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自己做选择
癸卯年七月初二,星期四,天气晴。
作为一个中医半专业人士,日常我听到的最多的问题其实是“李老师,XX(针灸、中药、按摩、理疗,等等)能不能治疗我的问题”。能不能呢,我的内心在嚎叫:你都不知道,我怎么知道~~~
用个蹭流量的名词,这其实是个有专业认知壁垒的问题。问题者其实关心的是“XX有没有用,用了我的问题会不会有改善”,而这个问题到我的脑中被翻译成了,"我用了XX是不是就能把我的病治好,在不考虑施术者、施术时间疗程、问题者自己的身体状况等等所有的条件下——”,那谁知道。所以,很多情况下,问题者往往只能得到的是一个非常模糊的答案,模糊到他和我都会后悔有这么一段对话。
不过,现在想想,这里其实有另外一个被我们两个都忽略的问题,在解决一个健康问题过程中,各方应该负责什么?作为自己第一健康责任人的你,到底应该为健康做什么呢?
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但我们如果细化一下实际上非常繁杂,包括了一堆小或大的选择,小到今晚上要不要多刷两个视频熬个夜,大到会不会因为健康而换一个小环境比较舒适稳定的工作,不一而足。具体到上面那个问题,还包括选择哪里的医生愿意花多少经费和多少时间和承担什么样取舍和风险来用XX术治疗我的问题,甚至还包括我愿意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一个生活习惯和认知。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所说“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只因所用非“方”和“术”,乃“理”和“人”。反思一下,这其实也是社会中“人”的逐渐缺失在医疗中的反馈。
前些天跟朋友聊天,我说我其实有点儿反感“情绪价值”这个词。作为人的本体感受的情绪,人的本能的体验的情绪,实在是不知道到底是前些年“无价值”还是现在的“有价值”更值得悲哀一下。人的感受在削减ing,自然就无法体会到底施的什么样的医“术”对自己来说是好的。
中兽医学课后,我有时候会帮学生把脉提供一些建议,偶尔会碰到这样的学生,脉气弦凉而身热喜冰,这时候茫然的学生就会面临到底是听我的建议戒寒凉还是听自己身体的衣少食凉。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选择这事儿只能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