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石溶解,尿酸会升高吗?
据痛风石临床治疗经验,痛风石或尿酸盐结晶溶解时,尿酸会出现升高的情况。
什么情况下痛风石可以被溶解
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血尿酸最大饱和浓度为420μmmol/L,当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在长期控制和治疗后仍然大于这个数,大量的尿酸盐会从血液中析出;而血尿酸持续大于535.21μmmol/L,50%以上的患者会出现痛风石。
痛风病人除中枢神经系统外,几乎所有组织中均可形成痛风石。尿酸盐形成结晶并沉积于皮下、关节滑膜、软骨等处,而沉积的单钠尿酸盐结晶被大量单核细胞、多核巨细胞包裹,所形成外观像石头的肉芽肿样物质,就是所谓的“痛风石”。
痛风石是痛风的特征性改变,与患者病程、血尿酸水平有关,痛风石的特征主要包括:
大小:突出皮面的芝麻或鸡蛋大,黄白色结节。
质地:质地较坚硬。
表面:表面薄,破溃后排出尿酸盐结晶,虽经久不愈,但很少继发感染,因尿酸可抑制细菌生长菌。
数目:数目多少不等,一般1~10个。
通常而言,对于痛风石、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经常发作的严重痛风患者,血清尿酸应<300μmol/L,有助于加速晶体溶解。但不应<180μmol/L;直至痛风石完全清除或溶解且关节炎频繁发作症状改善,可将治疗目标改为血尿酸<360μmol/L,并长期维持。
发生痛风石不一定要有痛风的发作,只要血尿酸够高,尿酸盐能在组织间结晶析出,就有痛风石的形成,如果痛风石形成的时间短、这时石头质地软、体积小,通过及时治疗,部分小于1.5cm的痛风石是可以被吸收溶解的。
痛风石很难被药物溶
对于痛风石,一般出现骨、软骨组织破坏甚至皮肤破溃时,单纯应用药物治疗极少有治愈者。适时的外科手段介入可缓解症状,解除压迫并矫正畸形,及时阻断其病程,改善肢体功能,减轻机体尿酸负荷,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的改善。
目前相对安全的方法,还是采用针刀镜进行取石,清除关节内附着的尿酸结晶;同时采用免疫吸附疗法清除患者血液中的免疫复合物、尿酸盐结晶等发病因子。
以下临床状况适用针刀镜治疗:
指间关节等小部位的痛风石;
沉积关节表面痛风石;
滑膜、肌腱、韧带等处的尿酸盐结晶;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有尿酸盐结晶沉积影像证据需防急性痛风发作;
急性痛风发作期炎症和疼痛明显;
间歇期需要进行清除关节尿酸盐结晶治疗和防复发治疗;
慢性痛风石病变期需降尿酸溶石和关节清理尿酸盐结晶;
痛风石诊断依据不足,需病理活检者;
最大化药物治疗仍难治的痛风疾病;
需要降低身体尿酸总量,控制痛风发作;
由痛风石导致的疼痛控制不佳,
痛风石造成的神经压迫或卡陷;
没有得到控制的痛风石或反复的感染;
痛风石影响美观;
痛风石造成关节不稳定,痛风石造成的关节活动障碍或功能损伤;
因关节尿酸盐结晶无法穿鞋或衣物;
由外观导致的显著情绪痛苦;
痛风石破溃、伤口经久不愈,或痛风石内容物质即将突破皮肤流出。
无论采用针刀镜还是手术治疗的时候,宜在血尿酸正常后进行。而且对于取出痛风石的患者来说,也会出现术后急性发作的情况。这是因为:
血尿酸水平过高:手术前有些患者血尿酸水平仍然很高;
尿酸盐结晶融入血液:术中痛风石清除过程中,可能有部分尿酸盐结晶溶解并吸收入血,所以很容易造成术后早期痛风急性发作。
为预防痛风急性发作,一般采用的措施包括:
手术前控制尿酸水平:术前降尿酸治疗至少3~7 天,使尿酸达到低于300~360μmmol/L水平。
急性期药物止痛:如果痛风急性发作,可给予非甾类抗炎药或秋水仙碱;每日2~3 次,连续口服3~5 天,或预防性应用3~5 天。
针刀镜手术切除痛风石虽然能够局部清除痛风结晶、降低体内尿酸总量,但是并不能根治痛风,也不能有效降低痛风石的复发率。
痛风石切除后,只要尿酸高于360μmmol/L ,尿酸盐就会再次在各个部位沉积;
尿酸水平高于535.21μmmol/L,就会持续形成痛风石;
当血尿酸浓度维持在<297.5 umol/L时,部分痛风石是可以被吸收的。
痛风石治疗:溶晶保肾抗炎降尿酸调代谢
目前痛风的治疗主要在于“溶晶保肾抗炎降尿酸调代谢”这十二个字上:
清除关节及软骨尿酸盐结晶;
预防尿酸沉积损害肾脏保护肾功能;
控制痛风表现的包括痛风石在内的相关炎症;
降低尿酸值控制尿酸水平;
平衡痛风患者的体内代谢。
免责申明:文章内容所用部分文字、数据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