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流行语综述

2022-01-19 17:57 作者:涂中人  | 我要投稿

语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具,也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正因为其包罗万象,应用极广,其成因又是约定俗成,不存在金规玉律,因此往往变幻莫测,难以把握,甚至还会出现由于误读误用广泛而登堂入室,为世人所公认的现象。

流行则是瞬息万变,却又无孔不入,无论是穿搭、音乐、饮食还是学术观点、生活方式、社交准则都存在流行现象。“潮流”一词完美地概述了流行的特点,如浪潮一般席卷,声势浩大,来则迅猛,去则无声,往往使人反应不及便瞬间消弭,只留下润湿的海滩和海洋生物尸体。流行过后,一小部分会成为文化的新鲜血液,但还会留下大量的流行副产品,被搁置在某个角落,成为狂欢后的落寞,时过境迁之后,向之所欢者往往变得味同嚼蜡不能直视。只有极少数会耐住时间考验,融入日常生活,在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跨度内化身为日常生活的一个元素,归于平凡。

广泛是语言的特点,又是流行的本质,此二者一拍即合,流行语扩散发展之迅猛,远非任何个体所能预料。任何个体,只要存在交集,都会或多或少存在某种暗号,比如同学的外号,球队或球员的别称,某个领域的特别说法,或是夫妻情侣之间的私密暗语,外人可能不明就里,知晓的人往往会心一笑,可以说每一个方言都是一个流行语合集,这也是方言在文艺作品中屡见奇效的原因所在。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文字的原本一致使得某些流行语瞬间成为华语圈乃至汉字文化圈的狂欢,广大网友倾情投入,群策群力,又会在某些流行语中衍生出其他流行语,近年来的流行用语可谓高潮迭起。而诸如“给力”,“蓝瘦”等红极一时的流行语似乎已销声匿迹,而诸如土豪、套路、神器等词原本属于汉语词库,有的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使用率,由于某些契机被发现后有重新升温,如今仍具有庞大的使用量,而2018年的“真香”更是石破天惊,简直道出了人类本质,势必会在较长时间内在流行文化中充当重要角色。

近年流行语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l 纯外源词: 外源词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早期伴随佛教而引入的“现在”、“世界”“刹那”等佛源词汇,到近代引入的“方针”,“科学”“民主”“航空母舰”等日源词和“歇斯底里”“摩托”“抛光”等英源词,再到上世纪的“卡拉OK”以及最近的“萝莉“”御姐““打call”等都属于此类。而纯外源词又可按内容分为以下几类:

纯输入型:词语所描述的内容对中国是外来物,换言之,本地语言无法或一时无法描述被指代物,采用原词音译具有时效性优势,此类词多为名词,如“摩托“、”克隆“、”哥特“”凡士林“、”伏特加“等。由于东西方差异较大,因此现代汉语中有关西方文化的外源词多数属于此类。这类词由于其不可替代性,将随其指代的对象共生共灭,如90年代东北文化的纲领性词汇”卡拉OK“、”迪斯科“如今已是日薄西山了,而”高尔夫“,”哈士奇“等词汇仍将长期坚挺。但由于纯输入型词汇往往在中国根基尚浅,应用范围局限性较大,很难成为真正的爆款。

半输入型:在中国可找到与该词所描述事物相似度较大的对象,但无法完全对应,或中国存在该词描绘的对象,但尚未形成一种特定概念。前者诸如“方针“、”民主“、”萝莉“,后者诸如”御姐“”腹黑“。由于中日文化的近亲关系,日语所描述的内容也往往更贴近中国社会,因此绝大多数此类词汇都是日源词,这种词给人的感觉也往往是如获至宝,魔性十足,爱不释口,正所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也正因为其描述的内容原本贴合度高,且很少有词汇替换,所以这些词的代谢速度与原生词汇相差无几。如”科学“、”民主“”等民国热词如今仍是焦点。

纯外来词:汉语中已存在对应说法,或对应的本地化翻译易于实现。由于所处语系不同,此类外来词的日语词表现为直接引用日语中的中文字符,在印欧语系上的表现则为直接音译。“给力”、“爱豆”应属此类,由于此类词语自身在汉语语境下不具备实际意义,而且又有对应的词汇可以替代(“牛“,”偶像“,因此此类词语的境遇往往是“刹那欢愉”在其新鲜度被榨干后,便只剩一地残渣了(如skr)。

l 已有词汇型:原本就是汉语词汇,有一定的使用频率,由于契合某些当代现象而被扩大词汇应用范围/频率或酒瓶新酒,衍生出其他含义。其中“套路”、“神器”“蜗居“属于前者,而“悲催”、“土豪”、则属于后者。而此类现象恰恰可以反映中华词汇的博大精深,有很多词汇原本就比较传神,在某些关注度较高的场合(如曾经的春晚,如今各类语录,名场面)出现后便迅速推广,变得“很香“,当下流行的”玩梗“多出于此类。需注意这种词汇本身就拥有一定的使用频率(如小目标),很能很久之前就是流行用语,或一直是某一范围内的流行语,因此此类词语很难被淘汰,而且在这一波浪潮过后,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期再次流行,而随着时间推移,势必还会大量涌现类似流行词。

 新造词汇:在流行词大潮中,广大网友的智慧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往往会根据已有词汇,本能的按照中文表达习惯,从各个奇妙的角度创出新词且广为流传,“渣男“、”劈腿“、”妈宝“”十动然拒“”文艺青年“、”柠檬精“等词汇都属于此类,值得注意的是此类词汇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用以描绘饮食男女,且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娱乐八卦衍生物,同时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不同群体之间的生存状态,既生动传神,又富有研究价值。很有可能在未来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记录当代中国的历史。

l 谐音与误用:用别字代替原词中的某个或某些字,获得新词/短语;如“弗兰“,”蓝瘦“,和今年爆款的”我太南了“都属于此类。此现象部分源于各地方言的”碰撞“,某地方言中的标准发音放置在其他方言或普通话的环境下就变成了了白字,这种碰撞往往为世界各地人民所津津乐道(港普、湖普、台湾腔、日式英语、咖喱英语),相声说学逗唱中的”学“也往往涉及大量此类题材,而有些变音无法用标准字符表达,往往选取该音调的字符而忽略其义项(如东北:我普通话夺标准啊),由此造成的错位往往颇具喜感(至于为何如此,暂时尚未分析透彻)。而网友还会选取某些常见用语故意用错,使语句更加调皮,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对规则的颠覆心理,颇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意味。但由于其原本词汇就是历经时间考验的,误用词汇的保质期往往很短,失去新鲜度后,往往变得毫无价值,因此此类词汇代谢往往非常频繁(如果”我太南了“之类的词语成为标准用词,那么”我太楠了“、”我太难了“将成为流行语,因此这种置换更属于一种洪荒之力的宣泄,无法真正获得认可)。但这种故意误用的现象将一直伴随各个文化持续下去,该现象的形成机制也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研究课题。



流行语综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