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世界电影史》第10-3章

2023-07-17 10:47 作者:侯金辰  | 我要投稿

1930-1945的美国神经喜剧片

神经喜剧的特点是情节荒诞,主角通常是行为夸张,反传统,或者具有某种神经质的状态。这个类型兴起于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贫富差距是这个类型诞生的因素之一,神经喜剧被称为是“大萧条的童话”,通常是以爱情为内容,主题往往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调和阶级矛盾的幻想,另一种是逃避现实的期望。阶级矛盾是神经喜剧里的一个重要元素,《浮生若梦》里,大商人柯比要买下一几条街区改建为厂房,但遇到了一个钉子户,这个钉子户就是范德霍夫一家人,这一家人都是乐天派,甚至有些神经质。有一天,柯比拜访范德霍夫,一进门就看见一家人载歌载舞,好像这家人来自于另一个理想世界,而不属于这个社会,但在更深入的接触后,柯比渐渐被万达霍夫的生活哲学所感染,改变了以前唯利是图的本性,进入了乐天派的世界,放弃了自己的商业计划,化解了阶级矛盾。 

 在《休假日》里,乔尼在休假的过程中爱上了一个女孩,当他跟女孩求婚后,才发现女孩家庭的显赫,但乔尼靠他的幽默、直率和真诚很快融入了这个富豪家庭。但当两人决定结婚时乔尼却放弃了,因为他无法忍受女孩父亲强加给他的事业上的安排,他需要按自己的自由意志生活,而不是走上一条被设计好的致富道路。最后他选择了放弃豪门生活,继续自己的旅行计划,而同样追求自由的女孩的姐姐琳达,最后也不顾父亲的反对,放弃豪门生活,追随乔尼去寻找自在的生活。在神经喜剧里,上层阶级通常是刻板的,下层阶级通常是灵活的,他们能靠自己的机智很快的混入上流社会,在男女关系上也是这样,下层阶级除了经济实力不足以外,通常在人格方面更具有魅力,能博得上层阶级的青睐。在《一夜风流》里,女主是一位富家女,男主是普通的报社记者,女主不顾父亲的反对,要去和自己喜欢的人结婚,途中遇到了这位报社记者,两人在相处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爱情,“两性对抗”也是神经喜剧的一大特点,通过大量的台词,来让男女之间频繁的斗嘴,爱情往往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

《淑女伊芙》有点像是《一夜风流》的性别互换版,《一夜风流》是上层社会的女主,爱上了下层社会的男主,富家女爱上穷书生。《淑女伊芙》是上层社会的男主,爱上了下层社会的女主,富家男爱上了职业女骗子。男主派克是一位富家公子,某天在游轮上偶遇了一个女孩伊芙,派克很快爱上了她,可这次偶遇却是伊芙精心设计的,伊芙是一个职业女骗子,她的工作就是和同伙一起在游轮上,通过赌博来诈骗这些富人的钱。但在过程中,伊芙被派克的真诚和单纯所打动,不忍心去骗他。后来他的管家发现了伊芙这伙人的真实身份,当派克发现她原来是早有预谋后,两人就分开了,但伊芙此时已经爱上了派克。一段时间后,伊芙找到一个再次接近派克的机会,她换了一个身份,换了一种言谈的方式,派克被爱情蒙蔽了双眼,只有管家察觉到这个女孩和游轮上的女孩是同一个人,而派克却不认为她俩是同一个人,派克再次爱上了她,之后两人结婚了。影片里富人派克很多时候表现出来的并不像一个上层社会人物,他总是一副傻傻的样子,经常不小心碰倒周围的东西,看上去有些狼狈。他也没有坏心眼,总是一副单纯的样子,任由女孩伊芙欺骗,而伊芙也不像下层社会的人物,她穿着精致,有着迷人的外表,富有魅力的个性,在谈笑风生之间轻易地就融入了上流社会,这种人物的塑造,满足了当时大萧条时期观看者的心理需求,大家愿意看到富人们降低姿态,而穷人们却能占据主导的状态,所以说神经喜剧是“大萧条的童话”,它传达出了一种观念,就是不同阶级是可以共存的,贫富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也是可以和谐的。

神经喜剧电影主题的另一个倾向是逃避现实的期望。在现实中,很多问题是无法逃避的,但在电影中,人们可以获得短暂的的逃避,获得一丝喘息,甚至产生一种期望,这也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像在《浮生若梦》里,最后大商人柯比选择了放弃街区的开发,这在商业上是一笔巨大的损失,开发商和钉子户的矛盾就在一片音乐声中愉快的解决了,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浮生若梦》展现了一种和谐生活的期望,一种人与人之间温情的存在。

《迪兹先生进城》同样也体现了一种从现实生活中的抽离感,迪兹原本生活在一个小镇上,平时喜欢写写诗。某天,几位律师事务所的人来到小镇找到他,告诉他需要去纽约继承他舅舅的一笔巨额遗产,突然间,他就由一位普通的小镇青年变成了一位千万富豪。在纽约,他遇到了女孩芭比,其实芭比接近他是有预谋的,芭比是一家报社的记者,接近他是为了获取这位一夜暴富的男人的一手新闻资料,在相处的过程中,迪兹的老实和善良打动了她,她不想再欺骗这个老实人,选择了从报社辞职。后来迪兹建立了一个基金会,要把他的财产分发给那些贫苦的人,遭到舅舅亲戚的反对,亲戚们本来就觉得舅舅的遗产分配不公,他们并没有捞到好处,所以正好抓住这个把柄,以迪兹精神失常无法管理这笔巨额财产为由提起了诉讼,在听证会上,迪兹任由舅舅的亲戚诋毁,并没有选择为自己辩护,他不是不会辩护也不是傻,只是自从来到大城市以后就感觉到世态炎凉,他不想再掺和到这些事里去。最后在女孩芭比的鼓励下,他不但证明了自己精神正常,更获得了那些贫苦人们的支持,法官也判定迪兹心智健全有能力管理这笔遗产。这部影片对迪兹的人物塑造相对比较温和,没有那种夸张的神经质状态,但迪兹的性格也是不同于常人的,他的神经质体现在他思考的时候喜欢吹低音号。

在人物设计上最具有神经气质的是《二十世纪快车》。《二十世纪快车》的男主角是一位舞台导演,他的成功源自他对艺术的偏执,在排练的过程中演员嘉兰的表演始终不能让他满意,尤其是有一个场景需要嘉兰大声地叫出来,可是嘉兰怎么也发不出这个叫声,后来导演想了一个办法……嘉兰终于叫了出来。嘉兰也从一个小演员变成了百老汇明星,但两人相爱后,他却控制不住地把偏执也用在了爱情上,他限制嘉兰的出行,甚至监听她的电话。最终嘉兰忍受不了离开他去了好莱坞,他身边的也因为忍受不了他的癫狂和易怒,相继离开了他,偏执导演也逐渐变得落魄,而嘉兰在好莱坞成为了电影明星。某天,两人在一辆火车上相遇了,偏执导演想要重新聘请嘉兰去自己的剧院演出,但嘉兰却不想再回到他身边,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她都不愿再和他在一起,在导演的一再强求下,原本正常的嘉兰也被偏执导演逼得癫狂,当他的偏执到达极限时,他已经分不清现实和戏剧的界限,拿着一把枪晃来晃去,最终被误伤。原本以为一代戏剧大师就这么死去了,结果是他自己入戏太深,经过医生检查后并无大碍,于是他将计就计,临场导演了一出苦情戏,骗嘉兰在聘用合同上签了字,最后嘉兰重新回到了他的剧院。

《二十世纪快车》和《一夜风流》被认为是有声时期神经喜剧的新起点,从1934年到1945年间,神经喜剧都是一个很受欢迎类型。

《世界电影史》第10-3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