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测试】Steam Deck折腾测试(废话篇)
之前我入手了一台Steam Deck,没错,这就是知名大厂Valve推出的游戏机,可以说是官方推出的一台Steam掌机,理论上可玩性应该还是很高的,那么这台机器究竟如何呢?这几篇专栏我会说说我个人的想法与体验。

由于我很久没有写数码产品方面的测试了,很多地方可能有很多退步,个人在专业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且不专业,这个机器我也是第一次上手,可能经验不足,希望大家谅解,有什么建议或者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

机器上手前想说的一大堆废话
这些话是我入手机器前开始写的,也是在上班过程中利用摸鱼时间随便写的,比较偏个人主观的想法,不算是很客观,后面有什么新想法我也会指出并在后期的新专栏中改正,希望大佬们轻喷。
首先来回答几个大家可能想问的问题,为什么我会选择入手这台机器?任天堂的Switch不好吗?新人入坑选择什么机器更好呢?我应该选择主机还是PC来玩游戏呢?
由于现在我个人玩游戏既不玩手游和网游,也不玩主机游戏,主要还是以PC上的游戏为主,我的Steam库里有很多从未玩过的游戏,而以前入手过GPD的Win Max和Win3,还是用它们玩过好多Steam上的游戏,尤其是工作后进入了快节奏的生活,就不再像以前那样有时间与精力坐在电脑面前从早玩到晚了,就希望能有一台掌机可以用来开荒,尤其是像GALGame,还有一些适合手柄游玩的独立游戏,以及老游戏来说,利用休息的碎片时间在这种掌机上开荒,我个人认为是再合适不过了。
至于任天堂Switch的话,虽然过去我是玩老任旗下的游戏的,曾经玩过GBA,NDS和3DS,也买过很多相应卡带,不过已经退坑很久了,机器和卡带早就在很多年前就全部处理了,现在玩老任的游戏一般只会怀旧玩一些曾经玩过的老游戏,例如符文工房4S,之前我在Steam上还是玩了一百多个小时,而现在并不怎么想玩Switch上独占的新游戏,我个人并不喜欢跟风和随波逐流,所以那个机器就不是很适合我了。
我个人喜欢在Steam上购买正版游戏,正是因为比较喜欢Steam的开放,我个人并不喜欢被生态所绑架,就比如说前年我入手了一台iPhone12,虽然iPhone和IOS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是我并不喜欢苹果有些软件的充值必须在应用内部购买,而且还有部分抽成,虽然有少部分大厂也许会承担这个费用,而绝大多数小厂就会将这个成本转嫁到用户身上,就比如说同一个APP内部的充值,安卓的充值比例是1:10,而苹果的充值比例可能只有1:7,或者是在充值同样东西的情况下,苹果这边的价格会比安卓贵很多,甚至直播平台上很多主播都让不要使用苹果设备打赏,因为这可能会交“苹果税”,而且由于政策限制,苹果与安卓之间的充值并不互通,因此最终我还是把那个机器出掉,用回安卓机了。
而Steam虽然还是存在有软件方面的生态绑架,但是并不存在太多硬件上的生态绑架,就比如说这上面的游戏,我既可以在高配电脑上玩,也可以在低配电脑上玩,掌机方面除了在官方推出的Deck上玩,我还可以在国产Win掌机上玩,甚至我给骁龙845的手机装上Windows的ARM版,也是可以在上面装Steam跑一些小游戏的,在Linux和MacOS下虽然原生支持的游戏不多,但是通过转译,也可以玩一些能玩的游戏。
我个人不太喜欢买主机游戏也是这个原因,对我而言上面的独占游戏,目前并不能激起我购买相应主机的欲望,要是我买了对应平台的游戏,就只能在对应主机上运行,而且主机的向下兼容性,很多时候也一言难尽,像微软Xbox的兼容性还算好了,最新的Xbox Series X官方宣称可以向下兼容Xbox One,Xbox 360甚至初代Xbox上的游戏,索尼的PS5可以向下兼容PS4游戏,任天堂的话,以前NDS可以向下兼容GBA,3DS可以向下兼容NDS游戏,而Switch就不能向下兼容3DS游戏了,毕竟机器形态都有很大变化,这可能就意味着如果你买了一大堆3DS的卡带,就只能在3DS上玩,想换其他机器也没有办法。
尤其是有些游戏对性能要求比较高,旧款的机器玩起来可能就会出现性能不足的情况,例如老3DS和新3DS,新3DS在硬件上有一定升级,例如CPU增加了两个核心,频率从268MHz提升至804MHz,二级缓存增加了2M,内存容量从128M提升至256M,这样看来虽然新款机器确实提升了很多,但还想要更高的性能就没有办法了。
而PC这边就没有这种苦恼,例如红警3这游戏,分辨率就从曾经的800x600,1024x768玩到后面的1080P,再到现在的4K,未来有机会我还想在8K分辨率下玩红警3,画质也从曾经的最低,到现在无脑开最高,当年我心目中的显卡杀手,到现在核显都可以轻松跑4K高画质,以前测试甚至连手机GPU也能跑720P高画质。
因此即便当下我买不起高配的电脑,可硬件性能不断在提升,过时的硬件总会降价的,而我对性能不是很苛刻的话,有时候通过捡垃圾玩一些便宜过时,但性能依然没有落后的硬件,也可以满足我个人的需求,而且我个人玩游戏更习惯键盘鼠标,而不怎么习惯手柄,除了少数适合手柄,操作不是很复杂,键位不是很多的游戏可以用手柄玩以外,其他大多数游戏我还是偏向键鼠。
另外我个人对画质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在PC这边电脑配置足够强大,我可能也更喜欢将画质调到最高,在高分辨率和高刷新率下玩游戏,而不怎么喜欢配置不行的主机锁30帧的感觉,PC这边使用性能不强的机器将画质和分辨率降低,使用强大的机器再将特效全开就可以了。
因此我个人认为还是要看个人需求来进行选择,如果你更喜欢主机的生态,不喜欢使用电脑玩游戏的话,那么主机更适合你,如果你对性能要求比较苛刻,对游戏画质,分辨率和刷新率的要求都比较高,更喜欢键鼠操作而不习惯手柄,且不缺钱买高配电脑的话,那么PC这边更适合你。
便携掌机就拿Switch来说,如果你本身不是老任的粉丝,老任的独占游戏你都不怎么喜欢玩,而单纯为了便携游戏而去买Switch的话,最终很可能新鲜感过了以后机器丢抽屉里吃灰,或者砍一大刀挂二手平台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这种说法同样也适用于Steam Deck与Win掌机,因此我建议还是不要跟风,选择适合自己的比较好,对于我个人来说,像GPD的Win Max和Win3买来我还是经常玩的,甚至有时候宁愿躺在床上玩掌机推GAL,也懒得打开高配电脑玩3A大作,因此对我而言这种设备买来吃灰的概率并不大。
Steam上的游戏大多数只支持Windows操作系统,原生支持Linux的非常少,SteamOS不就是个基于Linux的系统,这会存在兼容性问题吗?
虽然Steam客户端是有原生Linux版的,但是发行商在Steam发行的游戏,大多数是只能原生支持Windows系统的,我们知道Linux系统是不能直接运行Windows软件的,除了程序方面存在不兼容以外,图形API也存在这种情况,例如Windows上很多游戏采用的是DirectX的图形API,它原生只支持Windows系统和微软自家的Xbox,并不支持其他操作系统。
而基于OpenGL和Vulkan的游戏,虽然这两种图形API是跨平台,可以支持Linux的,但程序方面如果没有对Linux系统做适配的话,同样也是运行不了的。
因此想在Linux系统上玩Windows上才能玩到的游戏,我们就需要使用像Wine这样的转译层了,Wine是一款免费和开源的兼容层,它可以让运行着Linux,FreeBSD和其他一些操作系统的设备上,支持运行Windows软件。
简单来说它可以让用户在Linux系统上运行Windows的exe程序,而且还可以支持DirectX的游戏,它的大致原理便是给Linux系统提供必要的Windows运行库,充当一个转译的中间层,而像不支持Linux的DirectX API,则会通过DXVK的转译层,翻译成支持Linux的Vulkan API,这样我们就可以在Linux系统玩上Windows游戏了。
而Steam实现在Linux上系统跑Windows游戏,则是借助Proton来实现的,Proton也是基于Wine开发和改进的,它不光可以支持自家的SteamOS,还可以支持其他的Linux发行版,比如说我们在Ubuntu下想要摸鱼玩Steam游戏的话,也是可以通过安装Proton,来支持运行那些原本只能在Windows上运行的游戏的。
这里我放一张以前发动态留下的老图,例如红色警戒3是一款仅支持Windows系统,图形API基于DX9的游戏,通过Proton转译以后也能正常运行,这样我们在Ubuntu下也可以玩RA3了。

虽说通过这个可以让我们在Linux系统上运行很多Windows上才能玩的游戏,但请注意并不是所有游戏都可以玩的,像有些加了壳,不支持虚拟机和以转译的形式运行,需要反作弊器,或者要与有些第三方程序同时运行才能玩的游戏,可能是会玩不了的。有些游戏虽然能玩,但可能会出现图形显示或者程序运行方面的BUG,这个也需要注意。
这里我放一个protondb的网站,在这个网站上,我们可以查询我们想玩游戏对于Steam Deck和Proton的兼容性。
https://www.protondb.com/

例如像GALGame,我想很多人买这个机器,就是想在上面玩这些游戏,大多数应该是可以玩的,例如苍之彼方的四重奏系列的Steam版,它们使用的是Unity引擎,柚子社这几部登陆Steam的作品,使用的是吉里吉里引擎,Key社的CLANNAD,Summer Pockets使用的是Siglus引擎,它们经测试都能很好的运行。
像千恋*万花,RJ和CLANNAD,虽然Steam Deck官方说不支持,但是经用户测试实际上是可以玩的,且运行的很好,而且RJ前面我在Ubuntu系统下用Proton是可以运行的。



荒野大镖客2的话,我只在Windows上玩过,这游戏是原生支持Vulkan的,图形API应该就不需要DXVK进行转译,只需要转译程序部分就行,不过这游戏需要R星启动器,不知道在Linux下会不会遇到问题,但是这个网站都说可以玩,应该是可以玩的吧。

像收获日2,CSGO都可以运行的很好,还有Dota2,军团要塞2这种启用Valve反作弊保护的游戏,我查了一下也是可以玩的,因此并不是所有需要反作弊器的游戏在SteamOS下都玩不了,像V社自家的VAC反作弊器,就对这个就进行了适配和优化。



但是绝地求生就不行了,估计是和反作弊器有关系,吃鸡我记得好像是使用的BattlEye或者AntiCheatExpert反作弊器。

AntiCheatExpert是一个服务性程序,它的工作原理类似杀毒软件,会在游戏过程中通过特征扫描等方式来检测,排查可疑的进程和系统模块,换句话来说它是要和游戏一起运行的,要在游戏结束后才会自行关闭。
还有像彩虹六号:围攻好像是用的BattlEye反作弊器,就可能也玩不了。

Win掌机不是有R7 6800U的配置可选吗?那些性能释放优秀的高配机器不比这个强很多?这个机器有专属的优化吗?性能怎么样?
最主要的问题是6800U的机器现在比较贵,前面GPD的Win3我早就出掉了,就想入手一台便携设备来玩PC游戏,虽然我个人更看好GPD的Win Max 2,但那个机器目前的价格还是太贵了,就连二手依然还是要五六千左右,因此就只能等价格合理以后再入手了。
说实话我个人也同样并不认同官方这样的宣传,Steam Deck的硬件配置,在目前高配的Win掌机中并不是很亮眼,毕竟硬件规模上的差距就摆在那里,就比如说R7 6800U的CPU核心数更多,最大睿频更高,核显规模是12CU,比SD那颗8CU的核显是要更大些,有些Win掌机甚至还配备了32G内存和2T的存储,在6800U的机器性能释放优秀,可以给芯片非常高的功耗墙,也能解决供电和散热方面问题,而用户也大都是插电使用的话,Steam Deck与其相比就是以卵击石,理论上来说是打不过的。

虽说硬件规模上的不足,可以在软件方面弥补,主机方面由于硬件比较单一,例如什么架构,硬件规格参数,那些底层的东西都摆在那里,游戏开发商就不需要像PC端那样对各种类型的硬件做优化,例如PC上就可能需要对A卡的FSR,N卡的DLSS,英特尔的Xess等独家优化技术做适配,而且御三家在各种提升帧数和画质这方面技术的实现原理是不一样的,而主机就不存在这种情况,只需要对主机搭配的硬件进行统一的优化即可。
例如PS4那颗主频只有1.6GHz的AMD美洲豹CPU,要是拿那玩意直接跑欠缺优化的游戏,即便GPU再强,可CPU是个严重的拖油瓶子的话,游戏体验依然一言难尽。
像低U高显没有优化会导致游戏体验不好的例子,就是以前我用多核心的低频E5搭配Vega64玩无主之地3,在DX11模式下我感觉有时候就比较卡,DX12模式的话就要好很多,哪怕是开恶棍画质在1080P下大多数都能保持流畅,这可能就是DX11模式下CPU瓶颈了,很多时候不能有效利用CPU的多核心,而是对CPU的单核性能要求比较高,而DX12大大提高了多线程效率,可以充分发挥多线程硬件的潜力。
同样那两代主机要是没有对应优化,直接拿它们这种规格的硬件,装上Windows跑对应游戏的话,效果就并不是很好了,例如PS4和Xbox One那两代主机的CPU都比较差,就需要将API重点放在通用计算上,例如让GPU来处理大量原本需要CPU做的任务,它们的API其实是深度定制的,并不是常见的普通API,例如PS4使用的是GNM底层API和GNMX高层API,像有些使用GNM底层API开发的游戏,就可以完全发挥出PS4定制硬件的性能,因此在那两代主机上我们才可以看到很多画面精美的3A大作,甚至还有同配置PC根本就玩不了,而主机上可以跑30帧这种神优化的游戏。
虽然Xbox微软宣称和PC一样使用的是DirectX的API,但和Windows使用的DirectX还是有一些区别的,Xbox使用的DirectX是更偏向于它定制的底层硬件,而PC这边由于硬件比较复杂,除了常见的N卡,A卡,英特尔核显与独显以外,还有高通的Adreno经过驱动适配也是可以支持DirectX的,像我之前给小米Mix2s装上Win11的ARM版,甚至还拿Adreno 630跑720P高画质的红警3,在手机上玩红警3,不是流式传输,虚拟机或者远程桌面哦,虽然是以转译x86的形式运行,但却是手机自己的硬件在跑,而且还是跑高画质,可以说是非常劲爆了。

而且DirectX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单单是指图形API,它是多种API的集合体。
例如Direct3D负责3D图形,Direct2D负责2D图形,DirectCompute负责通用计算,XInput负责手柄,XAudio负责音频。
这里我们重点来说负责3D图形的Direct3D,Direct3D是存在Feature level(功能级别的),简单来说GPU支持这项功能的级别越高,就可以实现更多的新功能和新特性。
例如Nvidia的GeForce 256,ATI的初代Radeon显卡支持DirectX7.0,DX7其中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加入了硬件T&L的支持,这个概念由NV发布GeForce 256的时候提出,没错,它就是现在所有GeForce显卡的祖师爷,它的出现意味着GPU(图形处理器)的诞生,我们知道3D渲染是需要由大量且复杂的坐标转换和光照计算组成的,曾经这些任务是由CPU处理的,但当年的CPU可不像现在这么强大,因此硬件加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尽管3DFX前面推出的Voodoo1和2也展现出其性能的强大,可它本质上还只是3D加速卡,而且还需要搭配2D显卡才能使用,并不是能完全独立处理3D图形的GPU,而GeForce 256引入了硬件T&L,就将这些复杂的运算都转移到了GPU,这就解放了大量CPU资源,使得显卡在需要处理大量3D运算与渲染的电脑中,从过去只是辅助加速的硬件,转变成了必不可少的硬件,微软则在DX7中为其制定了标准。
ATI的初代Radeon显卡当年虽然性能上没有打过GeForce 256,但它却是ATI在2000年GPU大战中得以生还的重要之作,后面即便ATI被AMD收购,如今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如今的A卡依然还以Radeon命名,自然也就凸显出这张显卡的意义了。
而当年像悲催的3DFX推出的Voodoo5 5500显卡,虽然采用了两颗VSA-100芯片,性能理论上表现可能不差,使用的SLI技术效率也比较高,但它并不支持硬件T&L,自然就不符合DirectX7的规范,而且3DFX还有自家的Glide API,也不清楚当年它是否会放弃Glide迎合DirectX,尽管原计划核心代号Rampage的Scalable显卡可以支持硬件T&L的同时,性能相比旧架构会大幅提升,并可能符合DirectX的规范,可惜新架构最终还是胎死腹中,3DFX倒闭后被NVIDIA收购,并迅速被昔日的对手蚕食一空。
在DX9时代也是同理,DX9也分为三个级别,DX9.0a,DX9.0b,DX9.0c,其中DX9.0c的改进非常大,它带来Shader Model 3.0的支持,取消了之前较为保守的指令数限制,例如着色指令个数从前面的仅128到256个,增加到65536个,加入位移贴图,柔和阴影,全局光照,次表面反射这类新功能,使得游戏画质再次发生了巨大进步,当年虽然ATI虽然在DX9.0抢先了NV一步,但在DX9.0c方面,还是落后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赶上。
像只支持DX9.0a的显卡虽然可以运行DX9.0c的游戏,但是效率会比较低,且有些新特效会不支持,比如说红色警戒3就是图形API基于DX9.0c的游戏,我现在还记得以前用有个老古董电脑玩,当年不懂硬件也没去注意这些,那个显卡可能只支持DX9.0a,但是不支持DX9.0c的样子,我也不会安装显卡驱动,拿来跑红警3虽然可以玩,但是效率特别差,即便在800x600的低分辨率下,帧数依然很低,当时我作死强开了高画质貌似也是显示不正常,十秒的电厂造了一分钟还没造好,有时候画面也会有一些问题,例如VX和海翼发射的导弹,当年在我看来完全就是尖刺,一点都没有导弹或者火箭的感觉,或许就是这种原因。
主机方面则会根据主机的底层硬件来进行相应的功能级别优化,就比如说Xbox 360于2005年发布,那时候PC端的图形API大多还是DX9.0a为主,硬件上还是分离渲染架构的时代,虽说DX9.0c在2004年就已经有了,但开发商当然还是要根据市场的占有率较高的主流显卡开发游戏,毕竟不是谁都买得起高端新显卡的,包括现在也一样。
例如NV于2018年发布的图灵架构,就是一颗功能上十分先进的芯片,相比上一代在架构方面有了巨大进步,它除了支持硬件光线追踪以外,还可以完整支持微软于2020年才制定的DX12 Ultimate规范,也首次在消费级显卡上引入了用于深度学习加速的Tensor Core,这么多先进的特性,听上去应该非常强大吧?
而同期AMD的Radeon VII和RX5000系,既不支持DX12U的新技术,也没有光追和AI,应该非常拉跨吧?
实际上当时N卡却并没有那么神乎其神,A卡也没有想象的那么拉,20系显卡才上市的时候,由于价格比10系贵了不少,性能提升不算是很大,当时支持光追的游戏很少,开启光追以后帧数却出现巨大下降,DLSS1.0做为不成熟的技术,开启后还是会导致画面变糊,相比原生画面来说还是有很大差距,当时支持DX12U新技术的游戏也非常少,而且20系在当年还遇到了令很多用户难忘的花屏门事件,A卡RDNA1的出现,还是让老黄切出了SUPER来应对。
就连现在Steam占有率最高的显卡,依然还是像GTX1060,1650这样的甜品和低端显卡,新卡占有率比较高的也是像RTX2060,3060和3070之类的光追甜品和中端显卡,因此并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旗舰高端新卡的,游戏厂商大多数还是要为市面上主流的硬件做优化。

在当年也是一样,那时候的很多玩家也会使用一些旧卡跑新游戏,就比如说像使用只支持DX7的显卡(例如像MX440)通过软件模拟来运行DX8甚至DX9的游戏,或者使用只支持DX9.0的显卡(例如R300芯片的Radeon 9550,NV34芯片的FX 5200)来跑DX9.0c的游戏,虽然可能会出现很多特效不支持,甚至游戏画面是不堪入目的情况,但当时能玩上游戏,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已经非常幸福了,我至今还忘不了当年在800x600的最低画质,顶着个位数的帧数通关了红警3原版和起义时刻所有战役和挑战,如今却变的浮躁,这种感觉再也不可能有了。
但Xbox 360所的搭载的定制版Xenos GPU(由微软和ATI合作开发),当时就已经支持了统一渲染单元,在那代主机上开发的游戏就开始抛弃分离渲染架构,转向了针对统一渲染架构来进行开发,同样这颗定制芯片,除了对A卡后面桌面端首款支持统一渲染架构的R600芯片有很大影响以外,也对微软的后面的DX10有很大影响。
尽管Xbox 360的性能放到现在是非常弱了,可这款主机在当年却成功试水了很多新功能和新特性,架构在当年与同期桌面端显卡相比,也是比较先进的,例如2005年那会的PC端显卡都还是分离渲染架构,支持统一渲染架构的桌面端GPU在后两年才发布,例如N卡Tesla架构的G80于2006年的年底发布,A卡TeraScale架构的R600于2007年的年中才发布。
当年统一渲染架构的出现,就意味着GPU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为像素和顶点操作分配单独的渲染管线,例如Pixel Shader和Vertex Shader以前只能做相对应的单独计算,而统一渲染单元则可以完成任何一种运算,例如顶点像素着色与几何操作,都可以在统一渲染单元上面执行,这样就可以避免分离渲染架构中,顶点和像素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也使得GPU的利用率更高。
后面微软在DX10中,也为其制定了标准和规范,HLSL也从曾经在DX9时代只是起到辅助着色器汇编语言的作用,从DX10开始转变成统一着色器模型所必须的高级语言。
统一渲染单元这种概念一直沿用至今,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流处理器,一般同代GPU中流处理器的数量越多,其3D渲染能力就越强,所以流处理器的数量,也就成为判断显卡性能的一个重要标准。
同样虽说能达到支持某个版本DirectX的显卡,在功能级别上也是存在差别的,就拿DX12来说,N卡从Maxwell 2.0架构(GTX900系)开始支持DX12.1,Turing架构(RTX20系)开始支持DX12.2,GTX16系虽然不能完整支持DX12.2,但它除了没有硬件光线追踪单元,DirectX光线追踪只能支持DXR1.0的规范,没有NV独家的Tensor Core以外,其他DX12U的功能(例如可变速率着色和网格着色器)则和RTX20系一样,也是支持的。
A卡虽然在GCN2.0架构(R9 200和300系)就支持了DX12.0,但GCN3.0和GCN4.0(Fiji和Polaris)依然不支持保守光栅化和光栅顺序视图,这两个是DX12.1所需的强制功能,自然就不支持DX12.1的规范,直到GCN5.0(Vega系列)才支持,DX12.2则是到RDNA2架构,才补齐这块短板。
英特尔这边虽然在Gen9(六代Skylake架构CPU搭载的核显)就支持了DX12.1,不过DX12.2也是历经了很久,除了在Gen11到Gen12.1架构中实现了部分功能,例如像可变速率着色和采样器反馈,最终在Gen12.7架构的ARC独显上才完整支持,关于英特尔那两代核显这方面的简单解析,我以前写GPD一代Max和Win3的时候也提到过。
而有些只支持DX11,或者是不支持DX12部分功能的显卡,虽然可以运行DX12的游戏,也可以享受DX12的底层加速,但是效率就可能会比较低,可能会出现老卡皇打不过低端新卡的情况,就好比GTX780Ti和GTX1650SUPER,跑DX11的老游戏差别可能不会很大,可一旦运行DX12的新游戏,那个游戏对新架构有优化,可以支持像可变速率着色,网格着色器,采样器反馈这类新卡才能支持的提升帧数的技术,780Ti可能就打不过1650SUPER,在有些实际应用中甚至还不如GTX1650,而且老卡还有功耗,发热,稳定等因素影响。
感觉扯远了,回归原题,像Steam Deck虽然有定制的SteamOS,可它运行的是PC游戏,而PC上的游戏优化参差不齐,甚至还存在很多对N卡优化比较好,但是对A卡优化不好的游戏,它们大多数都是为高性能CPU和高性能GPU这类公版芯片所优化的,并不像主机那样会太多的为那颗定制的芯片做优化,尤其是你安装Windows来跑这些游戏的话,有些游戏的表现可能还会不如高性能的Win掌机,而且SD那颗定制的APU,GPU可能还是需要用专属驱动,有可能不可以使用公版的显卡驱动,这个可能会有些麻烦,毕竟A卡驱动的更新是非常重要的。
在SteamOS下的话,也如同我前面所说,Windows游戏要在Linux系统下必须要通过转译以后才能运行,像有些原生支持Vulkan的游戏可以运行的非常好,有些游戏通过DXVK将DirectX转换成Vulkan后,也可以获得底层API的优化,性能可能会比原生的还好一些,但并不排除有些游戏转译会存在效率问题,转译后性能会发生开倒车的情况,可能反而不如Windows下的表现,因此它实际上就并不像那两代主机一样有非常强大的定制API优化,像同配置PC玩不了的游戏,Steam Deck当然也就别想太多了,这点需要注意。
这篇关于硬核的东西就先说这么多了,接下来回归原题,在开箱之前,我也再来说说我个人对这类产品的看法。
在之前上手GPD Win3的时候,那里就说了我个人并不喜欢玩手游,而是比较喜欢搭载高性能X86芯片,可以运行复杂应用与大型游戏的掌上设备,可一直以来却没有多少大厂愿意去开发这样的设备,尽管索尼曾经做过这样的产品,但最终还是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而我们熟悉的各种游戏机,例如像任天堂的GBA,NDS,3DS,Switch,索尼的PSP,PSV等这种大厂开发的游戏掌机,它们搭载的都是ARM芯片,并不会考虑搭载X86的芯片,原因正是X86处理器的功耗较高,搭载高性能X86处理器的设备,除了在续航方面将会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以外,还有芯片的供电问题,散热的解决方案也比较头疼,而功耗较低的X86处理器,在性能上又很难让人满意,这就导致机器的设计成本非常高,要考虑的因素十分之多,这样的产品即便做出来也是费力不讨好。
甚至微软自家的Windows系统,虽然现在看来还是要在X86设备上才能安装,但微软或许也看到了搭载ARM处理器的设备,可以比X86设备有强大的续航,自己还是不能完全依赖X86,得给自己留条后路才行,因此那边也推出了Windows的ARM版,也与高通合作打造出可以运行Windows ARM版的处理器,例如骁龙850,高通SQ1和SQ2,推出过像Surface Pro X这样的产品,虽然Surface Pro X运行大型软件的效率较低,在Win10下只能模拟32位的软件,且存在一些兼容性问题,但它是无风扇的设计,功耗相比搭载X86处理器的Surface要低不少,续航也要强不少,而且后面在Win11下也可以模拟运行64位软件了。
虽说ARM处理器确实有功耗低,适合移动设备的优点,但X86从1978年发展至今,已经建立了强大的生态壁垒,并不是ARM能轻松打破的,就比如说我们电脑上的软件,现在大都还是X86的32和64位为主,原生ARM版的很少,我们在使用ARM版的Windows时,通过模拟运行有些X86软件,效率可能还是会比较差,甚至之前模拟64位软件是不能正常调用GPU的。
所以现在需要高性能还是离不开X86,就比如说微软虽然打过ARM的主意,但现在它主流的Surface产品依然还是搭载高性能X86处理器的,它的高性能游戏机Xbox Series X依然是X86架构的定制AMD APU,且硬件规模不小。
因此搭载X86处理器的UMPC甚至游戏设备,一直以来都是一块比较空白的市场,多年前国内虽然有像GPD这样的小厂开始尝试搭载X86芯片的游戏设备,但凌动和酷睿M的性能都不怎么样,核显也比较辣鸡,导致GPD推出的Win1和Win2都不能满足高性能用户的需求。
这一点除了有X86处理器因为本身的高性能,实际上也是以增加处理器本身复杂度作为代价,因此对功耗的需求就比较高以外,我个人认为芯片厂也有推脱不了的责任。
你想曾经AMD不给力的时候,英特尔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压力的在CPU这边挤牙膏,从一代酷睿到七代酷睿主流平台的i7,都是四核八线程,虽说像旗舰平台和服务器平台有更多核心的i7至尊版和至强系列,但并不是普通用户玩的上的,直到AMD卷土重来后,英特尔这几代产品才有了像样的提升。
近几年随着AMD与英特尔的内卷,X86的低压芯片逐渐有了更好的表现,搭载的核显性能也越来越强,例如GPD的Win Max和Win3搭载了英特尔的Ice Lake与Tiger Lake处理器,Win4与Win Max2搭载了AMD的6800U,性能相比初代的那几个产品来说,带来了巨大飞跃,使得这种能玩3A大作的掌机成为了可能。
除了GPD以外,近几年其他专门制作Win掌机的小厂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例如像壹号本,AYA,奥克之类的,甚至也有一部分玩家自己设计的掌机,各家厂商推出的产品也各有优缺点,竞争比较激烈,让这个市场逐渐变的丰富了起来。
但这些小作坊生产的掌机,还是可能会存在设计缺陷,售后比较麻烦,一旦出问题,维修相比一般的电脑来说就比较麻烦,例如像有些机器的手柄坏了,键盘进水了,屏幕出问题了,一般的笔记本很容易找到兼容的配件来进行更换,而这类掌机的配件就比较难买,维修难度可能比较高,就好比有些身经百战的老师傅,他虽然修常见的笔记本没什么问题,但不一定能熟练维修这种掌机,尤其是集成度比较高,结构上较为复杂的设备,有些坏了就只能返厂走官方渠道维修,维修成本可能会比较高,因此这也是我不推荐给小白的第一个原因。
虽说那些国产Win掌机大都宣称自己的产品是游戏机,但与其说是游戏机,我个人则认为它们更像是一台迷你笔记本,只是做成了游戏机的形态而已,毕竟它们搭载的都是正经的PC硬件,跑着我们熟悉的Windows系统,像我们这类不喜欢玩正经游戏机,但是比较喜欢这类产品的人来说,不就是看重这一点嘛,毕竟在Windows上我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装什么软件就装什么软件,想去哪里装就去哪里装,想用正版软件就用正版,不想用正版的话,也可以悄悄的用破解版,非常的自由,在Linux下我们还可以自己编译那些开源的软件,就不像正经的游戏机有很大束缚,破解和正版是可能存在冲突的。
我记得我以前玩3DS的时候既玩过破解,也玩过正版卡带,2015年那会3DS破解还不算是很成熟,当时我用的还是R4烧录卡,这玩意就对系统版本有要求,印象里好像是要4.5以下的系统才能支持(很多年没玩3DS现在忘了,我也没接触过后面的A9和B9S),高版本的系统就修复了通过launcher.dat进入GW系统的BUG,而你想玩正版卡带的话,新出的游戏则对系统版本有要求,系统升级以后就不能玩破解了,这就非常麻烦,我还记得当年好多3DS玩家是一正一破,即一台机器专门玩正版卡带,另一台机器玩破解。
虽说Win掌机器很自由,比较符合小众的想法,不过这类机器还是会给人一种四不像的感觉,例如有些机器它既没有做好一台掌机,也没有做好一台笔记本,没有独占平台,没有专属操作系统和图形API的优化,而且它并不像一般的游戏机可以到手即玩,比如说你需要为它安装操作系统,安装各种驱动,运行库,配置各种游戏运行必须的环境等等,而且PC上的3A游戏在开发过程中,大多数是为大尺寸显示器和主流的分辨率做优化,很少为尺寸小和分辨率比较低的小屏做优化,这就导致有些游戏在Win掌机的小屏上可能会有显示BUG,就需要窗口化,自定义系统分辨率和缩放大小,给游戏打补丁,更新显卡驱动,或者装对应版本的驱动,才能解决这类问题。
这个虽然对于DIY老玩家是最基本的操作,可对于电脑小白来说,它们可能连装驱动都不会,也不懂什么是API和运行库,当游戏运行不了有弹窗的时候,就只会问为什么玩不了?为什么别人可以玩,而我却弹窗报错?因此这个也是我不推荐给小白的第二个原因。
除了这个还有一点,正如我前面所说,这类Win掌机本质上还是将轻薄本的配置放到掌机里,或者是做成游戏机的形态,但对于一般人而言,3A大作肯定还是用高配电脑,搭配高分辨率和高刷新率的显示器玩才爽嘛,用搭载低压芯片低分辨率小屏的设备玩这些游戏的话,说直白点给人的感觉就是偏门,假如你是3A大作的开发者,你肯定会觉得大多数人都会用高端电脑玩这类游戏,而不会用一台低压U+核显的机器来勉为其难的玩这些游戏。
甚至其实大多数人也不理解,这样的设备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这里我个人只能说,小众产品的受众,自然是那些比较少数的人,任何产品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你要是不能理解,觉得它是毫无意义的垃圾,骗钱的东西的话,那就说明你不是那个产品的目标群体,那就直接放弃,购买适合自己的东西就可以了,因此这也是我不推荐给小白的第三个原因。
而Steam Deck背靠Valve这样的大厂,有自家Steam平台做为游戏阵容的支撑,虽说它是一家大厂推出的游戏机,但它又与一般的游戏机又有一些不同,一般的游戏机通常情况下是不允许你在上面运行第三方应用或者玩盗版游戏的,除非你将机器破解,可这台机器却比较开放,操作系统除了可以使用官方的SteamOS以外,用户也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安装Windows或者其他支持的操作系统,在这台掌机上你可以游玩Steam游戏,也可以运行非Steam游戏。
虽说它本质上还是一台PC,将轻薄本使用的低压芯片塞到掌机里,可它用的又不是公版的硬件,而是半定制的硬件,这个我也会在后期的专栏中做一些解析,虽说Steam上的游戏大多数原生只支持Windows,可这台机器却搭载了基于ArchLinux的SteamOS 3.0系统,我们也知道G胖是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人,V社做为现阶段第一家再次尝试UMPC的大厂,敢于尝试其他厂商不敢走的路,而且能做出其他厂商不敢做的东西,这份勇气也值得鼓励,说实话我个人也非常希望它可以成为这块市场的“搅局者”,在这些厂商的相互竞争与内卷下,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好的产品。

关于机器的购买和配置选择
在开箱前首先来说说这台机器的购买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还有配置方面的选择,不过最主要当然还是我个人的吐槽。
这里可能有人要问,这玩意在去年二月月底的时候就已经推出了,距离现在已经快有一年了,这机器在首发的时候定价并不算是很贵,怎么大多数人到现在才入手这个机器呢?
这个机器首发的时候,官方定价确实不高,低配版的399美刀,中配版529美刀,高配版649美刀,就算以1美元以7块钱人民币来进行货币换算的话,低配版算下来大概也就2800元不到,而且这机器是支持拆机更换固态硬盘的,也支持TF卡扩容,应该是非常香吧?
正是因为这个机器比较香,因此预定的人当然就非常多了,虽说V社和负责设计硬件的AMD都是大厂,可现在AMD并没有自己的晶圆厂,曾经成立的格罗方德又不靠谱,就只能将芯片交给台积电生产,而台积电的产能显然是有限的,尤其是新工艺的芯片,例如7nm的芯片除了要用到SD上,还要用到微软和索尼那边的主机上,AMD自家的CPU和GPU也可能会有这个需求,而且其他厂商,例如苹果,高通和英伟达等各家芯片设计公司,都可能要来找台积电来帮它们生产芯片,这就导致台积电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也同样导致像PS5和新款Xbox在首发的时候一度被炒到高价,毕竟芯片属于电子产品的大脑与心脏,没有芯片自然就做不出什么高端电子产品。
SD也是这种情况,首发的时候预定同样也是排长队,记得去年年中的订单,好像都排到年底了,前面国内也并不好买,现货的价格,也是被黄牛炒到了好几千甚至上万块,因此很多时候商品的价格,并不完全由官方推荐售价决定,还和市场行为有关,就比如说RX580这破玩意,矿潮的时候炒到三千都有矿老板收,而矿难后三百却没有多少人看得上,之前30系不锁算力的显卡也是如此,就算老黄官方定价低,可矿潮时期市场上却一卡难求,矿老板又更愿意出高价大批量购买,导致整个市场显卡价格居高不下,我们普通玩家能有什么办法呢?
同样也有很多官方推荐售价很高,可产品力实际上不怎么样,没太大用处的东西,这可能导致它很快以跳楼价的形式销售,最终尴尬退市,例如英特尔小容量的傲腾,这玩意就是首发的时候价格很贵,到后面拆机小容量的白菜价,最终英特尔也宣称未来将关闭傲腾业务。
而且Steam Deck目前实际上并没有在大陆地区直接销售,我们国内玩家只能通过海淘,代购等方式来获得它。
然而海淘存在一定风险,这个过程隐藏着大量的坑,一不小心可能会损失惨重,玩海淘踩过坑的都能理解,我印象里好几年前图吧有个老哥在澳大利亚买了一块华擎X79极限玩家11,结果老外包装不专业,板子飘洋过海到国内以后搞撞角点不亮了,那位老哥硬是手工飞线把它修好了,搞得我心服口服。

不过SD当然就不存在这种情况啦,新机一般来说都有很好的包装,这只是随便举个海淘可能存在风险的例子。
SD最主要的问题是在于其他方面,例如你需要在Steam美区商城下单,然后再通过转运公司运来国内,而且除了有昂贵的运费以外,在过海关的时候还需要缴纳关税,最后回到国内还需要很长时间,尤其是受疫情影响,导致这两年海淘的商品,到货的时间非常长。
虽说自己海淘看上去很简单,但实际上还是会有一些坑在里面的,首先你不在美国的话,就只能通过其他手段把Steam账号切换到美区,熟悉Steam的玩家都知道转区存在很大风险,运气不好就可能收到G胖的红信。
在支付方面的话,其他区的账号并不一定能支持国内的支付方式,有时候即便支持国内的一些信用卡,但你用国内的方式支付的话,也可能有一定的风险。
当然还有个方法就是Steam钱包余额购买,通过购买特殊渠道的充值卡,买卖饰品和道具等形式,或者是别人进行最直接的余额交易,还可以比官方直充获得更多的比例,省下更多的钱,但这同样也有很大风险。
例如有些非常便宜的充值卡,实际上大都是以虚拟货币套现换来的,更严重的是通过诈骗,盗刷银行卡和信用卡等非法方式购买,这类卡俗称为黑卡,说白了就是黑色产业中用于洗钱的一种方式,这个充到账号里一旦被G胖查到,结果当然是封禁账户和禁止交易,里面已经充值的钱则都视为黑产,不得再进行交易使用,像那些用虚拟货币换来的充值卡,虽然有时候暂时问题不大,但实际上也很难有保障,市场方面也同样存在这种问题,有时候卖给你余额的人,那些余额也来路不明,为了贪大便宜而使用这类骚操作,也有一定概率触发封禁和退单,因此这个我也不推荐一般人去做。
这一点还是让没有这方面经验的玩家有了想放弃的感觉,那么既然海淘不靠谱,那我买国内现货吧?
现货虽然在目前看来还好,价格算是比较合理,但之前有段时间现货价格还是很贵,且非常的不合理,前面我就说了有段时间国内现货的价格,甚至被黄牛炒到了好几千甚至上万块,而我个人购买商品的首要原则,当然还是以价格为准,毕竟我只是工薪阶层,只能做以大量时间换取少量金钱的工作,每个月拿着微薄的工资住在狭窄的群租房里,现在使用的电子产品大多数都是二手与过时的产品,想要什么东西也会考虑很久,并攒了足够的钱才会下手,说到底我还不是穷逼嘛,并不会像那些大老板和富家子弟,在买东西都能买最贵的不眨眼。
我购买产品也没有太多的品牌信仰,简单来说只要产品符合我个人需求,产品力可以,价格合理的东西就会购买,例如像GPD,虽然它们在营销方面确实很不讨喜,有时候会到处碰瓷,说实话我也非常厌恶和反感,有时候也会觉得它们卖的贵的东西是智商税,但它们的产品二手降到一个合理的价格,经过实际上手后,确实是有点东西在里面的话就还好,只要产品是好产品,营销方面是烂营销,则是细枝末节的问题,选择GPD也正是因为在这几家小厂里,它能做出比较符合我个人需求的东西,至于为什么不选择AYA,原因是相比游戏机形态的设备,我个人则更喜欢翻盖并且集成手柄的迷你笔记本,而GPD Win Max2更符合我个人的需求所想,也解决了一代Max存在的很多问题,所以我才更喜欢那个机器,最终现在为什么最终没有入手那个机器,就是因为这个机器目前对于我来说还是挺贵,所以就放弃了。
之前我只是随便说说Steam Deck的性能,可能不如6800U的Win掌机,我说我个人更喜欢GPD的Win Max2,就有人说我是GPD的水军来黑SD了,哎,这个也是没办法的事,我个人也能理解,但懒得也不想去与那些人辩驳,一个人到底是什么人,一个东西到底怎么样,并不能从单方面的一个地方评价,而要从综合方面评定。
那既然我不喜欢游戏机形态,喜欢全键盘的设备,也不怎么会用Linux系统,平常更偏重使用Windows系统,为什么还会入手Steam Deck呢?
要是入手这个机器还给它装Windows系统,而不用SteamOS的话,岂不是买椟还珠?就像是买台MacBook,又说自己不用苹果的MacOS系统,要用Win系统一样?
归根结底的原因当然是现在SD价格合理了啊,这台机器我之前是2888买的现货64G版的,打算买来自己升级扩容,感觉还是买贵了点,不过也不管了,毕竟搞代购的做为中间商,肯定是要赚一部分钱的,自己没有能力赚,也没有能力省的钱,就只能随缘了,这个价格能买到这种配置,而且是新机不是二手,还是大厂出品,不是小作坊的东西,我个人也感觉比较值了,至于选择和使用什么系统,不是消费者与客户的自由吗?东西是我花钱买的,怎么用当然看我个人心情来啊。

但是Steam Deck如果一直存在一机难求,国内现货被炒到很高,甚至超过6800U掌机的话,我当然也会骂它是电子垃圾,这样说虽然是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样子,尤其是对于那些早就入手了机器的人来说,但要记住我们是消费者,而不是狐狸,也不是厂商们的股东,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早花了钱就应当早享受,晚花钱买了过时的东西,就应当享折扣。
就比如说你决定好购买一件商品,那件商品看上去很香,你爽快的交了定金,结果首发的时候却被黄牛迅速一扫而空,即使在有些地方以官方推荐售价,预定并请求那边帮你购买这件商品,结果后面很多却告诉你需要补差价才能拿到,要么选择退款或者其他有货的商品,你是不是有一种被耍,被吊胃口的感觉?这里虽然不是指SD,但还是指之前的有些市场,把钱存有些地方至少还有利息,拿来预定有些商品的话,结果最终却连官方推荐的售价都拿不到,只能加价买,有时候急需又只能找黄牛高价购入,花的钱实际上比有些更好的商品还多,到后面商品不缺货了却大幅降价,这样的话值得吗?
所以判定一件商品的好坏,我觉得除了它的产品力,官方推荐售价很重要以外,还有产量和库存数量自然是非常关键的,否则市场售价必然少不了,就比如说Win掌机首发价格非常贵,但后面降到比较便宜的价格,自然也就值得入手,SD也是同样,虽然产品看上去很香,但首发的时候要提前预定,花了钱需要等待很长时间,现货很贵且有点耍猴的话,当然也阻止不了我们消费者骂它,但它价格合理了,国内也能以低价轻松买到的话,那它自然就是好东西。
虽然现在我们能很轻松以正常价格买到这款机器,但是啊,却比首发晚了快一年,要知道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过时硬件的价格也总是在下降,按理来说这个机器过了一年以后,相比首发售价应该还要降价才是,而我们以官方定价差不多的价格购入,结果却晚了很久才玩到机器,这不和之前的空气显卡是一个性质吗?因此我觉得这还是应该被批评的。
尤其是Steam这边买游戏,相信老玩家都认为这里的游戏打折才是实价,非马上必须要玩的游戏,不建议原价购买,有些游戏厂商也教过我们这个道理,就比如以前我原价买了红警3,结果后面却告诉我降到了24块,红警3对于我个人有情怀的话,原价购入也不管了,在我心目中它也值98甚至更高,Steam上也玩了好几百个小时,R星某大作也是,那游戏118买的我也觉得值,算是我心目中的神作。
可育碧的有款游戏,我以前是原价好几百购入的,结果后面过段时间就打2折,游戏买来也没怎么玩,就感觉血亏,战地5的话,那个游戏我感觉还是给有些首发全价购入的玩家喂了一大坨屎,前面有次打骨折我记得才22元,而且那游戏外挂还多,官方又不作为,对新人可以说是毫无游戏体验而言,因此我个人从来不买首发的电子产品和预购什么新游戏,就是这个原因。
正所谓没有垃圾的产品,只有垃圾的价格,高端产品很多时候除了商品本身的价值以外,还存在品牌价值,目标群体自然是那些有钱人,我们穷人就没什么好说的,而低端产品只要别卖高价就行,它们自然有存在的意义与认可它们的消费者,就比如说长城宽带虽然很拉,但它价格便宜,确实帮助了很多穷人与世界连接,五菱虽然在汽车行业中品牌价值不算高,主打的是拉货的面包车和小货车,一般人确实不适合买,可它对于有需求的人来说就物超所值,是大多数劳动者养家糊口甚至致富立业的神车,这个就没什么好说的。
说到底毕竟大多人只会看眼前利益,就是哪家提供的东西物美价廉,能够满足我个人的需求,我就选择哪家的产品,若是在没有利益驱使的情况下,依然还要为资本家说话,坚持品牌信仰购买高价产品的话,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就好比有些接了商业合作的UP主,我个人也能理解这样的恰饭行为,毕竟出来以后衣食住行都得靠自己,是人都要吃饭的嘛,只要不是太过分的恰饭都能理解,换位思考数码这块要是有厂商愿意送给我东西,或者把他们送测的产品低价给我的话,我当然是需要为他说话才行的,若是不涉及商业合作,我与那一家厂商不存在后续的这种关系,东西是自费购入的话,我肯定是会将这家产品不满的地方都说出来,想骂的都骂出来的,但若是恰烂钱和为了流量将黑的说成是白的,本质上就是垃圾的东西,硬要吹成是好东西的话,那就只能取关拉黑了。
这样说虽然显得我个人是有点像见钱眼开,在利益驱使的情况下是会选择利益的小人,好吧,这个我也能理解,我也承认自己不是什么好人,这些还是要走上社会,且自己一个人生活才能体会到,对于每个人来说,进入社会独自生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钱,即使个人能力再强,有时也难敌金钱的诱惑,其实提到钱,任何人都没有过错,重点在于有没有情义,有没有道德。
像曾经我们看过的《葫芦小金刚》中的大娃,其实就说明了这一点,妖怪用来对付他的法宝就是钱,用钱行不通怎么办呢?那就用更多的钱,最终他被金钱迷失了自我以后,被一双黑手拉进了钱眼。同样很多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人,至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得看自己了。
回归原题,好在V社后面加大了产能,并加快了发货速度,关于这台机器的购买的话,目前国内有很多现货可以买了,当然如果你海淘经验比较丰富,并且熟知且能承受海淘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不想让中间商赚差价的话,你也可以自己买,但可能要等很长时间,我没有对应经验就只能买现货了,当然如果不想买这一代的话,也可以为以后可能会出的下一代机器做好对应准备。

感觉这玩意现在又涨了,上个月我看的同一家店64G版的才2888,现在也涨到3188了,图上那家说的是2858的店,点进去实际上并不是这个价,毕竟商品和股票一样嘛,每天都可能存在涨跌,这个做为社会人还是能理解的,还没有入手机器的话,计划在哪里入手,打算以多少的价格入手,就看自己的情况和钱包是否允许了。

之前本来我是打算在海鲜市场蹲台二手的,但感觉二手与新机价差不大的话,就没这个必要了,毕竟二手可能还是会存在不少毛病,而且有些东西在到你手上之前,你也想不到这个东西过去究竟经历过什么,是否有大问题的维修史或者严重暗病,这个因为我曾经干过汽修,修过电脑和买卖过很多二手产品,自然就非常理解。
这个机器目前有三种配置可选,三种配置在硬件方面除了存储容量不一样以外,其它方面都是一样的,例如搭载的APU芯片,运行内存,机器的模具都相同,且均支持microSD(也就是TF)卡槽,用于增加存储容量。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官网又显示缺货了,不知道是不是下一代要出了(不过应该也没那么快吧?一代都不愁卖,我想G胖应该不会那么着急去开发二代),还是大多数机器在那些黄牛与中间商手上的原因。

其中官方宣传的三种配置除了存储容量不一样,存储类型也不一样,例如64G版的采用的是eMMC,256G和512G版采用的是Nvme SSD,而eMMC的速度相比SSD来说就比较慢了,但这机器的硬盘是可以自己更换的,因此存储方面所做的阉割,就不用太担心。
至于中配和高配版其他的东西,我个人做为一个实用主义者,觉得并没有什么用,自然也就力推购买64G版的来自己更换硬盘了,尤其是有一定动手能力,且有折腾能力的玩家。
由于篇幅限制,这篇我个人想说的废话占比非常多,因此其他部分在后面的专栏继续说,下一篇专栏则会带来这台机器开箱,更换固态硬盘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