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半年报没有出现“意外”才是最好的结果
7月1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930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
这一数据,既没有出现经济增幅明显加快的“意外”现象,也没有出现经济增幅明显不如预期的“意外”结果,而是基本符合预期,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也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当是最好的结果。

不错,按照一些专家、学者的希望和要求,二季度的中国经济,至少应当在7%以上才算正常。理由之一,就是去年同期的基数很低。而且,由于CPI持续处于低位,如果经济增速上不去,就会出现通缩现象。至于依据,他们也找不到,就是感觉,或者完全的照套理论。
而有的专家则认为,面对二季度经济增速没有达到较高水平,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情况也不乐观。如华泰资产首席经济学家王军在接受新加坡《联合早报》采访时就表示,最新经济数据凸显中国经济内生动力欠缺,尤其是消费后劲不足,楼市持续走弱,预示下半年经济前景并不乐观。全年经济增速预计就在5%左右,不会像此前大家预计的那样远高于5%。
这样的观点,显然是静态的而机械的,教条而僵化的。从中国经济半年报的情况来看,虽然增速没有达到有些人预期的那样,没有出现大幅增长现象,但是,说中国经济内生动力欠缺,还是太过武断和没有依据的。从创新角度分析,上半年规模以上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锂离子电池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高科技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均为两位数,显示出很强的发展动力,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也同比增长3.8%,比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同时,新业态、新经济也在持续发力,中国经济并不缺乏内生动力,只是还没有到完全发力的时刻,是在经历各种挑战、尤其是强大的外部压力下实现的。

消费市场没有出现明显反弹,需求仍显不足,是事实,但也不是后劲不足,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588亿元,同比增长8.2%,比一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就能看出,消费市场正在稳步恢复。我们能够想到的是,包括某些专家、学者在内,他们认为的消费后劲不足,更多的是把眼光放在了房地产市场上,是看到了楼市的持续低迷。实际上,这才是中国经济增长为什么会遇到困难和压力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专家、学者,仍然把经济增长的“宝”押在房地产业上,认为只有房地产市场恢复,经济才能恢复。恰恰是,如果不是过去若干年房地产市场的过快发展、无序发展、野蛮发展,中国经济的抗压能力、抗风险能力会大大增强。到了今天这个状态,仍然把眼睛死盯住房地产业,指望房地产产业拉动经济增长速度,而不把注意力放到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身上,那完全是鼠目寸光。
上半年的中国经济,无论从增速还是稳定性看,都是值得高兴的,也是值得期待的。如果经济增速过高,反而会令人担忧。因为,目前的国际国内环境,并不具备支撑中国经济增速过高的条件。5.5%的增速,真的是最好的结果,也是最能够体现目前状态下中国经济稳定恢复、可持续发展的结果。如果二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增幅过高,三季度出现回落,反而会给外界留下中国经济衰退或通缩的话柄。现在的状态,可能在感觉上没有达到最佳,在可持续发展上则实现了最佳。可以预料,随着各项政策作用的持续发力,尤其是各项促消费政策的推出,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仍然可以保持在6%以上,甚至更加乐观,而不是有些专家所说的经济增长缺乏内生动力。

需要做好的,就是地方政府应当把注意力真正转移到发展实体经济、关注中小微企业生存环境、弱化房地产冲动、关注消费市场变化等方面。只要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中国经济一定能够保持持续恢复态势,实现全年经济增长5%的目标一定没有任何问题,冲击6%的目标也是大有希望。
对中国经济前景,不能盲目乐观,但绝对不能悲观,尤其不能失望。虽然眼下需要克服的困难还很多,需要化解的矛盾也很复杂,但是,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已经积累起来的发展经验、能够利用的产业、技术优势,仍然是比较多的,特别是政策工具,还比较丰富,完全没有理由唱空中国经济,中国经济不可能出现通缩,也没有理由让中国经济出现通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