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胎不二:中日韩密教多宝塔对比(视频文案)
一、序言:唐密何来
密宗与多宝塔,一如唐代高僧惠果的金胎不二思想般互为表里
众所周知,为弘扬教义,人们会在建筑中融入宗教元素,形成独特的建筑形式。大家好我是大木。长久以来,中日韩古建筑的对比一直为爱好者们津津乐道,本期我们来讨论一个关注度不高的领域,唐代密宗多宝塔。

多宝塔是一种密教建筑,名称出自《法华经》,据佛经记载,多宝塔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又名七宝塔。原本是安置释迦多宝二佛的佛塔,后来发展出固定造型,是密宗思想与世界观的体现。密宗源于大乘佛教,随着鸠摩罗什等早期译经家的传播,陀罗尼密教率先传入中土,广泛流行于士人之间,尊胜陀罗尼、大悲咒、准提咒等神咒风靡一时。南北朝时期密教还不是佛教的主导,传入中国的密教也不够系统化,有学者称为杂密,即杂部密教之意。公元六世纪,持明密教传入我国。持明密教是陀罗尼密教的发展,增加了结印、坛法、灌顶、曼荼罗法等修行方式,莫高窟隋代305窟的中心方坛是此时期密教坛城的体现。

入唐以后,密教因其祈雨祛病消灾增福的神异功能,被皇室成员笃信。在洛阳龙门石窟擂鼓台,我们可以看到武则天时期的八臂观音像,是密教经典中正当北门作莲华座,安八臂观音像的真实写照,也是后世千手观音之滥觞。

开元初年,三名印度僧人来到中土传法。和玄奘、鉴真法师相比,三位印度僧人可谓无名之辈,人们一般称其为开元三大士,即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他们此行做了件小事:让密教在中土开宗立派。
善无畏于开元四年率先抵达长安,受到唐玄宗礼遇,并邀请他在洛阳传播胎藏界密法,为密宗的形成奠定基础。从南印度而来的金刚智在四年后抵达长安,据说他在两京“广弘密教,建曼荼罗,依法做成,皆感灵瑞”,为金刚界密法广传中土的开端。至此,胎、金两部密法在唐代并行,唐密终于形成。

三大士中的不空是金刚智的弟子,曾在大兴善寺译经。后又奉命前往河西传法,大受欢迎。“节度以下,至于一命,皆受灌顶,士庶之类,数千人众,咸登道场”。不空还和托塔天王李靖的原型毗沙门天王有关。天宝元年,安西被敌兵围困,救兵迟迟未到,玄宗请求不空设坛做法,请来毗沙门天王现身安西,并有金鼠咬断敌军弓弦,安西之围遂解。
之后,不空的弟子惠果融汇两界密法,建立著名的胎金不二思想,是唐密集大成者,任代宗、德宗、顺宗三朝国师。弟子遍布海内外,前些年随电影《妖猫传》火起来的日本僧人空海即是其中之一。唐德宗贞元二十年,空海在长安青龙寺拜师求法,尽得惠果真传。回国后于高野山创立金刚峰寺,是日本真言宗根本道场,圆寂后被醍醐天皇赐谥弘法大师。上世纪八十年代,为纪念空海传法,西安青龙寺建立空海纪念碑和惠果空海纪念堂,后者由建筑考古学者杨鸿勋设计,至今仍是国内仿唐建筑的最高水平。


在空海入唐同一年,日本僧人最澄来到天台国清寺求法,又在龙兴寺学习密法,归国后受空海法师灌顶,后建立日本天台宗。一般称日本真言密教为东密,天台密教为台密,但二者都是唐代密宗的直接传承人。同样的,建筑也无声的反映着密宗的传播与发展。
二、具象化的曼荼罗:佛寺与佛塔
佛寺、佛塔的布局与设计,本质是曼荼罗的具象表达

曼荼罗也叫坛城,是密教独特的艺术与世界观,在修行密法时,为防止魔众入侵,要划出一块圆形或方形土台,立面供奉诸佛菩萨。曼荼罗中心是主尊大日如来,密教认为宇宙一切都是大日如来所显现。主尊周围的四佛四菩萨象征佛的四智四行,这八叶九尊是曼荼罗的核心。核心周围围绕十一院,分别是东方遍知院、释迦院、文殊院,西方持明院、虚空藏院、苏悉地院,南方金刚手院、除盖障院、北方莲华部院、地藏院、外金刚部院。唐密发展壮大后,对当时寺院建设产生广泛影响,尤以大兴善寺、青龙寺两处道场为甚。

大兴善寺是唐代密宗祖庭。唐代宗李豫笃信密教,适逢密宗高僧不空为大兴善寺寺主,于是重修庙宇,并译经传法。今天的大兴善寺由于历代重建,已经是一座中轴对称的普通寺院。但通过文献考证,大兴善寺在唐代由东西、南北两路轴线交于中心大殿,呈现出十字布局,以此来模仿密教曼荼罗。中心大殿象征主尊大日如来,其余各院象征诸佛菩萨。中路通过北方的大士阁与双塔象征佛部,两侧以天王阁、文殊阁象征金刚部院和莲华部院。从细部看,双塔分立不仅是北朝遗风,其方位更代表着唐代密宗胎金两部曼陀罗,大殿廊院为传法提供了封闭空间。可见大兴善寺的布局从整体到局部,处处体现着密宗教义法理。


作为真言宗祖庭,青龙寺同样以布局呼应曼荼罗世界观。青龙寺与大兴善寺一样分为三路。中部殿堂区是僧人接受灌顶举行集会的场所,左右分设东西塔院,象征金胎两部曼荼罗,这种布局也适应了青龙寺作为传法灌顶道场的使用需求。空海归国后,在日本创建的密教寺院“无论其堂舍之结构,佛像之造立,年中之行事,僧众之威仪,皆依唐青龙寺。”这段记载也能从日本的密教寺院中得到一些印证。

据杨鸿勋复原研究可知,青龙寺密宗殿堂是平面柱网呈回字形金厢斗底槽,分为内外两堂,用隔扇门形成封闭空间,与后世禅宗佛殿大有不同。这是为了满足密宗供奉曼荼罗、灌顶等仪式需要而设计的。在日本密宗寺院中,这种布局被沿用至今,比如室生寺灌顶堂。可见虽然多宝塔和唐代密教建筑在国内已无踪迹,但由于日本密宗的流传,密教建筑仍获得一定保留与发展。


空海法师回到日本后,嵯峨天皇赐高野山建寺,这便是日本真言密宗根本道场的金刚峰寺。尽管寺院历经多次改造已非原貌,但从布局来看,空海法师显然有意模仿曼荼罗坛城。金刚峰寺位于一处“八叶莲华之峰”的盆地中,恰与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契合。今日金刚峰寺坛上伽蓝的布局显然以根本大塔为中心,但在最初,空海设计的仍是双塔并立的布局,完全遵循唐代密宗寺院传统,也呼应恩师惠果的金胎不二思想。而双塔之间的真言堂则是密教即身成佛思想的体现。这种东西建塔中路佛堂的布局与长安青龙寺十分相似,可见空海法师回到日本后仍对其求法之处念念不忘。

如果说寺院是最大的曼荼罗,那么佛塔就是迷你版曼荼罗,它通过不同的形态暗喻密宗教义,自身也伴随着密宗的发展而不断改变。接下来我们从实例出发,尝试解读神秘的多宝塔。
三、法轮东转:日本的多宝塔
国内已没有密宗多宝塔实例,但继承唐密的日本密宗仍在发展着它们
在密教背景下修建的寺院佛塔,无论唐代还是日本,都遵循着曼荼罗的布局与世界观,显示出设计者的匠心独运。密教佛塔在象征佛陀的同时还代表了金胎两部,往往居于显要位置,是密教佛塔独树一帜的特色所在。

关于日本木塔,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多重塔,比如法隆寺五重塔、清水寺三重塔等。但除此外,日本佛塔还有另一个体系,即多宝塔。为什么说是一个体系呢?因为日本的多宝塔实际分为三种:宝塔、多宝塔和大塔。

一般来说,塔身平面为圆形,塔身顶部为覆钵状且有方形屋顶的佛塔,称为宝塔。这个宝塔可不是对佛塔的美称,而是指具体形制。日本历史上的宝塔多为木质,保留至今的很少,以东京本门寺宝塔最为典型。本门寺宝塔建于江户时期,相当于清代道光年间,为纪念日莲圣人圆寂而建。本门寺宝塔是一座大型宝塔,塔身直径5.8米,塔高17.5米,伫立在石雕仰覆莲座上。塔内立柱八根,外侧包一层木板,向上逐渐圆滑收缩,并雕刻有五彩祥云。

塔身上方设置一层钟形小龛,周围环绕栏杆。攒尖屋顶上是镀金塔刹,垂下四根宝索与屋脊相连。除斗拱间用青绿外,其余部分均涂红色。斗拱采用三手先式,即华拱出三跳,尾垂木雕刻龙头。佛塔内部是一座圆形须弥坛,用于供奉日莲圣人。本门寺宝塔的形式出自于金刚界曼荼罗所描绘的大日如来三昧耶形,也是一座圆形塔身坐于莲花座上。红色塔身则象征西方阿弥陀如来,表妙观察智,即能巧妙观察众生机缘的智慧。可见日本宝塔与密教经典是高度一致的。除供奉高僧外,宝塔也是幕府将军德川家康的埋骨地。在日光东照宫中有一座奥社宝塔,由金铜铸成,日本密教建筑之影响可见一斑。

宝塔是大日如来三昧耶形的建筑化表达,那么在宝塔上加一圈副阶,塔身上圆下方的二重塔就叫多宝塔。日本现存多宝塔中以石山寺多宝塔为最早,建于镰仓时期。多宝塔下层为方形,面阔三间,在两层衔接处有一圈龟腹,是对宝塔覆钵部分的模拟,也用木板制成,涂白灰做装饰。


多宝塔和日本其它木塔一样不可登临,只有下层作为使用空间。以石山寺多宝塔为代表的日本早期多宝塔,其下层塔身采用方柱。到日本南北朝时代后,多宝塔的下层开始采用圆柱。多宝塔下层斗拱往往比较简单,多采用出组或平三斗,也就是一跳四铺作和一斗三升,补间以蟇股和斗子蜀柱最常见。上层斗拱排列密集层层出挑,都是四手先即四跳七铺作。多宝塔的塔心柱并不栽立于地面,而是落在梁上的。这样做只有一个好处,就是腾出空间安排佛坛。由于密宗多宝塔本身就是大日如来的具现,所以也没有挖掘地宫埋藏舍利的需求,这种半空中立塔刹的方法也被吸收到多重塔中,有好方法谁不想学一下嘛。


下层面阔三间叫多宝塔,面阔五间就叫大塔。日本建筑学界以金刚峰寺根本大塔的落成为大塔出现的开端,不过根本大塔和我国四大名楼一样,在历史上多次被毁又数次重建,今天的根本大塔是19世纪重建的产物,如今日本境内最早的大塔是建于天文十六年的和歌山根来寺大塔。与多宝塔不同,根来寺大塔内部有一圈由十二根圆柱构成的封闭空间,可能是出于举行密教仪轨的需求。总之,多宝塔和大塔不仅是对宝塔的二创,在平面上还开创了方圆结合的新形式,是对曼陀罗内圆外方的忠实写照。

除塔身本体外,多宝塔和多重塔的塔刹也有一定差异。多重塔的塔刹以露盘承托覆钵,露盘上装饰壼门牙子,之上是请花和九宝轮。宝轮上面是一块镂空的火焰形构件,叫做水烟,顶部是龙舍和宝珠。接下来我们看金刚峰寺西多宝塔和根来寺大塔的塔刹,两种塔刹大致相同,区别主要在宝轮以上。多宝塔不用水烟,而是改为三重仰莲组成的三花轮,三花轮以上直接用宝珠结束。我个人推测,三花轮和宝轮的组合可能是对早期佛幢华盖的模拟,也欢迎各位小伙伴在评论区留言。


但大家都知道,日本密宗并非本土自生,相关建筑形式也不可能凭空出现,水有源树有根,要想探个究竟,我们还是得回到国内,回到曾经的大唐来寻找答案。
四、法理流变:敦煌唐代多宝塔图像
密宗建筑随唐朝的灭亡而消失,幸而敦煌还有多宝塔的图像

之前提到,唐代密宗及建筑出于各种原因,没能在国内留下一处实例。但作为佛教艺术的宝库,敦煌石窟寺保留有很多唐代佛塔图像,是了解唐代多宝塔的关键。

在序言中我们说到,南北朝时期密教就已传入我国,敦煌的多宝塔图像也出现于此时。在莫高窟北周428窟中有一幅金刚宝座塔图像,由四座小塔围绕一座大塔组合而成,象征佛五身。直到开元三大士中的不空来河西传法,敦煌才成为密教艺术的主阵地,据统计,敦煌唐代密教遗迹数量之多、延续时间之长,均为国内之最。敦煌多宝塔虽然以汉地建筑形式为主,但兼有印度建筑特征,大体可分为单层塔和多层塔两大类,单层塔又可细分为窣堵坡式与塔壁平直式两种。窣堵坡式继承了印度地区的建筑形式,以球形覆钵为塔身,上面安装塔刹。敦煌莫高窟早期单层塔多为窣堵坡式,比如盛唐31窟法华经变的圆形窣堵坡。塔身为球形,正面开门,坐于覆莲之上,塔身上是三层叠涩砖檐,顶部五层相轮接仰月宝珠,外形与今天常见的藏传佛教覆钵塔十分类似。

随着时间发展,唐人开始对覆钵塔进行本土化改造,球形塔身变得上下平直,覆钵部分也有缩小,盛唐103窟单层佛塔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此塔坐落于圆形塔基上,正面开门有坡道,圆形塔身上下平直,叠涩砖檐下悬挂风铎,缩小的覆钵被放在屋顶,其上是山花蕉叶和塔刹。

圆形唐塔虽不常见,但至今依然存在,比如运城泛舟禅师塔、佛光寺志远禅师塔等。塔前还有八人正在礼拜,或双手合十或匍匐跪拜,毕竟塔也是佛陀的象征,拜塔如拜佛,可能在唐代,敦煌的佛塔就是如此为往来客商提供心灵慰藉的吧。

从球形变为圆形还只是单层覆钵塔的超进化,方形覆钵塔才是究极体形态。在晚唐340窟中有这样一座方形覆钵塔,方形台基雕成覆莲,四面都有栏杆台阶,方形塔身下大上小逐渐收分,整体略呈弧形,四层叠涩砖檐四角各有一座小塔,中间是圆形覆钵和塔刹。

很显然,这种单层覆钵塔是对大日如来三昧耶形的模仿,但由圆到方的塔身变化,则是为了符合我国古建筑审美做出的改变。此外,如103窟、340窟这种塔身平直、砖檐叠涩、上置覆钵塔刹的做法,在构成上与前文提到的日本宝塔有相似之处,二者又同为密教建筑,或许单层覆钵塔即为日本宝塔之原型也未可知。

单层塔中不只有覆钵塔上下平直,殿堂式塔也是如此。如中唐159窟法华经变,内有释迦多宝二佛并坐,是名副其实的多宝塔。

它位于须弥座上,面阔三间方形攒尖顶,柱头铺作用斗口跳,即梁头伸出做华拱承托撩檐枋,与五代木构天台庵大殿、龙门寺西配殿做法相仿但有不同,159窟多宝塔直接用交互斗承托撩檐枋,后两者则多了一块替木,有缩短跨距、增加承载能力的考量。从中唐壁画到五代木构,把看似无关的它们串联起来,就反映了这一时期斗拱的演变发展,足见敦煌壁画对古建筑研究的独特价值。

莫高窟中受密教影响的还有多层塔。在中唐361窟里有这样一个奇怪的双层木塔,平面六角形,立于方形须弥坐上,周边有勾栏踏道,古怪的是木塔两层柱子都是弯的,朴素的力学常识告诉我们这种结构是很不科学的,那为什么要如此设计呢?很简单,即使是木塔,大家也希望它能够尽可能与覆钵塔相似,把柱子变弯,木塔整体就类似两层覆钵叠加,更接近密宗教义。

如果说双层弯柱木塔只是奇怪,那么下面这种楼阁塔就真是叫人看不懂。在340窟法华经变方形覆钵塔下有一座方形楼阁塔,每层三间共计四层,但其顶层扭转45°,显得十分诡异,同在340窟顶部,也有一个拧巴的楼阁塔,说明这种情况并非孤例,但也很难用密宗教义去解释,不禁叫人怀疑工匠绘制壁画时的精神状态。

从敦煌壁画来看,唐代多宝塔的发展经历了引进、吸收、创新的过程。初唐以印度窣堵坡式为主,中唐以降,二佛并坐的直壁多宝塔和法华经变主题日渐增多,中晚唐时期各种多宝塔都有出现,将唐代密教多宝塔的发展推向高潮。

至于尾声,我想它可能在莫高窟之外的慈氏塔中。慈氏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塔,建于北宋初年,单层八角形,土坯塔心室外环绕柱廊,外壁塑有北宋天王像。虽然说没有任何证据支持慈氏塔与唐代密宗有关,它本身也并非唐代建筑,但供人绕塔礼拜的单层木塔在敦煌唐代壁画中多有出现,慈氏塔结构与之相仿,可谓唐代木结构单层多宝塔的精神传承之作。
我们还关注到多宝塔随着密宗传播至日本国内,但日本工匠并未一味模仿,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加以改造,以适应日本国内在文化传统、环境工程等方面的需要。正如日本学者太田博太郎在其著作《日本建筑史序说》中所言:即使在模仿外来建筑形式的时候,一方面会忠实地接受外来建筑的细部和结构做法,另一方面在艺术表现上,固有的民族传统依然会根深蒂固的发挥作用。

最后是我个人的暴论,经幢偶尔也被看作某种小型佛塔,有的干脆被称为塔幢,而唐代很多石经幢都会雕刻密宗经典《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因而被称为陀罗尼经幢。如果以此标准来看,国内的“唐代多宝塔”也还不少呐。
五、菩提一叶:韩国多宝塔孤例
韩国境内罕有密宗的痕迹,佛国寺多宝塔便是其中最独特的存在
韩国在密宗和多宝塔两方面都具有特殊性,故放在最后讨论。据记载,新罗时期曾有十一位僧人前往大唐求法,大多在中土去世,没能回到家乡。归国僧人中以惠日、悟真为代表,他们和空海一样前往长安青龙寺,向高僧惠果求授金胎两部密法,回国后推动了朝鲜半岛密教发展。不过密教在半岛始终没成气候,更多是以咒术的方式流传。总之,当地的密教具有轻教理而重行事的特点。在朝鲜王朝时期,由于执行崇儒抑佛的方针,半岛密教遂被其它佛教宗派合并,故而密教建筑在半岛十分罕见。至于多宝塔,目前能够查明的只有佛国寺多宝塔一例,这可能也是韩国境内硕果仅存的密教建筑遗存。

佛国寺多宝塔是韩国最著名的古建筑之一,在1995年被收录于世界文化遗产。多宝塔为新罗时期遗物,在壬辰倭乱中寺院两千余间尽数毁坏,石砌的多宝塔得以幸免于难。佛国寺以紫霞门、大雄殿为轴线,释迦、多宝两座石塔分列西东,周围绕以回廊,是标准的双塔廊院。释迦塔是典型的半岛风格三层石塔,无甚特别之处,但一旁的多宝塔作为韩国佛塔中的异形备受关注。佛国寺多宝塔以石造仿木构,方形台基占全塔高度四分之一,周围设栏杆台阶。塔身分为三层,第一层用四根石柱承托简化铺作,其上覆盖方形屋盖。之上是方形平坐,用八根柱子支撑八角形第二层,再通过竹节柱承托第三层花蕊部分,最上是仰莲台。塔顶为八角形,上立塔刹。之前提及中日多宝塔,我一般都以密教曼荼罗解释,但佛国寺多宝塔的造型结构与典型多宝塔相去甚远,我们只能重新回到《法华经》中寻找答案。

《法华经 见宝塔品》中两次强调释迦牟尼说法时清净八方:时释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诸佛故,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释迦牟尼佛,为诸佛当来坐故,复于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这与佛国寺多宝塔由方形转为八角形不谋而合,由于佛塔即为佛陀的象征,故八角形塔身是对佛陀说法情景的具现。
《见宝塔品》中又言:皆见多宝如来,于宝塔中坐师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禅定。这大概是多宝塔第一层中狮子像的象征意义,可知多宝塔即为多宝佛说法的具象。那么佛国寺中东西二塔形态完全不同也就容易理解了,释迦塔代表释迦牟尼佛,多宝塔代表多宝如来,换言之,这就是二佛并坐主题的建筑化表达。
半岛虽然很早就接触唐密,但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不受待见,最终销声匿迹。只传播咒术而不讲教理的特点也导致其不能很好的理解密教思想。在种种特殊情况的催化下,佛国寺多宝塔这样一个完全不同于中日多宝塔的奇葩诞生了。它是半岛建筑史中的孤例,也是半岛复杂宗教史的见证者。
六、总结:多宝塔与营造之外
多宝塔的流变,本质上是东亚地区建筑、宗教的交流与传播史
唐代密教区别于其它佛教宗派,具有独特的教法观念,反映到建筑中便催生出独特的多宝塔。其平面布局及方位以金胎不二、曼荼罗等思想为设计理念,建筑结构中则多有改造,在中日韩三国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象。
多宝塔因密宗的传播大盛于唐,受到皇室成员和上层社会的推崇,影响广布海外。然唐密经会昌法难及唐末战乱后逐渐式微,法脉难以为继,密教多宝塔自然也无处存身,最终消失于中土。而在唐代密宗鼎盛之时,位于河西之地的敦煌深受密教艺术熏陶,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唐代多宝塔图像资料。同时的日本密教作为唐密分支,在继承多宝塔建筑的同时不断改造,以适应日本佛教的发展。韩国多宝塔同样受到唐密影响,但茕茕孑立的它不仅没能看到半岛密教大兴的场景,反而见证了密教在朝鲜时期的不断衰落。行文至此不禁感慨,多宝塔的流变,又如何不是一部鲜活的东亚宗教史。古人说见宝塔即见如来,倒也有几分证古泽今之意。我也如那听闻潮信入定坐化的鲁智深般顿悟,原来学习古建筑,其功夫往往在营造之外。
这正是:
唐密本是中土开,随缘起落宝塔埋。且喜敦煌留胜迹,更兼日本东与台。
营造当依法理变,广厦皆从灵长来。而今方知古匠意,扯断金枷玉锁开。
我是大木,感谢各位耐心观看一键三连,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