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制作量大跳水,某业接下去该何去何从?
昨天因为艾斯万的档期锐减三分之一大致上也做了个猜测,昨天下午基本上也确定了,猜得并没错,大致补充几点:

这是枫芙爱...
1、6月中旬通过了新条例,当时制作商也是措手不及,大部分制作商都稍微停下了原定的工作,比如说很多企画单体在第一时间,就说了谈好的工作又被推了;
2、在确定了方案之后,制作商在6~7月份主要的制作,是完成6月份之前敲定但还没开拍的工作,也就是前两个月的主要工作是,先把“新条例通过之前就确定好的工作”完成了,然后在8月开始依照“新条例通过之后的规则”进行工作流程,所以8月份基本上可以说大停摆,没几家开工做事的。

石川澪
3、由于目前规定了要“提前签约1个月才能录制”,以及“录制4个月后才可上架”,所以整个8月,制作商和经纪公司之间最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签合约,片场的工作大概要在9月正式开始,而这些拍摄好之后,最快最快也得到明年1月份才能上架,如果还要考虑宣传期的话,那就要到2月份,因为宣传也属于销售工作。
4、基于以上几点,也就是说从下个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制作商手头上能拿出来售卖的,只有6~7月制作的商品,除非说制作商手头上还有存货,但并不是每家制作商都有囤底的习惯,所以接下去的10月份、11月份、12月份,乃至1月份,基本上更新量只会是“大跳水”的现象。

坂井成羽
5、乐观一点的话,1月份会稍微改善一些,有些制作商跟自家的专属是签了好几份合约(当然这并不是人人都能有的待遇),可能在一个月赶两三个制作,当然这仅限于专属层面,至于企画群体,可能在短时间内都不会有太多的工作量提升。
其实说到底这并不是签约和售卖的时间差影响了企画群体和制作商,相反这个影响实际上并不大,“提前一个月签约”和“签约后4个月才能开展销售工作”,对于制作商和专属群体的影响只是短期的。
因为早在新条例没通过之前,制作商对接经纪公司差不多也是2周~1个月的时间才开始录制,录制完成再到发行差不多也得要3个月的时间(剪辑、后期、过审、压制、预告等等),如今新条例只是说,多增加了一个半月的期限以及强制了合约流程,这方面对于制作商来说,要修改并不是太难。

栗山莉緒
对于制作商来说,真正起到影响作用的,只有2条:
1、签约后的1个月,录制后的4个月,这5个月的“冷静期”里,演员可以无条件取消;
2、作品上架2年后,可无条件要求制作商下架(2024年后正式改为上架1年可下架);
以上2条并不仅限于女性,男性也是同等待遇。
所以这就遇到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制作商需要承担2个层面的风险:
1、在“冷静期”内一旦无条件取消,作品无法售卖,制作商需要承担【导演】、【制作组】、【其他演员】、【场地租赁】、【器材租赁】、【道具】等成本,这方面是不能要求赔偿的。

宮下玲奈
2、作品能顺利上架,但是在2年之后被要求无条件下架,2年期间内还算好,但是改成1年的话,并不一定能回本,一件商品从制作到宣发的硬性成本之外,还要算上制作商税收、渠道商抽佣、配信端给平台的分成等等,成本也是蛮重的,但是并不是所有作品都能在短时间内就赚回成本,它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盈利,比如放在在线点播区或是后续的实体销售等等,都需要一个“积少成多”的过程。
所以2017年在【业界改革推进委员会】推出《5年合约》的时候,大致上也是考虑到了一个盈利期限(5年后基本也卖不动),目前来说修改为2年也还好,比较尴尬的就是到了2024年之后修改为1年,这个对于小品牌来说,亏本的风险要增加不少。

基于这一点,制作商阵营是把这个风险直接转移给了中底层的企画演员,再过去的一个月时间里,制作商虽然放出去了一些合约,但是他们很少会去考虑【中底层企画群体】,他们更倾向于找【信得过的人】来“确保不会临时取消或短时间内要求回收”。
在这一点问题上,男女群演所面临的的尴尬是一致的,制作商的心理也很好理解,宁愿多花点钱避免风险,也不想去踩雷,所以前不久成立的男演员协会【JPAL】也说了,知名的老家伙工作不降反升,新人群演一个月开不到三场工。
所以接下去到了明年2月份,基本上也是【知名企画单体】在撑起企画市场,而近期只能说【中底层企画群体】接连的引退。
换一个层面来说,这部分【中底层企画群体】已经被制作商群体给淘汰了,因为制作商不想冒风险,所以不愿意再给这部分群体太多的机会。

妃光莉
基于以上几点,我认为大概率会发生的几个情况:
1、知名品牌与知名演员(包括知名企画)并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只是需要一个适应新规则的过程,之后在合约签订、商品制作、薪酬发放这些方面磨合一段时间后,彼此应该也能适应;
2、短期内新人可能会减少,但依然会有强势的新人涌入。之前的发薪方式是参与录制后便直接给片酬,现如今增添了一项“5个月内科无条件取消”,让之前的发薪方式对于制作商来说风险过高,所以大部分制作商修改了发薪方案,短期内新人会减少,但是新人是销量的保障,最终肯定会找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甚至会拿出更优待的方案去招更好的新人。
而真正能拿得出“更好的方案去找更好的新人”的,只能是目前那几家有实力的经纪公司和大品牌。

沢北南(元·川北明沙)
3、新人的淘汰率骤增;这方面主要会集中在那些企画新人当中,前文提到现如今制作商更倾向于找【信得过的人】合作,但是新人是销量的保障,所以在能力范围内,制作商依然会找新人合作,但是基于目前制作商与企画群体之间的“信任危机”,新人可能也就在刚开始那一段时间比较容易,之后会很容易的陷入到了“接不到工作”的情况。
4、企画市场会经历一轮洗牌,性格或许会成为关键;
真正会被洗牌的是那些没什么人气,作品本身也不算多的企画群体,以及“性格无法建立信任关系”的群体,因为某业中却是有很多性格比较令人捉摸不透的存在,这部分的机会目前来说比较渺茫,所面对的压力也比较大,但是洗牌归洗牌,总是会有人留下来的,因为在其他地方可能也是一地鸡毛,即使目前说困难重重什么的,但在其他地方不见得就没困难,也依然还会有新人进入。
换个层面来说,由于现在的“信任危机”导致了制作商不想承担风险,这阶段实际上对于那些“性格好的群体”来说反而是个机会,只是这些都需要一个磨合阶段,看能不能建立出彼此的信任感,乐观一点说就是会缓过来的,但有多少人能撑下去不好说,性格或许会成为关键因素。

天然美月
5、配信型品牌在未来半年内会陷入寒冬期;由于限制了“5个月冷静期”,这对于某些配信型品牌来说挺惨的,比如说MGS、FZ中那些主打动画配信的品牌,这类品牌的运作模式比较特殊,以往的制作流程会比较简单,像S1可能制作期要三个月,而配信型品牌可能两个星期就能制作好,也不用特意再预告,算上过审时间,配信型品牌快一点的三四个星期就能发布,像F社这种有预告档期的,它基本上也就是能比发行提前1个月上配信。
现如今改成了“5个月”的限制,通常来说这类配信型品牌制作规模都不大,也不不太可能有太多的存货,所以接下去的几个月时间里,配信型品牌大概率,会进入到一个寒冬期,比较惨一点的,可能要靠制作合集度日子。
说到这里还得再说一点题外话:这类配信型品牌往往是能提供中底层企画群体的工作机会的主力(就是很多会去演素人),他们找的大多数就是中底层企画群体,现如今由于配信型品牌的低迷,也会加剧中底层企画群体的困境。

斋藤亚美里
当然,乐观一点的说法,快的话四个月,慢的话半年左右,会逐渐的适应这个情况,但是目前实际上还有个比较尴尬的问题,2024年某组织会再次开启禁止某些事项的议题,这也是目前某业制作商比较头疼的问题,到时候不知道又会出现什么情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