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在鲁迅先生骂的人中,也有他自己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是一代大文豪,我们学生时代学过的很多课文都是他的作品,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笔作为武器,为唤醒麻木潦倒的中国人而奋斗。
可是,大家有没有发现,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总有一个幕后叙事者——“我”,在《朝花夕拾》中,这个“我”的确就是鲁迅先生本人,因为,这部作品就是鲁迅先生对自己童年时光和少年时代的回忆,都是鲁迅先生的亲身经历
但是其他的故事都是虚构的啊~不可能所有故事里的“我”都是鲁迅先生本人吧~那么我们就结合《孔乙己》和《祝福》来分析一下其他作品中的“我”究竟指的是谁,又或者有什么象征性意义吧~ 先从初中学的《孔乙己》说起,这篇文章讲了孔乙己这么一个社会底层小人物卑微而又茫然的一生,文中,孔乙己他被掌柜厌弃,被众人嘲讽,就连孩子们也不关心他,孩子们那天真一笑,只是因为孔乙己给他们吃豆子让他们觉得开心罢了,连小孩子都这么冷漠,由此可见当时那个社会是多么的黑暗,再看幕后叙事者——“我”,在文中,“我”对于孔乙己,同样是漠不关心的态度,这从后面那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就可以明显的看出,真可谓“一个人的悲凉,一群人的狂欢”。
可是,“我”作为幕后叙事者,不应该采取的就是鲁迅先生本人的视角,不应该抱有的就是鲁迅先生本人的态度与看法吗?难道鲁迅先生也和社会上的人们一样吗?不不不不不!!!!!前面已经提到过了,其他作品中的“我”并不是鲁迅先生本人! 再看《祝福》一文,文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同样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祝福之夜,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封建礼教的铡刀之下,同样是一个人的悲凉,一群人的狂欢。
在本作中,“我”以一个资产阶级革命者的身份,见证了祥林嫂不被祝福的一生,“我”同情祥林嫂的遭遇,想要拯救祥林嫂与水深火热之中,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眼睁睁的看着祥林嫂化作礼教下血与泪的字符而无能为力,在祥林嫂去世后,还说出了“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的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都还不错”这样的话,并且在祥林嫂弥留之际询问“我”魂灵的有无,地狱的有无之类的话,我明明不相信鬼魂的存在,明明可以告诉她残酷的真相,然而我却选择了逃避,害怕说错话了会担责任,由此可见,本作中的“我”,同样以较为负面的形象示人。 虽然说,不是所有故事的幕后叙事者“我”都是鲁迅先生本人,但是,“我”这个幕后叙事者也并不指具体的某个人,而是当时社会的象征与映射,同时也是鲁迅先生内心世界的一定程度上的映射。 《孔乙己》中,“我”和世人皆醉,皆将孔乙己的去世当做可有可无的茶余饭后闲谈;《祝福》中,“我”亦与世人皆醉,在这个没方向的社会里,软弱,无奈,逃避…… 其他作品中的幕后叙事者“我”,与世人皆醉,本来应该批判,改变,挽救这一切的那个人,却终究还是被困在了那个阴暗狭窄,没有出口,只有茫然与混沌……也许,“我”,这个“至高无上幕后叙事者”便是鲁迅先生内心深处的阴暗面,是鲁迅先生内心深处脆弱的一面,也是鲁迅先生害怕自己成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