有被任命为道会司的;嘉靖十一年(1532年)龙虎山正一嗣教真人张天师驻山,因世宗祈嗣灵应,敕建玄天太素宫,置真人府,配各级道官:太素宫置提点,真人府设赞教、知事,山、庙有住持,县设道会司,州设道正司,府设道纪司,中枢最高设道箓司等机构。
清朝,齐云山被乾隆皇帝题为“天下无双胜地,江南第一名山”。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休宁县国民政府设置齐云山管理委员会。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太素宫前殿倾坍,为整修宫殿,休宁县政府将管理委员会改组为整理委员会。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因香市人杂,为维持治安,休宁县设置驻山警察分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土地改革运动中,齐云山整个风景区内的山场田地,分别属于岩前镇、渠口乡和黟县的渔亭镇,划归农民所有。
1979年以后,休宁县人民政府先后成立了齐云山管理处和齐云山道教协会。
1978年,齐云山太素宫宫观修复开放。
1980年起,休宁县政府在东阳道院和伯阳道院,梅轩道院旧址上新建了凌风,海天一望,望仙三亭,修复了玉虚宫,罗汉洞,真武殿(太紊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