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案例分享:论传闻的可信度——为什么保护中国本土犬需要基因检测和考古

2023-05-29 01:01 作者:历史基因溯源  | 我要投稿

        曾几何时,土狗(本土犬)是一个被鄙视的身份标签,从清末被欧洲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起,宠洋狗、厌土狗的风气大行其道。930年,畅销期刊《上海生活》上有一期文章写道:

1 几乎是一例的,花园公馆里被养的狗都是外国种,若非西伯利亚来的大猎狗,便是法兰西来的小叭儿狗。往往常见马路上的俏女人,臂弯里搂着一匹狮狗儿,恰恰位置在颤动的双乳之间,那样温柔,那样妥帖,几乎比自己生出来的婴孩还要宝贝。 在乡镇之间,在旷野之内,点缀着若干孤村,农民为求其守夜而豢狗,吠声粗豪,身躯英武,假使此类土狗被上海的老爷太太们见了,是连吃肉都不屑的。 中国狗何以被黜?外国狗何以被珍?此无他,养狗者的心理全抱了“远来的和尚好念经”的观念之所致。再则,一种东西的消费量愈大,则此一东西的价值愈高,好像贱卖的物质一定坏,而价昂的物质一定好。 外国狗要吃牛肉,每天须花块把钱;有了虱,就得命令女佣替它洗澡;患了病,扶上汽车,驰向狗医院去诊治。像这样待遇,中国狗能不能享受呢?实则不但中国狗无此运气,就是贫穷的人满身是虱,何处洗澡?枵腹几天,何来食物?生了疾病,黄包车都坐不起,倒配上医院?所谓人不如狗,自古已然,降今于斯,变本加厉罢了。

        仿佛中华田园犬是鄙视链的最低端,甚至于某些所谓的本土品种,也在强调自己的所谓的外国血统,一些犬商为了提高莱州红的身份地位和市场价值,蒙混概念,偷换称谓,采用“苏联红”这样的名称以吹嘘它是外国优秀犬种。近2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迷信国外的产品比中国的更好,正是在这个环境下,保护本土犬才开始慢慢提上日程。

        既然是中华本土犬/中华原生犬,从最根本上讲就是指自古以来的土生土长的本地犬,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有着超过5千 年的文化历史,并非是那种建国只有几百年的国家,生活在这篇土地上的人也并非是晚近时期的从非东亚地区来的移民,如果失去本土物种的内核,保育也就失去了意义。

        正因为如此,卖狗的人会有意或无意的宣称某某品种是中国本土犬,一般来讲会搬出历史书上的只言片语,来证明某个品种有悠久的历史,比如:有些人认为细犬就是南北朝时期波斯犬,哈巴狗就是唐朝时的扶箖犬,仅凭着简短的几句描述和模糊不清的古画,就可以判断来源产地,深究起来疑点颇多,今天的人会炒作品种来源,说出松狮犬的祖先是半熊(Hemicyon)进化的短鼻犬(Simocyon)这种荒唐言论,过去的古人受限于传闻和不怎么科学的认知,所转录的传闻并一定就是史实,中国历史上对于狗的记载也是不连续的,这种失实和不连续性会导致以下的问题:

一、产地造假,古代自称是外来的犬种,为了突出其珍贵,往往会攀附一些古代知名的帝国,宣称是波斯/扶箖(古罗马)来源,但是其实际产地可能并不是这些地区;

二、冒充,在原本品种已灭绝的情况下冒用该品种名。比如某品种在某个朝代很流行,销声匿迹了几百年后又突然“出现”。

三、串联,会把不同时期具有某些相似外观的品种当成是同一个品种几千年以来的延续,直至近一到两百年以来FCI等犬业协会认定的某个由欧洲人培育而来的现代品种。

正因为这些情况存在,让中国本土犬的保护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保育者们需要花很多精力去辨别真假,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呢?方法是存在的,下面以孔子后裔基因检测的案例来说明考古和基因检测分析在探究事实真相中发挥的作用:

     2016年2月的《人类学学报》上发布了侯伟光等5人的文章《曲阜地区孔姓人群 17 个 Y-STR 基因座遗传多态性分析》,首次向大众揭露了孔子家族的DNA信息。

 

     研究的采样数据十分丰富,共采样了曲阜1118名孔姓男性个体,经研究,孔子家族存在两个大的Y染色体支系,其中C2-M217占比46.06%、Q-M120占比27.01%,该文作者认为“C3 和 Q1a1 都可能是孔子后裔的类型”。

     众所周知,Y染色体只能由父代传给子代,一个家族怎么会有两个相差如此之大的Y染色体类型呢?那必然有一个是假的孔子后裔了,于是乎,大众首先联想到了流传于孔子家族的一个传闻——刘末乱孔,会不会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的?

一、    充满戏剧性的刘末乱孔传闻

     相传在南朝刘宋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朝廷下令免除靠近孔林五户百姓的徭役,这五户充任孔林洒扫户,负责打扫孔林的卫生,代代世袭。五户人家本都不姓孔,按着当时仆随主姓的习俗改姓孔,其中有一户刘姓人家因此改名叫孔景。在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孔子家族后裔的人数已为数不少,但因外任做官和躲避战乱,他们多流散在外,定居于曲阜的较少。此时,宦官乱政,藩镇复起,战乱不休,唐朝皇室自顾不暇,对孔氏家族的优待也远不如过往,孔子四十二世嫡长孙孔光嗣因此未能承袭文宣公的爵位,只是在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被任命为泗水县县令。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孔景的后裔孔末眼见天下大乱,时局动荡,起了谋逆夺位的野心,遂伙同暴徒将生活在曲阜的阙里孔氏一一杀害,最后,孔末又到泗水杀了孔光嗣,夺其家产,取代其位,主孔子祀,俨然以孔子嫡裔自居。经此事件,曲阜的孔子后裔几乎被杀尽。孔光嗣的独生子孔仁玉此时刚满九月,被其母亲张氏抱回张羊村娘家,被张氏的双亲张温和乐氏藏匿起来,幸免于难。孔仁玉在母家的抚养下逐渐长大成人,他九岁便精《春秋》、通六艺,姿貌雄伟,为人严谨,临事果断。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鲁人将孔末假冒嫡裔,窃取官爵之事告之于官府,“曲阜令孔末非圣人之后,光嗣有子名仁玉,现育于外婆张氏家中”。后唐明宗得知此事后,派人前往曲阜详加调查,确认属实,于是下令处死孔末,命孔仁玉任曲阜县主薄,主孔子祀。长兴三年(公元933年),又迁龚邱县县令,袭封文宣公。后晋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改任曲阜县令。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六月,后周太祖郭威征讨慕容彦超,过曲阜,拜孔庙及孔墓,赐予孔仁玉五品官服,又授孔仁玉曲阜县令兼监察御史。孔子家族经历大难后,终于在孔仁玉这一代而中兴,孔氏后人因此尊称孔仁玉为中兴之祖。

     因此,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流传着“内孔”、“外孔”的说法(这个说法颇类似于所谓的骨沙和肉沙、土松和肉松),内孔指国家官方承认的衍圣公后裔,即孔仁玉的后代,外孔即指那些非“圣裔”的孔姓人,这种非“圣裔”孔姓人有可能是孔父嘉之前繁衍出来的,有些事是冒认,按照这个说法,既然曲阜孔子后裔测出两个主要支系,那必然对应着传闻中内外孔,除开五代十国时期混入的外孔,官方承认的衍圣公家族支系则是确凿无疑的真孔子后裔了。

二、    考古发现对传闻的否定

    事实真是如此吗?08年夏曲阜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修葺孔仁玉坟冢中发现的《孔仁玉墓志铭》对这个传闻的真实性造成了动摇:

鲁国郡孔府君墓志铭并序

呜呼!昔天地未分,寿万八千岁,及乎?恬然而清,帖然而宁。忠信欻起,礼乐交运……

公讳仁玉,字无违,即文宣王四十三代嫡孙也。生萃嘉祥,长隆劲节。年九岁,值泗水君即世,乃传家为陵庙主,终……常为乡里所进,孜孜论议,每一西上复厥旧官,人以为我父母君。又经慕容作叛,公罹其灾,貔貅、大馗,孤城若粉,揖让而出,何忧何惧!公身长七尺,见者奇之。

周高祖幸陵庙,侍对,数刻即赐绯兼赐银器、杂采、茶等……夫人裴氏同穴而来。长子宜,亦先圣奉祀之孙也;次子宪,习进士业;御哥、庆哥,比比成器。有女两人,或适或处。抆泪相勉,合兹大事,自殡及葬,鲜不中礼。余盖忝门人,谨为铭曰:

天地仓黄兮,畴云不歇。杞国忧崩兮,道家恐发。禀阴阳而为顺,鉴始终而为达。青山绿水远凄凄,万树秋烟红叶飞。公之庆兮,传子孙兮。公之誉兮,配乾坤兮

从铭文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得知:孔仁玉,字无违,年九岁时,其父“泗水君”孔光嗣去世,孔仁玉成为孔家家主。守墓尽孝完毕后,孔仁玉被授予曲阜主簿的官职,两年后升为县令并袭封文宣公。关于孔光嗣之死,铭文虽然没有明确交代,但从其叙述中还是能够看出孔仁玉是在极其自然的情况下,顺理成章地继承了“陵庙主”,并无史传襁褓中九个月时,其父被孔末所害等事。

那么,被孔氏族人广泛认可的“刘末乱孔”这一听起来似乎非常可信、感染力超强的历史故事,又是从何而来呢?孔氏家族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优厚条件导致家族内部的激烈斗争,是其根本原因。在中国历史上,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利用孔子之道、儒家之学巩固其统治,对孔子格外尊崇,在一再追封加谥的同时,对孔子嫡裔也是“代隆辈增”,恩渥有加。孔氏家族不仅在徭役、赋税、田地、教育上享有特权,在社会上的地位也非常高。因此,许多人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正宗孔氏后裔的位子。《阙里宗枝图记》就记曰:“圣祖大成至圣文宣王没世今贰千载,子孙以蕃衍,荐蒙累朝优礼,迥与常人异,由是冒为圣人之裔以自利,代有其人。”由此而产生了残酷、激烈的内孔与外孔之争。这种家族内部的斗争就为“刘末乱孔”这个故事的创作提供了土壤。

对这个历史故事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梳理后就会发现。元代以前的史料中,迄今为止没有发现任何“外孔”谋害孔光嗣,追杀孔仁玉的信息。金代孔元措所著《孔氏祖庭广记》,是在四十六代孔宗愿纂修《家谱》的基础上完成的,是最早综合记述孔氏家族谱系文献,亦是最为接近于孔光嗣、孔仁玉父子年代的记载。文中所记孔仁玉生平,除其“字”与任职职务有差异外,大体与墓志铭文内容相同,但均未提及“外孔”事宜。

我们只是在后世的《孔府档案》所记元代孔思晦《阙里宗枝图记》发现了孔仁玉幼时蒙难之说,《阙里宗枝图记》中的文字直接影响了后世对孔仁玉经历的记载。后来明代陈镐撰、孔胤植重纂的《阙里志·铭志》《元史》和清初徐乾学所撰的《资治通鉴后编》等著作中都出现了相似的内容。

        也就是说“刘末乱孔”这个故事最早是元代的孔思晦提出来的,孔思晦何许人也?

三、    正统之争,鸠占鹊巢

      由于北宋灭亡,金兵南下,南宋和金朝分别立了孔端友和孔端友弟弟孔端操的儿子孔璠册为衍圣公,出现了南北两宗衍圣公的局面。

网传世袭图

        南北衍圣公对峙一直持续到蒙古人的到来,当时北宗衍圣公是孔元措,蒙古人南下攻金时,孔元措跟随着金朝政权到了汴京,而曲阜孔庙则让他的族兄孔元用来负责打理。

        蒙古人到了曲阜,发现衍圣公不见了,索性就在当地改立了一个,他们将孔元用、孔之全父子俩立为了衍圣公。就此出现了三支自称衍圣公的支派,直至公元1233年,蒙古人打下了汴京城,金朝的衍圣公孔元措被蒙古人活捉,又复立孔元措为衍圣公。由于孔元措没儿子,由其弟孔元綋的孙子孔浈为嗣,孔浈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袭封衍圣公。后来,元政权先前所封衍圣公曲阜令孔之全之子孔治率孔氏族人上书皇帝,言孔浈不修祖祀,且非孔氏之宗,而系孔元綋的儿子孔之固侧室所生,且生母早已改嫁驱口李氏,孔浈曾随李氏姓李,不可为孔氏宗。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皇帝下诏免去孔浈衍圣公封号,由于南宗的衍圣公孔洙也谢绝衍圣公的封号,其后长达43年的时间里元朝统治者没有再立衍圣公。

        孔洙辞去衍圣公43年以后,元成宗再次将孔之全的长子孔治立为了衍圣公。这个时候天下就只有一个衍圣公了。孔治死后,他儿子孔思诚袭封衍圣公。但是老孔家又不答应了,他们上书表示,孔治的儿子孔思诚是庶出,不应该继承衍圣公。元仁宗派人去调查,终于将孔思晦确立为孔子的嫡长子孙。此后的元明清衍圣公家族都是孔思晦这一脉传承了下来,那么孔思晦这一脉的血统纯正吗?

        问题就是出在这个宣传“刘末乱孔”的孔思晦身上,孔思晦自称是孔子的49代孙孔拂的长子孔元孝的嫡长孙,孔思晦的爷爷孔之厚和爸爸孔浣史书中几乎没有记载。孔家因为争夺正统接连不断的内讧和元朝的有意为之,最终让一个冒充者鸠占鹊巢。这个冒充者获得官方承认后,划分出了“内孔”、“外孔”的标准,杜撰出了五代十国时期“刘末乱孔”的故事。

四、 更近一步的证据——23魔方大数据分析呈现的结果

        23魔方公司自成立以来,一共收集到了几十万份男性Y染色体基因检测结果,由于Y染色体的部分DNA片段不参与基因重组,所以可以根据突变速率来推算共祖年代,通过庞大的人群姓氏基因检测结果分析,推测出了体分布。其中C-MF1920的形成时间约为距今 2110 年,大约在汉朝时期,该类型在山东分布比例最高,约占到当地男性人口的 0.14%;在四川,该类型也约占当地男性人口的 0.10%;在浙江、湖南、湖北、北京、江西、上海、河北、广东等地也有一定比例分布。

全国分布比例

        特别是浙江的衢州孔氏,即宋朝时分化出去的南宗也检测到了此类型,证明至少在宋朝时期,南北两宗系出同源。


孔子南宗后裔


        C-MF1920的上游类型C-F8989,形成时间距今 2930 年,推测为西周至战国时期宋国国君一脉。C-F8989的上游类型C-F10036,形成时间为 3690 年前,恰好是夏商之际,推测为商朝王族一系。这与公元前 1600 年左右,商汤灭夏,西周初年,将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封于商朝旧都商丘,建立宋国,孔子是宋王室后裔相符合。

        另外一个类型为Q-MF30796,形成时间距今 900 年,形成于金朝,主要分布在山东,可以推测那段混乱的时期造成了这支类型混入孔家,最终在孔思晦继承衍圣公后成为大宗。


四、启示

    

综上所述,按照传闻呈现的结果:

        南北朝刘宋时期外姓混入孔家→五代十国时期外姓杀害真孔后裔冒充→孔仁玉中兴→元明清民国官方所承认的衍圣公家族是真孔后裔。

按照考古和DNA检测呈现的结果:

        宋金对峙时期Q-MF30796混入孔家→元朝时期因为孔家内讧导致伪冒者孔思晦获得衍圣公头衔→之后的元明清民国的衍圣公家族非真孔后裔。

结论一:传闻并不一定可信

     孔子家族备受历朝历代统治者重视相关记载史料丰富,尚且都能发生中途被替换的情况,更何况历史书上寥寥数语的狗呢。

结论二:涉及到利益的标准只会加剧内讧      

        有些人认为应该学欧美那样设立一个统一且严格的利益标准,但是中国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各地区的本土品种之间有相似的也有不同,在尚未研究透彻之前,搞统一标准一方面会损害本土犬的多样性,二方面对于各方的卖家而言,利益面前只会加剧争执,如同孔家争衍圣公爵位,最终胜出者未必就是血统最纯正者,到了这一步的时候比拼的其实是人脉关系/社会资源/宣传炒作能力,跟狗的血统能力早没什么关系了。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基因检测将会朝着完全失控的方向发展。

结论三:基因检测/考古可以减少争端

        是的,你没有看错,基因检测就是可以减少争端,孔家如果没有基因检测,还陷入在内孔外孔莫须有的“血海深仇”中,考古证明了根本没有发生这种外孔杀孔光嗣全家的事。同样的也证明了孔思晦家族和之前更早分出去的孔家并非一支,人最恨的是凭空污人清白,如果有确凿的证据链,哪怕是作为孔思晦的子孙而言,也是能够接受事实的,其实相关DNA研究也有他们参与其中,贡献了很多样本,才能得以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同样的,对于某些传闻,我们也需要考古/DNA检测来作为事实依据,比如,中国北方本土犬是否在南北朝之后完全灭绝?有些长相奇特的本土品种是否有问题等等。

         我个人对于本土犬一直秉持着更科学看待的态度,如果它们是我们自古以来历史的延续物,通过研究本土犬可以探寻中国古早的历史和文化脉络,那么保育本土犬是值得的,更科学的方法也有利于整个品种的未来,基于分子生物学育种也在逐渐普及,过去通过人工筛选的方式来选育家畜费时费力,特别是对于繁殖周期长的物种,比如奶牛等,那种方法简直是难于登天,奶牛一次生一个,到了几岁才可以产奶,这样筛选的速度,十几年也搞不定高产奶牛。而通过对高产奶牛的基因组分析,找出特有的优势变异,或者采取基因编辑手段对不利基因进行改造,通过基因调整后,甚至通过克隆手段快速繁殖出有优秀表现的个体。

         上述的说法在目前的技术条件可行的前提下是可以达到的,远好过仅仅是根据一些特征进行炒作实际上与优秀能力无关的手段。

        科学进步史也是一部去伪存真的历史,追本溯源的过程不断推动着人类的进步。


案例分享:论传闻的可信度——为什么保护中国本土犬需要基因检测和考古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