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依恋与安全感圆环||安全感圆环干预笔记(三)

2020-12-25 11:26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一、依恋的重要性

那些无法和孩子建立安全依恋的照顾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自己未被满足的需要遮住了视线,以至于孩子对安全感的基本需要被他们视为了不可接受的、危险的。当孩子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绝望的状态让孩子在原始需求的基础上发展出假性信号,通过假性信号和养育者联结避免养育者的不喜欢和回避,而养育者如果接收了这个信号并以此发展出和孩子的联结,则会形成一种孩子内心深处的需要一直无法被满足的互动模式。对于儿童的发展而言,他需要有一位能够提供安抚(安全港湾)和鼓励(支持探索的安全基地),从而能够让其在成年后既能够依靠自己,也能够依赖他人。

健康的依恋关系让孩子意识到养育者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当孩子成年后,也会意识到自己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以及自己有能力满足孩子的需要。健康的依恋在COS中被概括为:

(1)依恋(寻找关怀):向能够安抚、保护、组织自己感受的特别的人寻求亲近的本能。

(2)联结(给予关怀):关注某个特别的人,在必要时安抚、保护、组织其感受的本能。

(3)鼓励探索:感到安全时跟随自己天生的好奇心和征服欲的本能。

依恋和探索是相互抑制的关系,依恋提供安抚护和保护,探索发挥了学习和征服的作用。当孩子被情绪感受淹没时,他会偏向依恋系统;当孩子感到安全时,他会想要去探索。孩子判断世界是否安全,一是根据养育者给的即时信号,二是从过去养育者对他们探索世界的欲望所做出的回应。如果养育者对于分离有非常大的不适,则可能让孩子在依恋和探索之间犹豫;如果养育者对情感亲密感到不适,会让孩子在需要时回避寻求安慰。

在高度安全的亲子关系中,是轻松的,养育者允许孩子坦率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于是孩子可以不增不减地表达想要的、愤怒的、开心的,养育者自身也能够自如地表达内心深处对孩子的喜悦和真实的愤怒。

依恋关系还会影响反思功能的发展,影响个体的共情能力。反思功能(也叫第七感、心理感受性、心智化、心理理论)意味着我们能把自己和他人看作有自己思想的独立个体的能力。如果养育者能够准确表达孩子可能看到的或感受到的,能够用语言表达出养育者如何理解不同心智的工作过程,孩子的反思功能就能够得到发展。在猜测、推测和得到确认的过程中,双方能体验到“在一起”的感觉。如果养育者习惯性地不准确且坚持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否认孩子的内心),孩子就学会不相信自己的看法,将“你”和“我”之间的区别消除,削弱站在他人角度上看问题的能力,导致共情问题。

 

二、安全感圆环

图源:网路

说明:

“因我而喜悦”(delight in me)是因为孩子本身是谁而感到喜悦。

 “和我一起享受”(enjoy with me)是共同探索时分享积极情绪的过程。

“帮助我”(help me),是在孩子探索过程中提供的支持。

“安慰我”(comfort me),是在孩子精神紧张时给孩子回应。

“整理我的感受”(organize my feelings),是孩子难以应对内在体验时,养育者帮助孩子识别、命名、赋义并处理内在体验,从而让孩子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感受、处理关系中的感受(孩子需要帮助学习如何处理情感世界)。

对于代表养育者的手,象征着养育者更高大、更强壮、更智慧且和善。需要让养育者在心中形成既高大又和善(二者平衡)的角色典范,让其明白温柔的抱持与严肃的发号施令都是高大强壮的部分。此外,养育者还需要在任何可能的时候要跟随孩子的需要,需要在任何必要的时候掌控局面。

大脑很容易建立联系,而我们通常难以“觉察”到脑海里形成的这些联系,我们观察的东西常常是基于预先建立的结论。我们需要训练才能够让结论建立在实际观察的基础上,摆脱先入为主的观念束缚。从COS圆环中,养育者可以逐渐理解孩子的情感,追踪并调节自己对于孩子情感的认知并回应。COS似乎是通过创造抱持性环境,让养育者觉得足够安全从而让他们看见 那些在过去处于精神性盲视的东西。

来源:

《依恋创伤的预防与修复——安全感圆环干预》

Bert Powell, Glen Cooper, Kent Hoffman, Bob Marvin

刘剑箫,陈昉译


依恋与安全感圆环||安全感圆环干预笔记(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