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课程全集 共28集 2019年秋

第一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 文学与意识形态
一、文学在社会结构当中的位置
社会结构:
经济基础:生产力;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观念性上层建筑(法律、制度、宗教、艺术、文学);实体性上层建筑(政府、法庭、军队)
二、经典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三种含义
1.特定的阶级、集团、信念体系
2.虚假意识形态:谎言
3.意义和观念的一般性生产过程
三、(法)阿尔都塞(1918-1990)的意识形态理论
1970《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1.一对概念: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宗教、家庭、教育、传媒、文化、工会——非暴力的;隐形的;在私人领域发挥作用
国家机器:政府、军队——具有暴力性;可见的;具有公共性,针对所有人且在公共领域发挥作用。
2.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功能:
(1)自然化 (2)合法化
3.意识形态的运作方式:
建构个体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
建构过程:
(1)把个体询唤为主体(如我毕业了去找工作)
(2)主体对主体的臣服(如我和所求职的公司的关系)
(3)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指认
4.意识形态是一个“镜像序列”
(法)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自我意识需要他者的确认才能被确立
5.意识形态没有历史
四、症候阅读
挖掘文本背后深层的意识形态:阶级 性别 种族
第二节 女性主义文论
一、女性主义概况
1.两次女性主义浪潮:
第一次:19世纪末20世纪初:争取外在的权利——选举权、参政权、受教育权
第二次:20世纪60年代:争取内在的文化上的话语权以及女性气质的建构问题、
比如: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女性与男性缺乏同等的机会
(2)激进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男女生理差异
(3)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让女性从家庭中走出来,关注家庭劳动的价值
(4)后现代女性主义:对传统女性主义的结构,推崇在保障女性基本权利的情况下提倡女性的个体性、个体差异,追求个人自由。
(5)文化女性主义:女性气质比男性气质更优越
(6)性别分离女性主义:男性与女性彻底分离生活
(7)赛伯格女性主义:靠科技让女性结合,提高女性生理上的劣势
(8)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分析女性的潜意识,性欲望
(9)性解放女性主义:性是人的自由
女性主义强调的核心:男女平权、消解和批判男权中心主义
2.文学批评中女性主义的两大形态:
(1)女性阅读——强调女性经验对文学作品的评判视角——重估文学作品——具有极强的批判性特征
(2)女性创作————文学史是男性作家史——因此主张挖掘被埋没的女性作家——重新解释女性作家作品
二、女性主义经典著作
(一)1929.英国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
1.寻找女性文学传统
2.发掘女性文学被压抑的根源
3.双性同体——两性理想的人格形象
男性女性身上都可以具有坚硬和柔美这两种力量——对男女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的解构
(二)1949法国西蒙.波伏娃《第二性》
1.女性如何变成第二性的——限制工作能力和生活空间、将女性拘囿于家庭之中
2.男性是如何把女性禁锢在第二性上的——私有制、宗教
3.“第二性”的地位如何限制女性?——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女性该怎么办?
工作!必须工作!!!!!!!!!!!!
挖掘女性独特特质
超越自我
(三 )1972英国约翰.伯格《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
1.观看先于语言
2.女人被异化为景观
(四)1979美国吉尔波特和苏珊.古芭《阁楼上的疯女人》
《藻海无边》(以《简爱》中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安托尔内特为主角重写的一个故事)
简爱:理性、克制
伯莎:反抗、野性、原始
认为简爱是伯沙的一个寓言
第三节 后殖民主义文论
一、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
殖民主义:新航路开辟—二战后被殖民地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受到宗主国的控制
新殖民主义:二战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独立国家空有独立之名无独立之实
后殖民主义:二战后,主要在殖民关系的审美文化方面,也称为文化殖民主义
二、美国赛义德:
1978《东方学》
1993《文化与帝国主义》
1994《知识分子论》
(一)《东方学》核心:批判西方主义
1.西方中心主义在空间上建立了一个文化等级结构
利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形成中西文化的对立,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上,将文化分为西方和非西方二元对立
西方:中心、文明、先进、科学……
非西方:边缘、野蛮、落后、迷信……
2.在时间上强调历史目的论叙事
历史是始于西方也必将终于西方
3.构成了西方文化的普遍化
(二)东方主义
东方是被建立起来的,不是自然的地理概念
1.东方主义的理论基础
(1)拉康:他者与自我的二元逻辑
通过确定差异,建构自我——忽视东方内部的差异
(2)福柯:话语理论
东方——帝国主义扩张、殖民
(3)葛兰西:文化霸权
将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主流建构成为共识,以此渗透东方文化
2.东方学的内涵:
(1)作为一门学科的东方学
(2)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东方学
(3)以控制驾驭东方的权利话语机制
3.东方主义基本观点
(1)东方是西方文化的建构物——东方被剥夺了主体地位,东方没有话语权
(2)目的:西方中心主义为了确证“自我”——建立西方和东方间的“我他关系”
(3)东方主义是西方人出于无知、偏见虚构的东方神话
→赛义德强调消除二元对立,建立平等的文化交流
四、中国对《东方学》的反思
反思、批判
1.自我东方主义
如张艺谋早期电影迎合西方对中国的印象
2.东方作为权利主体
建构“他者”
如战狼二对非洲世界的标签化、建构想象
3.接受客观评价
东方主义可以成为我们评价作品的新角度
偏见存在,但不一定都是偏见。西方对东方的偏见也有可能是站在客观的角度上看的。
第四节 意识形态与中产趣味
一、中产阶级发展史
1.老中产阶级:17-19世纪,土地贵族和城市企业家阶层——与18世纪启蒙运动、文学沙龙等密切相关——特征:有财产收入、接受良好教育、有极强的道德感
2.新中产阶级: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领域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二战后,新中产阶级进一步扩大进入后工业社会——特征:无产者拒绝认同为无产阶级,将自我认识定位于虚幻声望,对政治冷漠只关心个人成功,大众文化领导人物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
二、中产趣味的形成
(一)特征:
1.模仿高雅艺术但流于表面,内容肤浅。如文学作品致力于煽情、忽视文本本身的内容价值、思想深度等
2.利用艺术与高雅文化与高雅文化背后的社会阶层建立某种联系,以此来粉饰拔高自己的品格、地位
3.具有极强的世俗功利性
(二)原因:
1.处于社会中间层位置
2.掩饰自身文化教养的缺乏
(三)几种不同的中产趣味:
1.媚俗(刻奇)——《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卡琳内斯库
媚俗艺术的产生:现代民主制度
媚俗艺术的审美特征:
(1)平庸但诉诸感情——情感和思维的懒惰——具有确定的意义;
(2)欺骗性:移情动力、符号学意义上的——追求形似、模糊“虚构与现实”
(3)自媚性:对想象性情境的过分煽情
2.享乐主义与自恋型人格
消费社会 ——身体工业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
第5节 法兰克福学派
序:法兰克福学派的概况
1923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成立大学社会研究所,专门研究当时的社会问题。
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弗洛姆、哈贝马斯
特点:主要采用社会批判理论:简称批判理论;针对对象是当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现象、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反对实证主义;反对学科分科;
一、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合写的《启蒙辩证法》1947
(一)核心:对“启蒙”进行反思
(二)基本思路:
1.破解“启蒙”概念——通过与“神话”做比较来破解
2.“启蒙”与权利的关系
3.批判文化工业
(三)主要观点
1.“启蒙”与“神话”之间的辩证关系
“启蒙”——用反神话的方式解释世界,本质上也是一种神话
“神话”——对世界的原初的、朴素的想象性解释,本质上也是一种启蒙
→如今的启蒙已经倒退为神话
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神话 哲学 科学
现代科学,人的理性已经沦为工具理性;丧失了自我反思;导致工具崇拜,效率至上。
因此,因为没有“自我反思”,极致崇拜科学,科学也沦为某种神话,具有了“迷信”的特点。
2.启蒙与权力的关系
启蒙在发端时,是以权力为导向的,是否符合真理并不是第一诉求,而是权力,对对象获求知识不是为了求得真理而是为了控制对象以消除主体对客体的未知的恐惧。所以启蒙在某种程度上带有集权性质。——通过祛魅——建立一整套的知识——知识的背后就意味着权力——权力形成技术,成为工具——控制世界
3.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是意识形态工具,沦为社会统治工具——大众文化工业是社会水泥——意味着它消灭的了人的个性——且是温情的,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进行
(1)文化工业:在文化领域,进行工业化的商品生产的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工业体系。工具理性运用于文化领域,导致文化艺术可以不断复制,供大众消费——文化艺术由此失去独特性
(2)文化艺术于文化工业的区别
文化艺术——自律性——对世界的本真性的理解——形成独特的风格
文化工业——他律性——受制于大众需求、市场、商业规则等——艺术生产化、标准化、目的化
(3)文化工业沦为意识形态工具——核心:同一性——伪个性的
文化工业的目标:追寻社会的内在秩序和规则
(4)文化工业的运作机制
制作方:自动化的反应机制——体现“工具理性”精神
受众方:娱乐至死——A.娱乐的欺骗性:必须营造某种消遣气氛,以让你无能为力、放松警惕,然后逃避反抗;B.文化工业的过滤:在文化产品制作加工的过程中植入某种价值理念,导致人们的思考力丧失
4.艺术:否定的本质
(1)艺术是对现实的否定(艺术要站在生活的对立面,呈现一种疏离感)
(2)自恋性:拒绝市场化的、商业化的交流
(3)反艺术原则:反优美外观
二、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3M:1968,法国,五月风暴
1898-1979,《爱欲与文明》《单向度的人》
(一)《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
核心:工业社会是新型集权社会
1.单向度的人:失去批判性、否定性
2.对科技批判:非理性
极权主义模式:生产方式机械化、自动化——阶级差异平等化——工人阶级丧失反抗能力——极权统治
3.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制造虚假的需求——控制人们生活
(二)《爱欲与文明》
1.爱欲——生本能
(1)人类文明对爱欲的两种压抑
基本:维持文明必不可少
多余:为了统治而强加于人的
(2)爱欲向满足方向退化
(3)本能革命:大拒绝
(三)新感性美学
1.艺术本质:革命、造反、与现实相异
2.艺术要造就新感性
三、弗洛姆:《逃避自由》
1941《爱的艺术》《自我的追寻》
批判极权主义的著作:哈耶克《通往极权之路》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
(一)自由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自由:自由是伴随着个体而产生的概念
2.影响:积极的——摆脱束缚;解决方法:发展内心、完善人格
消极的——失去归属感、陷入孤独;解决方法:放弃个体独立、逃避自由
(二)逃避自由的三种心理机制
1.威权主义:放弃自己的独立思想,从外界寻找权威,臣服于权威,消除自我
2.破坏欲
3.机械趋同
四、本雅明技术主义艺术理论
(一)生平及著作
1892-1940
著作:1920《德国浪漫主义的艺术批判概念》
1928《德国悲剧的起源》《单向街》
1931《摄影简史》
1934《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
1935-1939《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1935-1939《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
(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5
1.背景:纳粹;布莱希特的影响(史诗剧——间离化特征——让观众处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使得艺术政治化);
从古典艺术(时间性;意义确定)——到现代艺术(瞬间性;意义不确定)
2.复制技术与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复制
(1)机械复制比手工复制更独立于原作
(2)机械复制技术可以把原作的摹本带到无法抵及的地方
3.光晕(arua)
灵光、灵韵、灵氛
A.作品诞生时的独一无二性、原真性
B.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
C.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膜拜
D.构成艺术作品的历史感
E.接受方式:聚精会神、凝神关照的
到机械复制时代时,光晕消失了→
A.大规模的复制:消解了艺术作品的独一无二性——扩大了艺术作品的时空范围——
B.鉴别“真品”“原作”不可能,也毫无意义
C.艺术的神秘感消失了、距离感消失了
——提高了艺术作品的展示价值
D.欣赏方式:心神涣散、消遣式的
4.电影艺术:人类艺术中的革命——展现异样世界;实现非异化的精神世界
5.机械复制对大众文化的意义
(1)为大众文化的合法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2)从大众的角度出发确立了大众与艺术作品的新型关系
(3)肯定技术的作用,颠覆知识分子话语
五、哈贝马斯 交往合理化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1929年出生
(一)理论出发点
(1)工具理性——二元对立(主客体的对立)
(2)交往理性——主体间的交流
(二)交往合理化美学
现代艺术——反“光晕”
先锋艺术——危机
哈贝马斯坚守审美的现代性反对后现代性
第二章 文本中心主义文论
第一节 俄国形式主义
一、俄国形式主义概况
1914-1930
(一)产生背景
1.科学技术的日益昌盛,强调实证主义
(二)诞生:
1914什克洛夫斯基《词语的复活》
两个小组及其代表人物:
(1)莫斯科语言小组:雅各布森、托马舍夫斯基;
(2)彼得堡语言学研究会:什科洛夫斯基、艾亨鲍姆、雅库宾斯基、日尔蒙斯基、特尼亚诺夫
(三)理论主张及特点:
1.追求文学的独立自主性
2.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审美过程
3.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使文学成之为文学的性质)
4.采用共时性的语言研究法
二、什科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
1916年,《作为手法的艺术》
针对对象:艺术——形象思维
1.对内部规律与形式的强调
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内容是形式的堆叠。文学是纯形式,是材料间的比例。
2.“陌生化”
(1)审美的目的——感受过程
(2)方式手段:陌生化——把熟悉的东西变得不熟悉——陌生、自由化
3.本事与情节的区分
本事:构成故事的材料
情节:对本事的加工塑造
4.意义影响:
(1)文学研究:由外到内
(2)读者转向
三、雅各布森的“文学性”理论
1921年,《俄罗斯现代诗歌》提出“文学性”。
1.文学性:文学的构造原则
2.诗歌语言本质:能指和所指的不稳定性
第二节 英美新批评
1917—20世纪50年代
(一)发展历程:
1.19世纪20年代
英国:艾略特、瑞恰慈、燕卜逊
美国:兰瑟姆、艾伦.退特
2.19世纪30年代
南方集团:布鲁克斯、(美)韦勒克、(美)威廉.维姆萨特
3.40年代-50年代
新批评占据主流,革命性的锐性消失,发生转向后现代、后结构主义
(二)特点:
1.文学本体论:诗歌首先应该是诗然后才是其他
2.文本细读:主要集中于文本的内部研究
3.语义学分析
4.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相结合
二、瑞恰慈:语义学批评
1921,《文学批评原理》
语义学:从语言入手,分析语言产生的效果,强调文本本身的“内在必然性”。
三、艾略特“非人化”理论
1917,《传统与个人才能》
(一)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观
1.所有文学作品——关注整体
2.整体——处在运动变化中——强调传统很重要
3.作品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整体
(二)“非个人化”理论
1.文学传统对诗人的影响——作家不可能逃离文学传统的影响
2.文学的历史意识——使得作家放弃情感、个性
3.诗人作用:催化剂
4.客观对应物——将个人情感与表达寄托在客观对应物上以引起广泛的共鸣,使得情感具有普遍性
四、兰瑟姆 本体论批评
1934《本体论札记》
重视文本的本体存在——强调文本的内在研究
五、布鲁克斯:悖论 反讽
悖论——产生矛盾
反讽——表面荒谬实则真实
六、燕卜逊 复义(含混)
复义——字词语句的复杂性使得文本本身也具有多义性——以此增强文本的艺术表现力
七、维姆萨特
(1)意图谬见 ——把作品与创作意图相等同的谬见
(2)感受谬见——把作品与读者感受相等同的谬见
八、退特:张力
张力=内涵(作品词语的暗示意)+外延(作品的词典意)
作品的意义:文本本身(确定的)+读者本身(不确定;从负无穷到正无穷)=作品意义也是从负无穷到正无穷=作品无意义
→因此,主张将读者意义也摘除,作品意义就等于文本本身的意义,主张注重文本本体论的分析
(但是文本本身的意义从何而来?还是要经过读者的阐释,所以以文本本体论为唯一评判标准的英美新批评后期也必然发生转向)
第三节 结构主义文论
一、结构主义概况
没有一个明确的团体,只把倾向和观点相似的理论家组合称之为结构主义。
1.基本观点:
(1)寻求批评性模式
(2)强调文学研究的主题观
(3)探寻文学的深层结构
(4)强调对意义生成的研究
(5)消解主体性,强调关系
2.结构主义代表人物
前四子: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福柯、阿尔都塞、拉康
后四子:罗兰巴特、格雷马斯、托多洛夫、博瑞蒙
前四子加罗兰巴特是五巨头
→叙事学:热奈特;符号学:卡希尔、苏珊朗格;走到后期还有解构主义:福柯、德里达
二、叙事学角度:
目标 阻碍 努力 结果 意外 转弯 结局
原因 但是 所以 但是 所以
——故事的背后结构是因果逻辑
托多洛夫:叙事作品就是一个大句子
情节的最小单位:行动元、叙述句
三、普罗普:故事形态学
31个固定功能 7个角色
赠与者 相助者 主人公 派遣者 公主(要找的人或物) 对手(加害者) 假冒主人公
四、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
6个角色:
发送者——客体——接受者
帮助者——客体——反对者 发送者
→形成:意义矩阵
x——反x
非反x——非x
案例:《老人与海》
基本要素:老人、鲨鱼、马丁鱼、小孩与游客、海
老人(人) —— 他人(反人)
大海(非反人) —— 鱼 (非人)
A.老人(个体)与他人(社会权力话语)——自我确证
B. 老人与鱼——斗争关系——背后是斗争与杀戮的自然本质规律——来表现个体超越自然
C.老人与海——大海象征着永恒,老人在大海面前显得渺小——体现人的短暂与自然永恒的关系
→背后的总的两种关系
人与社会——自我确证——在精神上成功
人与自然——斗争、人的渺小——在现实意义上失败
小说的核心:人在现实上的失败形成悲剧升华为精神上的胜利
格雷马斯用以上结构分析的方法使得文学批评科学化,具有普遍意义,来避免文学印象分析。——但反面来说结构主义会显得批评片面化、套路化。
五、克劳德.博瑞蒙的三位一体模式
从可能性出现到实现可能的过程:


六、托多洛夫 平衡理论
原有平衡——打破平衡(对抗的力量、满足性的力量)——新的平衡(保持平衡的努力)——平衡再被破坏——……

七、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理论
具有人类学的特点
(一)《野性的思维》
核心:研究原始人的思维方式
1.原始人与现代人的思维区别:
原始人:用感性认识分类事物——通过具体问题再建立知识体系——从事件到结构
现代人:先建立科学的体系,再分类事物——先有知识体系,再用知识体系分析具体问题——从结构到事件
2.原始文明制度——图腾
图腾本质:将自然、动物、人连接起来
3.历史:主观性
(二)《结构人类学》
核心:研究神话
论证步骤:
(1)抽离神话的基本成分
(2)提出神话素:神话中不可再分的单位
(3)以二项对立原则排列神话素
(4)揭示神话的深层结构
→自然和文化的矛盾关系
八、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理论
符号学大师
(一)零度写作:《写作的零度》
1.针对对象:萨特《什么是文学》的“介入”说
2.零度写作的内涵:作家在写作时要回避情感和主观意向性,以完全中立的态度呈现文本。
零度写作的特点:对作家主体性的遮蔽
零度写作不可能,必然被文学史吸收,成为某种意识形态。——没有倾向性的写作是不存在的
(二)1968作者之死《作者的死亡》
1.作者对文本的主导权不具有历史必然性
2.作者不是文本的唯一整体
3.作者不可能先于文本存在——作者和作品同时出场,而写作只是语言符号
4.消灭作者——打开文本的多维空间
5.作者死亡——读者诞生
(三)叙事学理论:
功能层:最小的单元
行动层:人物关系
叙事层:文本意义
四、《神话学》
几个符号系统的关系
传统:能指所指一一对应
第四节 后结构主义理论
解构主义(范围稍小)——后结构主义(范围较大)——后现代主义(范围大)
相似性:反中心、反同一性、反本质、反宏大叙事、反体系、反总体性
一、福柯的解构主义理论
1926-1984,思想受尼采影响很深
1961,《古典时期的疯狂史》——出版后名为《疯癫与文明》
1970,法兰西学院院士
1975,《规训与惩罚》第一本书
1976,《性史》很深刻
(一)《疯癫与文明》——关于权力、理性的
知识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寻找问题的根源和发展历程
这本书的思路:当我们指认疯子时,我们是先有的疯的概念,还是先有不疯的概念?——正常与不正常的标准何在?——福柯通过对疯癫的文明史的梳理,追问现代文明史是如何产生的?
1.历史上对待疯癫的态度是有变化的
(1)17世纪以前:柏拉图“迷狂说”;
(2)中世纪:愚人船
(3)文艺复兴时期:阐释疯癫的独特性
(4)17世纪以后:麻风病的研究,疯癫成为非理性的特征——为了强调理性,必须认定一些特征是非理性,即疯子。
现代文明建立在理性之上——通过对麻风病的研究确认的理性,这样的理性标准是具有极强的偶然性的,是非理性的——所以现代文明的产生是非理性的——疯癫被排斥是现代话语体系规定的结果,是理性的陪衬。——因此现代文明不具有崇高性。
以上就是福柯的解构思路。
(二)《词与物》——知识型
对知识考古——挖掘知识背后的结构、根基
1.知识型:知识是表象的背后的结构或者模型
2.历史上的知识型:
(1)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相似型
(2)17-18世纪:表象型
(3)18世纪到19世纪初:自我表象型
(4)1950以后:人之死——主体性的消亡
(三)《规训与惩罚》1975
1.系谱学:知识与权力的因果关系
2.研究监狱的诞生
酷刑——震慑大众,同时彰显君主权力
监狱——温和的
监狱规训的三种制度:
层级监视——使得犯人自我约束
规范化裁决
检查
→透过监狱看社会
现代社会——权力无处不在——微观权力
人道主义披着理性和文明的外衣压抑人性。
——解构主义,解构理性、文明、社会意识形态
问题:泛权力化倾向;毁灭性的批评
二、德里达(1930-2004)
1966-1967《论文字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
(一)德里达“解构”的内涵:
1.一种超出哲学的非哲学思想
2.解构的目的不是摧毁而是一种反抗的姿态
方式:深入到对象的结构中去,然后消解这个结构
德里达用语言学中的能指所指来解构
(二)解构对象:
1.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在场的形而上学
2.解构的策略:延异、播撒、踪迹
第三章 存在主义与接受美学
第一节 存在主义
一、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理论
(1889-1976)
师生关系:布伦塔诺——胡塞尔——海德格尔——加达默尔、马尔库塞、汉娜.阿伦特
1.1927《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的哲学主体:存在与存在者
“形而上学史是一部存在的遗忘史。”——把存在者当成存在来研究
存在:过程,存在者显现自身的过程,进行时
存在者:实体,完成时
什么叫做存在?
2.存在的追问:用现象学的方法
回到事情本身
超越主客之分,从认识论导向存在论。
3.研究对象:此在(约等于人)
存在——存在者——特殊存在者(人,能够意识到自身存在)
此在的本质:始终处在“去存在”过程之中
4.在世之在——此在
烦、牵心、操劳——此在与此在之间的关系
5.此在的两种状态:本真状态——去存在;非本真状态——沉沦——获得安全感
6.向死而生
畏的存在会逼出本真状态
7.艺术本原论——从艺术作品入手才能探讨艺术本质
艺术品首先是物,物有两个概念,一个指向世界,意义化的;一个指向大地,无意义的化的
艺术的本质就是意义化的世界和无意义化的大地之间冲突
现代技术导致文化工业
二、萨特存在主义文论
(一)萨特其人(1905-1980),法国
思想核心:自由
1934《自我的超越性》
1938《恶心》
1943《苍蝇》《存在与虚无》
1945《现代》杂志——存在先于本质
《禁用》——《他人即是地狱》
1964,拒绝诺奖
(二)存在先于本质
1.自在的存在: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荒诞性——本质先于存在
自为的存在:具有某种主动性——去存在——不是我所是什么而是我不是什么——对存在的否定——存在先于本质
(三)文学本质:自由
文学——对自由的选择和揭示
1.作家角度:作家创作的动机——为了实现某种自由
2.读者角度:读者具有创作性、主动性,读者在阅读时会带着自己的人生经验去阅读,
创作本身就是在召唤自身自由的同时也是对读者自由的召唤
→对接受美学影响极深
3.“介入”说——文学的社会功能
文学的介入功能——揭示社会现象
三、加缪的存在主义思想
1942《局外人》
1942《西西弗神话》
1951《反抗的人》
1957,获诺奖
1960,出车祸死亡。《第一个人》手稿
(1)荒谬世界——人生的起点
(2)反抗荒谬世界——超越现实
(3)荒谬英雄:唐璜、演员、征服者
第二节 接受美学
一、伽达默尔德解释学1900-2002
1960《真理与方法》
(一)前见(成见)
前见是理解可行的前提条件
真前见:历史传统
伪前见:功利性目的
(二)视域融合
理解者的前见——视域,文本呈现的意义——视域,二者融合扩大了理解者的视域传统。
共时性视域融合
历时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
二、姚斯的接受美学
(一)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
文学研究——落实到作品本身——落实到作品的存在方式——落实到文学的接受史研究
文学史就是一本接受史
(二)期待视野
(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曼海姆、贡布里希等都有涉及读者的期待视野这个角度)
读者在阅读之前对作品的一种定向性期待,包括读者的经验、素养、品味等
作品与期待视野一致——通俗作品
作品与期待不一致——有可能是高雅作品
个人期待
公共期待——公识
三、伊瑟尔阅读理论
1.空白理论
文学作品中未写出的部分,但向读者暗示过的空白。——与语言有关;与作品呈现出的图景片段有关;源自于思想价值层面。
2.召唤结构
3.隐含读者——作者的理想读者
第四章 文化研究
一、英国文化研究的传统渊源
1.“文化与文明”传统
(1)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
——文化保守主义倾向
(2)T.S.艾略特
——强调文化的有机性,文化是人类整体的生活方式——提出复合文化的概念——偏向文化精英主义
(3)F.R.利维斯《大众文明与少数文化》1930——物质和精神的对立——批判大众文化
2.文化人类学传统
爱德华.泰勒(人类学之父)
《原始文化》(1871)
文化:低级--高级——文化进化论
文化的基本要素:习俗
研究方法:民族志(人种志)
3.马克思主义传统
考德威尔——文化与社会物质生产相联系
诗歌发展到工业革命之后,导致了个人的幻想和集体幻想之间的割裂
二、英国文化研究的兴起
1964年,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标志着文化研究的正式确立
(一)历史背景:
(1)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的兴起
(2)战后英国社会新左派的诞生
——阶级对抗消失——基本观念:从文化中挖掘抵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力量——反对马克思的庸俗经济决定论
“新左派评论”
(3)成人教育发展——奖学金男孩激增——突破了学院的精英教育的局限性
(二)文化研究的体制化历程
1964,霍家特、斯图尔特.活霍尔
1968,斯图尔特.霍尔——文化研究的黄金时代
2002,文化研究中心重组
——文化研究的标志
理查德.霍加特《识字的用途》(1957)
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
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1963)
(三)文化研究的基本主张
1.对利维斯主义的超越
——接受其重视大众文化教育的观念
——扬弃精英文化观念
2.重视文本分析和民族志的研究方法
3.突出文化与社会历史的内在联系
4.把文化理解为日常生活,强调生活经验的重要性
(四)文化研究的研究对象
工人阶级文化——研究青年亚文化、性别文化、少数族裔的文化——指向身份认同问题
(五)文化研究范式
60年代,文化主义
70年代,结构主义
70年代后期,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
80年代,后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的接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