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不想当个乐观的人

“你为何不乐观一些,多看看积极的一面呢?”这是我们安慰他人时常常说的一句话。我们的文化里似乎有一个假定:悲观是不好的、乐观才是好的,我们都应该成为乐观的人。
果真如此吗?
01
首先要明确一下这里讨论的边界,这里所说的「乐观」并不是一种针对某些事情、一过性的乐观态度,而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人内禀属性。
也就是说,乐观的人在ta的一生中、面对各种各样的状况时,都是倾向于乐观看待的,我们把它叫做「素质性乐观主义」,与大多数人的印象一致,乐观者确实有很多的优势。
首先,乐观者往往能取得更多的世俗成就(Brown & Marshall, 2001; Segerstrom, 2007),这可能是因为获得成功的关键是对自身能力的信心。
乐观者信心十足且自我感觉良好,他们给自己设定了较高的目标,并且相信自己能达成这些目标(Geers, Wellman & Lassiter, 2009),而且他们还坚忍不拔、勇往直前,不容易因为暂时的挫折而退却(Gibbons, Blanton, Gerrard, Buunk & Eggleston, 2000)。

其次,乐观者在逆境之中相当抗压。小到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大到经历疾病、战争这样的压力事件,乐观者都适应得更好、焦虑和抑郁的体验更少(Zeidner, & Hammer, 1992; Hooker, Monahan, Shifren, & Hutchinson, 1992)。
甚至乐观者的免疫系统也更加强健、更少生病(Kamen-Siegel, Rodin, Seligman, & Dwyer, 1991)。
这些在成就、健康和幸福感上的优势,可能源自于乐观者在面对问题时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Peacock & Wong, 1996; Scheier, Carver & Bridges, 2001)。所以我们也可以说,积极者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给予自己空洞的激励或者精神胜利法。
02
说了乐观者这么多的好话,悲观者就没救了嘛?其实不是的,悲观者也有自己擅长的事情。
有一种悲观者,虽然遇到事情总往坏处想,但并不是就此破罐子破摔,而是在思考过可能的失败或危机之后,提前做好准备,把那些可能导致失败的口子全都堵死。
这类悲观人士,我们管他们叫「防御性悲观主义者」,他们会专注于那些消极的事情而不是积极的事情,在面临可能的失败时,防御性悲观主义者会故意思考那些令自己感到焦虑的事情(Norem & Illingworth, 2004; del Valle & Mateos, 2008; Lozinski & LeBeau, 2009)。
他们这么做并不是故意要挫败自己,而是让自己对可能出现的最坏结果有所防备,他们能从这种聚焦于消极结果的方式中获益(Showers, 1992)。

当悲观者采取了适合自己的方式时,同样能取得巨大的世俗成就。
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的传奇教练Sparky Anderson就是一位防御性悲观主义者,尽管有近4000场比赛的指挥经验,但他一到赛场他就紧张得直哆嗦,考虑各种输球的可能性,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带队拿下一个又一个的总冠军。
所以对于悲观者而言,对成功的预期和成功后的喜悦,并不足以激励他们,相反,他们能从对失败或出糗的恐惧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03
回到开头的那句话:“你为何不乐观一些,多看看积极的一面呢?”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对他人讲,会在对方身上产生什么效果呢?
对于乐观者,让他们思考积极的一面很有帮助,但对于悲观者而言,他们只会被削弱,让悲观者多看看消极的一面反而是有帮助的(Spencer & Norem, 1996)。
而且,乐观者和悲观者各自的优势,也要看他们所处的情境、面对什么样的事情。乐观者虽然活得更有松弛感,但如果遇上真正危机四伏的事情,悲观者那种往坏处想的技能就会派上用场。
比如一些需要严格遵守实验室/车间安全规章的机械、化工岗位,再比如生物安全、信息安全、金融行业中的风控等与发现危险、预防危险有关的行业。

有时候我们出于善意,想要安慰那些看起来悲伤低落和焦躁不安的人,我们渴望付出一些什么东西给他们,期待他们能得到帮助,这本身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但实际产生的效果,也要看对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们的安慰究竟是帮助了对方,还是拖累了对方。
关于乐观与悲观,笔者认为他们本身都没有好坏对错,错的是“应该”两个字:我们对他人的生活指手画脚,在别人没有询问的情况下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无论你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总有一种适合你的方式。
编辑 | 橘黄夜猫
监制 | Leo
审核 | Care解忧学术团队
图片 |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