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认知陷阱》人们常犯的6个思维错误(试读)

2023-09-08 10:23 作者:坚果熊说博弈  | 我要投稿

很多时候,我们陷入困局,是因为掉进了思维陷阱。这些陷阱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本书对此做了总结,把我们经常遇见的思维陷阱总结为6个方面:偏爱故事胜过数据、寻求印证自己的想法、忽略机缘巧合的作用、错误感知世界、过度简化思维、存在错误记忆。

这些思维陷阱或认知误区经常把我们带进沟里,使我们的努力付诸东流。唯有正视和了解这些思维陷阱或认知误区,才能解除它们对我们成长和成事的束缚。本书用大量看似离奇却真实存在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些思维陷阱的可怕之处,并剖析了其出现的原因,指出了缓解甚至消除这些陷阱影响的具体方法。

本书适合想提升自己思维能力的人阅读。


 

作者简介

[美]托马斯·基达(Thomas Kida)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伊森堡管理学院教授,发表过大量有关思维决策的文章。在过去的20多年里,他一直在研究和教授我们如何形成信念和做出决定。

  

推荐语

这个世界有太多套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识别外部的套路。但往往对我们影响最大、造成损失最重的,是我们自己给自己下的套。这本书就把其中最常见、最危险的一些点了出来,还贴心地提供了解毒剂。

——马徐骏 专栏作家、演讲教练、《回响·开年演讲》策划人

 

问题不能由导致问题的思维方式解决,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先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切换一个思维逻辑,然后才能跳出不断重复错误的循环,而这本书的作用,就是帮你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新视角。

——弗兰克扬 知乎职场话题优秀答主

 

本书非常棒。托马斯·基达将心理学这门科学带到公众面前,解释了我们为何会相信那些我们想要相信的事情,即使它们不是真的……即使你不担心自己会落入思维陷阱,你也会想阅读这本书的。

——伊丽莎白·洛夫特斯 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教授、美国心理科学协会前主席

 

我们如何分辨对错?答案是通过科学和批判性思维。托马斯·基达在这本可读性极强且内容丰富有趣的书中清晰地阐述了这一点。他提到的“人们常犯的6个思维错误”应该印在一张钱包大小的卡片上,我们每天早上出门之前都应该看一下。

——迈克尔·舍默 《科学美国人》专栏作家

 

目录

前言 6个认知陷阱

 

第1章 离奇的信念与伪科学思维

1.1 听起来很合理,你不觉得吗

1.2 离奇错误的信念无处不在

1.3 媒体对离奇错误信念的误导

1.4 告诉我你的故事——对轶事证据的偏见

1.5 伪科学

1.6 伪科学思维

1.7 伪科学思维带来的问题

第2章:我肩头的小精灵

2.1 非常的主张需要非常的证据

2.2 有这种可能

2.3 怀疑主义思维的重要性

2.4 如何生成高质量的信念

2.5 选择假设

第3章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3.1 必须严格控制实验

3.2 什么是科学

3.3 科学的运做流程

3.4 科学是如何进步的

3.5 科学与公众的误解

3.6 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

3.7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第4章 偶然与巧合的作用

4.1 钟形曲线

4.2 赌徒谬论

4.3 巧合

4.4 迷信

第5章 看到不存在的事物

5.1 看到期望看到的

5.2 看到想要看到的

5.3幻觉

5.4群体性癔症

5.5神经生物学与感知问题

5.6启示

第6章 看到不存在的关联

6.1 股市走势图表分析

6.2是马还是蝙蝠

6.3考虑反面信息

6.4但这是原因所在吗

第7章 预测不可预知的情况

7.1通灵与占星术

7.2预测股市

7.3经济预测

7.4 若不下雨就会阳光灿烂

7.5技术与社会趋势

7.6明知不可为何还要预测

第8章 寻求印证自己的想法

8.1印证假设

8.2肯定测试策略

8.3这是怎么回事

第9章 如何化繁为简?

9.1当然一样啦——看起来一模一样,不是吗

9.2可用性启发法

9.2.1 可用性与媒体的影响

9.3锚定与调整法

9.4 简化策略并非一无是处

第10章 框架效应与其他决策障碍

10.1厌恶损失

10.2心理账户效应

10.3 20/20后见之明偏误

10.4过度自信

10.5直觉判断

10.6对个人与对群体的判断

第11章 错误记忆

11.1我记得就是这样

11.2如果你这么说—暗示的力量

11.3其他的错误记忆

11.4混为一谈—错误归因问题

11.5目击者法庭证词

11.6我们能学到什么

第12章 他人影响

12.1我就是这样做的,你为什么不呢?

12.2那不关我的事

12.3是否负责

12.4他人证据的可靠性

12.5群体决策

12.6并非都是坏事

 

(试读)第1章

离奇的信念与伪科学思维

对我们的社会来说,真正的危险不在于人们不信什么,而在于他

们轻信什么。

——萧伯纳

在一档颇受当地人欢迎的早间广播节目中,3 位主持人正在与一位

节目常驻嘉宾交谈。显而易见,主持人为这位嘉宾所拥有的神秘超能

力所折服,左一句“真是难以置信!”,右一句“太神奇了!”。实际上,

他们一再敦促听众赶快加入节目与嘉宾互动,因为据说这位嘉宾可是

有着通灵的本事,能与死去的人对话。照理说,现如今的脱口秀节目

的主持人都是火眼金睛,看事情独到犀利,一针见血,轻而易举就能

指出别人的破绽。然而,这次他们完全被通灵师嘉宾给迷住了。与此

同时,很多听众对这位通灵师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一次又一次拨通

直播间的电话,因通灵师所说的话而热泪盈眶,有些人甚至以为自己

真的听到了已故亲人说的话,忍不住失声痛哭。 

因为腹部剧痛,你被送进了医院,躺在检查台上,你看到一位护

士走进房间,她把手放在你身体上方几英寸 A 的地方,然后开始轻柔

地上下移动她的手,从你的头部开始,慢慢移向你的躯干。你忍不住

A 1 英寸 = 2.54 厘米。—— 编者注

2 认知陷阱:人们常犯的 6 个思维错误

问她:“你在干什么?”她说:“我要把你身体里的负能量赶走,这些负

能量正是你肚子痛的罪魁祸首。”这听起来有点疯狂,不可能,是吧?

错!确有其事!这位护士正在使用的是一项叫作“治疗性触摸”的技

术。事实上,已经有 4 万多名专业护士接受过这项技术的培训,目前

就有 2 万多名护士正在积极实践这项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有 100 多所

高等院校正在教授这项技术,其中就包括像纽约大学医学院这样令人

肃然起敬的大型学院。此外,仅在美国就有至少 80 家医院正在使用这

种离奇的治疗法。1

我的好朋友乔是一位地质学家。他经营着一家水源勘探公司,走

遍世界为城镇乃至一些小国家寻找饮用水源。从复杂的计算机模型到

卫星图像,他使用最先进的技术来定位高产量水井。乔的事业非常成

功。在加勒比海的一些小地方,他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近乎封神的地

步,因为只有他能在这些地方找到水源,而别人根本找不到。可以说,

乔是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人之一。然而,他在职业生涯中却一度使用所

谓的“魔叉探测术”。这是一种寻找水源的技巧,探测时人们在手中拿

着一个像 Y 形树枝似的东西,一边走一边探测水源,如果树枝抽动,

就意味着这个地方的地下有水。自从乔在新英格兰工作时遇到了一位

“专业”的魔叉探测师,他就开始笃信这种方法。实际上,多年之前当

我买了一块地要盖房子的时候,乔就过来用这种方法帮我寻找水源,

告诉我该在哪个地方打水井。

上述这些案例有什么共同之处吗?是的,说的都是聪明绝顶、训

练有素的专业人士也会相信一些异乎寻常的观点,尽管这些观点几乎

第 1 章 离奇的信念与伪科学思维 3

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作为支撑。事实上,证据所表明的恰恰相反——

与逝者交谈、治疗性触摸和魔叉探测术都不管用(我家的水井从来就

没冒出过多少水),但这些聪明人仍然对此执迷不悟。2 这种情况不仅

会发生在医学专家、成功商人、科学家的身上,也会发生在你我的身

上。这时,你可能会说:“我才不会相信这么离谱的事情呢!”然而,对

于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合情合理的观点,你会不会相信?下面,我们来

看一个关于“辅助沟通”的案例。

1.1 听起来很合理,你不觉得吗

你朋友有一个患自闭症的孩子,患有这种疾病的孩子可能会反应

迟钝,表情冷漠,无法与他人交往。人们都会对这样的孩子充满同情,

他们的父母也会深受其累。不过,突然之间好像出现了一种应对自闭

症的很有效的办法。这不,那个朋友最近就告诉你一项叫作“辅助沟

通”的新技术,这项技术非常奇妙,可以让他与孩子进行正常的交流。

此外,他还说该技术证明自闭症儿童是非常聪明的,他们只是在沟通

上存在障碍。在为朋友感到高兴的同时,你也大大为之振奋,于是决

定对这项技术一探究竟。

通过查询,你发现“辅助沟通”这项技术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

开始被使用了。当时,有一位老师发现,如果为一个患有严重自闭症

的孩子提供身体上的协助,将他的手放在打字机或计算机的键盘上,

这个孩子就会敲出一连串聪慧的想法。显然,自闭症儿童看似迟钝的

外表下,可能隐藏着一颗超级大脑,如果将这样的头脑放在一个能让

4 认知陷阱:人们常犯的 6 个思维错误

孩子交流的环境之中,它就会展现出惊人的智力。实际上,“辅助沟

通”技术表明,严重的自闭症儿童有沟通障碍,而这种障碍主要来自

身体行动上的局限,而非智力上的缺陷。

基于这项惊人的发现,专门致力于推广“辅助沟通”技术的“通

过教育获得尊严与语言中心”于 1986 年成立。此后,美国的重点大学

相继建立了其他同类型的教育中心。雪城大学建立了辅助沟通研究所,

培训了数千名治疗师,其他一些学校也开发了相关的项目。

随着时间的推移,“辅助沟通”的作用逐渐得到了认可。围绕这一

主题,人们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报告,这些报告表明,“辅助沟通”甚至

对患有严重自闭症的儿童也有效果。世界各地成千上万名自闭症儿童

早已开始使用这项技术与父母和其他人交流。实际上,自闭症儿童已

经在普通学校就读并借助“辅助沟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如此之多的证据看起来足够令人信服了,不是吗?不仅重点大学

设立了研究中心,而且大量的个人反馈也表明,借助“辅助沟通”,父

母可以与孩子实现正常的沟通,患有严重自闭症的儿童甚至在学校的

表现也非常优异。此外,还有专门的“研究”支撑这项技术的可靠性,

一切都不言自明。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遗憾的是,对照科学研究表明,所谓的“辅助沟通”毫无价值。

其中有一个颇具戏剧性的例子是,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给协助者

和自闭症儿童分别戴上了耳机,然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当二者被问

到相同的问题时,自闭症儿童的回答是正确的。但是,当自闭症儿童

和协助者被问及不同的问题时,自闭症儿童给出的答案对应的却是协

第 1 章 离奇的信念与伪科学思维 5

助者应当作答的问题。3 在另一项研究中,自闭症儿童和协助者被安排

在一道薄墙的两侧,然后研究者给双方分别展示不同的物品让他们进

行识别。最后的结果是,自闭症儿童识别的东西是协助者看到的,而

不是他自己应当看到的东西。这些研究清晰地表明,在“辅助沟通”

中,做出应答的是协助者,而不是自闭症儿童本人。协助者只是在单

纯地引导自闭症儿童手部的动作,而自闭症儿童自身对发生的一切可

能一无所知。4

要验证“辅助沟通”是否有效,其实只需要几个简单的实验。然

而,尽管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人们也宁愿相信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为什么?因为我们往往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东西。父母渴望与他们的

孩子交流。协助者也确实想帮助孩子们。当然,他们也会受到提升专

业声誉和获得更多基金资助的动机激励。但不幸的是,当这种动机未

经过严格的科学实验的检测,我们就有理由相信那都不是真的。一厢

情愿的欲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即使是面对绝对自相矛盾的数据,仍

然有众多“辅助交流”概念的拥趸为它积极辩护。

1.2 离奇错误的信念无处不在

第 1 章 离奇的信念与伪科学思维 7

日益增长的交通流量考虑在内,就会发现百慕大三角地区发生事故的

比例甚至小于周边其他的地区。6

然而,稀奇古怪的信念在社会各个阶层中都屡见不鲜。例如,美

国联邦政府就因为错误的信念做出了许多错误的决策,并为此付出了高

昂的代价。五角大楼已经花费了数百万美元开发基于超感知和精神驱动 

(仅靠意念就影响真实物体的能力)的武器。美国国防情报局和中央情

报局仅在“星际之门”的项目上就花费了 2000 万美元,用于调查通灵

者声称的能看到数百英里 A 以外的遥视能力。政府不断批准巨额经费去

调查种种离奇古怪的说法。尽管这些做法与公认的科学原则明显相悖,

但是,钱还是花了。7 难道这些钱不应当花在更需要的地方吗?

不仅如此,企业组织在决策时也会犯同样的错误。欧洲和美国的

大公司在做招聘决策时常常会咨询笔迹学家。笔迹学家通过分析求职

者的笔迹来判断他是什么样的人而不是分析书写的内容,比如他是如

何连笔的,他写字母 T 时笔画是如何交叉的。研究表明,笔迹学百无

一用,但是放在过去,如果一个笔迹学家根据你的笔迹说你不是诚实

可靠的人,那么你就可能因此丢掉一份工作。8

在这方面,领导者又做得怎样呢?总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有权力

的人之一,如果你得知某位总统的所作所为是由占星术来指导的,会

不会觉得很离谱? 正如罗纳德·里根总统在任时的白宫幕僚长唐纳

德·里根爆料的那样,在他担任白宫幕僚长期间,里根总统的每个重

大举措和决定都要事先让一个在旧金山的女人画出占星图,以确认星

A 1 英里 ≈ 1.6 公里。

8 认知陷阱:人们常犯的 6 个思维错误

象对其事业发展有利。9 这也不足为奇,毕竟生活在 20 世纪的美国人

比中世纪的人更看重占星术。10 我们生活的时代见证了所谓“新时代

思想”的崛起:我们要拒绝西方的科学,要让“通灵者”替我们跟死

去的人说话,要相信水晶拥有治愈疾病的魔力,还要读雪莉·麦克雷

恩的畅销书(销量超过 800 万册)。

即便是大名鼎鼎的作家也难免痴迷于离奇的怪事。阿瑟·柯南·

道尔爵士,著有福尔摩斯系列作品的大作家,以创造出拥有超群的逻

辑推理能力的小说角色而家喻户晓。你可能会认为这样一个理性角色

的创造者肯定会把批判性思维看得高于一切,然而,阿瑟爵士也相信

这世上有仙女。在 1917 年和 1920 年,来自英国科廷利的两个女孩拍

下了 5 张仙女的照片,还自称跟这些仙女一起玩耍过。阿瑟爵士看到

这些照片时,居然相信了仙女真的存在。可是,几年之后,这两个女

孩出面承认这些照片本身就是一个骗局——所谓的“仙女”照片就是

她们从一本儿童读物上剪下来的图片,如图 1 -1 所示。

图 1-1 女孩和“仙女们”的照片,阿瑟·柯南·道尔爵士认为照片就是

仙女存在的有力证据(由纽约格兰杰收藏馆授权转载)

第 1 章 离奇的信念与伪科学思维 9

学识渊博的大学教授们也会被稀奇古怪的事情所迷惑。哈佛大学

教授和精神病学家约翰·麦克(John Mack)于 1994 年写了一本名

为《绑架》(Abduction)的书。他在书中论证,几十万人,甚至多达几

百万人,都可能被外星人绑架过,或者有过类似的经历,而他们本人

经常是毫不知情的。11 麦克博士之所以对此笃信不疑,是因为他听说

过很多人被绑架的经历。事实上,根本没有确凿的证据证实这些绑架

的发生,一切只是故事罢了。

那么,到底有没有可靠的证据支持这些怪异的说法呢?大量的科

学调查显示,如果仔细审视这样的断言,所谓的证据都会不攻自破。12

詹姆斯·兰迪教育基金会(James Randi Educational Foundation)曾经

提供了 100 万美元的奖金,专门奖励那些能在正常可控的条件下演示

通灵感应或者超自然现象的人。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谁赢得过这笔

奖金。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对很多表面看起来毋庸置疑但实则大谬不然

的事情信以为真。研究表明,许多普遍被认同的观念最终经实证检验

后却是错的。例如,许多人认为人类的大脑只被开发了 10%,但这

一说法找不到神经学的依据。据说盲人都会形成超敏锐的听觉,是这

样吗?答案是否定的。你有多少次认为美国的犯罪和毒品问题已经失

控?然而数据显示,在 1993 年至 2003 年的 10 年间,美国的暴力犯罪

率下降了 33%,吸毒的人数也在减少。13 虽然许多人认为自卑是攻击

性行为的主要诱因,但实证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并无关联。14 此外,还

有观点认为,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无神论者更加慷慨无私。仔细观察一

10 认知陷阱:人们常犯的 6 个思维错误

下,你就会发现,在对待同胞时,有宗教信仰的人并不比自称是无神

论者的人更乐善好施。真的是异性相吸吗?研究显示并非如此。对工

作满意,工作效率就会更高吗?这并非绝对的。15 但是,这些似乎都

是“常识”,不是吗?人们都相信常识。然而,正如心理学家基思·斯

坦诺维奇(Keith Stanovich)所指出的那样,“150 年前,妇女不应该

有投票权,黑人也不应该有读书的机会”,这些也都被认为是常识。16

正是错误的思维导致我们轻信了很多毫无依据的观念。

1.3 媒体对离奇错误信念的误导

在学习频道、探索频道、历史频道和旅游频道等频道,有关亚特

兰蒂斯、大脚怪、特异功能、鬼魂出没,以及其他谈论千奇百怪的话

题的节目每周都会播出。比如,学习频道播放通灵师的节目,称他们

在冷战期间使用遥视能力精确定位了苏联境内的秘密军事设施,并连

续 9 次正确预测了白银市场的动向(据称这是通灵功能的证据)。17 这

类令人咋舌的节目甚至还会在全美网络上播出。例如,美国广播公司

(ABC)就开办了一档名为“世界上最恐怖的幽灵”的节目,该节目全

是讲述个人与幽灵遭遇的各种故事。我最喜欢引用的是其中的一句话:

“我只能说这是幽灵,因为没有其他的解释了。”

这些节目通常只提供一边倒的片面观点,很少报道反驳这些观点

的科学数据,也很少采访像詹姆斯·兰迪(James Randi)、迈克尔·舍

默(Michael Shermer)或乔·尼克尔(Joe Nickell)这样有本事的怀

疑主义者,然而只有这些人才有可能为这些现象提供一些近乎合理的

第 1 章 离奇的信念与伪科学思维 11

解释。例如,学习频道的节目并没有报道证明遥视能力不可能存在的

科学证据。为什么?因为只有耸人听闻的节目才能获得超高的收视率,

所以绝不能让观众发现这些怪异说法经过科学验证是错误的。这些节

目没有采访过任何持怀疑观点的人,因为怀疑主义者可能会指出,通

灵者预测白银市场动向的能力其实可以用概率论轻松破解。即使节目

采访了某些怀疑主义者,通常也只会断章取义地报道一些内容,而且

这些内容很快就会被一些导向性的评论淹没,比如“怀疑主义者会不

会搞错了”“似乎有些事怀疑主义者也无法解释”等。

12 认知陷阱:人们常犯的 6 个思维错误

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错误信息,而区分这两者并不总是轻而易举的。

一位经常做关于通灵能力的报道的记者曾被问及他本人是否相信这些

报道,他居然回答:“我不需要相信它,我需要的就是两位博士能说

‘这是事实’,那么我的报道就有了。”20 既然有这么多人相信稀奇古怪

的观念,而且其中一些人还有着博士学位,媒体报道这些怪诞事情的

时候就有了所谓“专家”的背书。

事实上,一些初出茅庐的记者常常会持有一些非同寻常的信念。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研究生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有 57% 的学生相信超

感官知觉,57% 的学生相信魔叉探测术,47% 的学生相信有人可以读

懂一个人的气场或者能量场,还有 25% 的学生相信失落的亚特兰蒂斯

大陆。21 如果哥伦比亚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生都持有这样的信念,他们

未来写作的关于这些主题的文章很可能就有此类倾向。事实上,在主

流媒体上,支持超感知、幽灵和占星术等的文章数量要远远超过对其

持怀疑态度的文章数量,其比例大约是 2∶1。22 总而言之,人们发现

的任何有意思的东西都会出现在电视和纸媒上,无论这些东西有多么

稀奇古怪。

媒体不仅会让人们对怪异事物着迷,还会影响我们对正常事物的

看法。研究表明,媒体对各种健康威胁的报道数量往往与这些威胁的

发生成反比。23 在一段时间内,美国的谋杀率下降了 20%,而网络新

闻广播中谋杀故事的播放量却飙升了 600%。24 如此偏颇的报道会影响

我们的信念。有一项研究专门分析了 10 年来涉及“毒品危机”字样的

新闻报道量以及公众舆论的变化。结果发现,有时候,有多达 2/3 的

第 1 章 离奇的信念与伪科学思维 13

美国人认为毒品问题是美国最严重的问题,而在其他一些时候,却仅

有 1/20 的人认为毒品问题很严重。由此可见,公众舆论的变化与媒体

报道的变化相一致,这一点不足为奇。25

此外,媒体报道还经常会歪曲事实,因为它只关注个人叙述,并

没有科学的数据支撑。1994 年,关于食肉菌的报道横扫美国各个媒体,

报道中充斥着被毁容的病人的图像和视频。尽管医学权威指出,人们

被闪电击中致死的概率是食肉菌致死率的 55 倍,但媒体对这一事实置

若罔闻。诚如美国广播公司在《20/20》节目中所说:“无论统计数字如

何,这对受害者来说都是毁灭性的。”26 毫无疑问,食肉菌确实会毁了

受害者。然而,这些绘声绘色的个案描述却让我们为一件基本不可能

发生的事情而坐立不安。同样,在 2001 年的夏天,人们纷纷呼吁“离

水远点儿!”,因为害怕被鲨鱼攻击的恐惧与日俱增。在 2002 年,最热

门的媒体报道内容是儿童绑架案。在每一个案例中,事件本身并未受

到大多数人的关注,因为与前几年相比,这些事件发生的频率变化很

小或几乎没有变化,但媒体的报道却诱导许多人得出了儿童绑架案与

日俱增的结论。媒体报道如此偏颇,难怪人们会形成错误的观念。在

整个 20 世纪 90 年代,当美国犯罪率实际上一直下降时,却有 2/3 的

美国人认为犯罪率在上升。到 20 世纪 90 年代末,美国的吸毒人数比

10 年前减少了一半,但有 9/10 的美国人认为毒品问题已经失控。27

错误的信念会影响我们的决策制定。例如,某一年度美国校园中

暴力致死人数创历史新低,仅有 1/10 的公立学校报告了严重的犯罪

案例,但是,当时《时代周刊》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却以“青

14 认知陷阱:人们常犯的 6 个思维错误

少年定时炸弹”为题进行报道。正如社会学家巴里·格拉斯纳(Barry

Glassner)所指出的那样,这些媒体报道提升了公众意识,其结果就

是,人们花了大价钱来保护儿童免遭危险,尽管这些危险基本不会发

生。而另一方面,美国儿童真正面临的危险在于,大约有 1200 万名儿

童营养不良,1100 万名儿童没有医疗保险。28

由此可见,媒体报道可以影响个人信念和社会公共政策。电视制

作人、报纸和杂志的编辑常常被那些耸人听闻、吸引眼球的故事打动。

然而,很多最能引起轰动的报道会涉及离奇错误的信念。因此,我们

必须提高警惕,认真思考一下如何应对媒体铺天盖地的“袭击”。如果

我们能在思维方式上不轻易犯错,就不会地被这种报道蒙骗。我们的

主要问题在于有过分依赖轶事证据的倾向。

1.4 告诉我你的故事——对轶事证据的偏见

数年前,媒体上开始出现女性隆胸后患上各种严重疾病的报道,

这些女性出现在美国全国性的节目上,讲述隆胸如何让她们患上各种

疾病,从风湿性关节炎到慢性疲劳和乳腺癌。随着讲述类似故事的女

性越来越多,脱口秀节目也开始采访一些医生,医生们也说填充物可

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那么,这些医生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这是因为他们曾治疗过一些植入填充物后出现严重疾病的病人,在移

除填充物后,病人的病情就出现了好转。基于这些报道,1992 年美国

国会举行了听证会,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正式禁止面向公

众使用硅胶乳房植入物。

第 1 章 离奇的信念与伪科学思维 15

媒体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这个热门话题,继续推波助澜、夸大风险。

随后就出现了大量的法律诉讼,陪审团判决女性因填充物引起疾病而

获得赔偿的案件的赔偿总额高达 2500 万美元。1994 年,一家联邦法院

做出了 42.5 亿美元的判决,赔偿因填充物泄漏而患病的原告,这是当

时最大的一桩产品责任和解案。作为填充物的制造商,道康宁公司被

迫进入了破产申请程序。29

那么,填充物真的会导致严重的疾病吗? 那些看似充分有力的证

据,其实并无科学依据。聪明的女性和智慧的医生都犯了一个既严重

又常见的决策失误——他们仅仅依靠轶事证据就认定填充物会导致慢

性疾病。但他们没有考虑到的是,还有更合理的解释可以解读女性出

现的健康问题。女性最近植入了填充物就生病了,并不意味着是填充

物导致了疾病。植入填充物后患上疾病可能纯属巧合。

那么,应该如何确定填充物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呢?我们需要对比

没有隆胸的女性样本与隆过胸的女性样本,看看两组女性在重大疾病

的发病率上是否存在差异。也就是说,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来确定,

隆过胸的女性是否明显地存在更高的重大疾病发生率。如果是这样,

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植入填充物会引发疾病。如果不是这样,那

么疾病就不是由填充物引发的,而是女性误将自身的健康问题归咎于

填充物植入。

较早的一项科学研究调查了 700 多名植入了填充物的女性和 1400

多名未植入填充物的女性的健康记录。研究发现,两组女性的结缔组

织疾病的发生率没有差异,而填充物通常被指责为结缔组织疾病的诱

16 认知陷阱:人们常犯的 6 个思维错误

因。30 当然,对于如此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应仅凭一项研究的结果就

做定论。在科学领域,任何研究都必须反复进行才能让我们对其结论

予以信任。在随后的几年里,人们又开展了许多其他相关的研究,研

究表明填充物并不会导致乳腺癌或其他重大慢性疾病。31 当然,隆胸

手术可能会造成并发症(任何手术都会这样),包括感染、出血以及

乳房组织硬化可能引发的疼痛,但这些并发症不是主要的结缔组织

疾病,而多数百万美元级别的诉讼都是以此为据的。《新英格兰医学

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执行编辑马西娅·安吉尔

(Marcia Angell)注意到,此类诉讼中采纳的证据全部是轶事证据,即

个案故事。32

研究表明,人们更喜欢听信故事而不相信统计数据。举个例子,

在一项研究中,人们观看了一段对监狱警卫的访谈录像。一些人说他

们看到的警卫比较人道,而另一些人则说这名警卫完全没有人性。然

后有一半的受试者收到信息表明这名警卫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或不具有

典型的代表性。结果显示,关于警卫代表性的信息对个人观点的影响

微乎其微。相反,人们更多单纯信赖访谈传递的信息,而忽略了访谈

信息可能不具可靠性和代表性。33 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医生也会受到轶

事证据的影响。研究表明,经常治疗与吸烟有关的疾病的医生(如胸

科医生)比其他的临床医生更有可能戒烟。34 所有的医生对吸烟的危

害都有清晰的认识,但那些亲眼看到吸烟对病人的影响的医生会受到

最大的震撼。虽然数据信息通常应该是最值得关注的相关证据,但人

们还是对个人叙述更有感触。

第 1 章 离奇的信念与伪科学思维 17

有趣的是,新闻媒体发现了人们对轶事证据的依赖倾向。多数新

闻媒体热衷报道个人故事,如《日界线》和《20/20》。即使是以实事

求是著称的严肃节目《60 分钟》也没有报道大量的数据和统计信息。

事实上,该节目的制片人唐·休伊特(Don Hewitt)曾表示,除非节目

里有故事可讲,否则,他不会看迈克·华莱士(Mike Wallace)、莱斯

利·斯塔尔(Lesley Stahl)或其他任何记者的节目。事实上,休伊特

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美丽谎言的渴望。于是乎,媒体便大肆渲染个案,

故意淡化科学和统计数据。虽然这样可以提升节目收视率,但个案让

我们深信不疑的那些事,早已被科学证明漏洞百出。

对于个人证词的依赖更是麻烦,因为这些证词很容易被操纵。数

年前,魔术师兼著名的怀疑主义者詹姆斯·兰迪就展示了炮制怪异证

词有多么轻而易举。在纽约的一档脱口秀节目中,兰迪告诉观众,当

他从新泽西开车过来时,看到很多橙色的 V 形物体飞过头顶。几分钟

之内,电台电话总机的铃声就响个不停,一个又一个的目击者打进来

确认兰迪目睹的异象。这些电话的内容实际上包含了许多兰迪没有提

到的细节,比如有人报告看到 V 形物体不止一次地飞过。这是一次多

么成功的访谈节目啊,但那从头到尾都是兰迪编造的故事——从来就

没有什么 V 形飞行物!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兰迪清楚地证明了个人

证词是多么一文不值。但是,为虚假声明提供证词的事情却时有发生。35

由此,我们能学到什么呢?那就是在形成信念和制定决策时,我

们的认知结构会自然而然地被轶事证据吸引。36 我们喜欢听故事,更

喜欢对故事做出强烈的反应。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信念就应该

18 认知陷阱:人们常犯的 6 个思维错误

以此为据。奇人轶事只是那些可能带有偏见的故事讲述者告诉我们的。

因此,50 件轶事并不比 1 件轶事来得更可靠。相反,我们需要的是严

谨的科学研究,这样才能确定隆胸是否会导致重大疾病,辅助沟通是

否真的有效。我们在对外星人绑架人类的事件信以为真之前,应该要

求查看有关的物证,特别是一些关于这个异常事件的切实证据,而不

是单纯信赖个人讲述被绑架的故事。否则,我们就会陷入像伪科学家

一样的认知陷阱。

1.5 伪科学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的时代,但众所周知,许多人持有非科学的

或伪科学的信念。伪科学是指“提出的主张即使缺乏充分的支持证据

和可信度,也要显得是科学的”。37 有人把它称为“垃圾科学”或“巫

术科学”。从本质上讲,伪科学通常冒充科学活动或理论,但它缺乏科

学的严谨性。伪科学的结论通常来自低质量的数据,如轶事证据和个

人证词,而非严谨的可控性对照研究。多数科学领域都有相应的伪科

学。例如,有些人可能认为对古代宇航员的调查是考古学,摆弄永动

机似乎就是物理学,而另一些人在头脑中,就将同样对恒星和行星进

行研究的天文学和占星术联系起来。当然,还有科学的心理学和伪科

第 1 章 离奇的信念与伪科学思维 19

例,有些人声称自己悬浮在空中,有些照片显示人们是飘浮在半空中

的,支持者纷纷指向这些证据,但是对于如此非比寻常的主张来说,

这样的证据明显不堪一击。个人证词可能是错误的,照片可能是经过

后期处理的。事实上,如果升空悬浮是真的,我们对重力的所有认知

也不得不发生改变。39

伪科学最经典的例子是超心理学。超心理学家测试了一系列被认

为是由于超感官知觉而发生的现象,如心电感应(读懂别人的心理)、

千里眼(感知一般人无法感受的事物)和预知能力(看到未来)。40

20 世纪 30 年代,J.B. 莱茵(J. B. Rhine)在杜克大学开始研究这些现

象,他使用的是齐纳牌—— 5 张背面有不同符号的卡片,比如加号、

正方形或波浪线。在一个经典的实验中,助手会选择并观察一张卡片,

受试者会试图通过读取助手的心思来识别这张卡片。莱茵发现用这种

方法识别卡片的准确率比猜的准确率要高,并因此创造了“超感官知

觉”一词。然而,回顾一下他的方法就可以发现对这种准确率有许多

其他的解释。在某些情况下,实际上可能是受试者从实验者那里得到

了微妙的暗示。在另一些情况下,卡片印刷时受压很大,事实上受试

者可能是看到或感觉到了卡片背面的压痕。虽然证据看似支撑超感官

知觉,但实验并未受到严格的对照控制,因此证据的可信度值得怀疑。

多年来进行的无数超感官知觉研究都指向一个至关重要的结论:

支持超感官知觉的研究始终缺乏适当的控制,而具备适当控制的研

究始终没有发现超感官知觉的支持证据。这导致在超心理学领域工

作了近 30 年的著名心理学家和超心理学家苏珊·布莱克莫尔(Susan

20 认知陷阱:人们常犯的 6 个思维错误

Blackmore)不情愿地得出一个结论:超感官知觉并不存在。在分析了

一系列据说已经发现了超感官知觉的证据的实验之后,她说:“这些实

验,看起来设计得非常漂亮,但实际上,在很多方面都容易出现欺骗

性或错误……其结果不能作为超感官知觉存在的证据。”41 事实上,几

十年的超感官知觉研究还没有发现一个在严格控制条件下出现同样超

感官知觉现象的案例。今天,主流心理学没有对超感官知觉进行研究

的主要原因是,虽然研究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但始终一无所获。42 然

而,盖洛普的调查表明,有 41% 的美国人仍然相信超感官知觉的力量。


《认知陷阱》人们常犯的6个思维错误(试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