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资产的三要素模型
快车通道:
怎样学习碳领域的相关知识?(免费系列)
9月22-24日碳资产管理课程,你值得拥有!

政府定义,碳资产是指碳排放单位所有在低碳领域可能适用于储存、流通或财富转化的有形和无形资产。
国际机构认为,碳资产所涵盖的范围应当包括任何能在碳交易市场中转化为价值或利益的有形或无形财产。
围绕估值和建模的学者指出,碳资产可归为配额碳排放权,自愿碳减排量以及其他衍生品。以碳排放权为出发点进行扩展外延,碳资产的衍生品可进一步细化包括碳期权、碳期货、碳保理、碳债券等。
本文将碳资产界定为以碳排放权益为核心的所有资产,既包括在强制碳交易、自愿碳交易机制下产生的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组织温室气体排放的碳配额、碳信用及其衍生品,也包括通过节能减排、固碳增汇等各类活动减少的碳排放量,及其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碳资产的价值。
进而,碳资产价值影响因素可主要归为三大方面, 构建碳资产三要素模型。

1、数据:高质量的碳排放数据是基础,MRV体系是碳市场平稳运行的基本要素
碳量永恒的理论 “ one tone of CO2 equals one tone”,碳排放核算是一切有关碳减排策略的基础。
通过收集历史碳排放数据,确定基准值,结合未来发展计划(例如产量、投资)能够预测未来碳排放路径,并开展成本收益分析。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碳交易行为、所持有的碳资产价值,甚至关乎企业价值。碳交易机制的重要工作之一便是建立MRV体系,强调依据“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原则和技术体系进行管理、报送和核验,保证碳配额发放与清缴的合理有效。
监测是指企业按照统一的方法监测与核算自身的碳排放量,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技术工艺及设备水平,能源消耗计量方式和统计口径;报告不仅支撑碳市场配额分配与履约,其精细程度的提升也有利于企业挖掘减排潜力;第三方独立机构的 专业核查则确保了实际排放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
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展开,生态环境部等主管部门也将构建“国家-省级-市级”三级监管体系, 持续加强对于碳数据质量管理的保障。基于精确的碳排放数据,企业能够先行识别自身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点碳排放环节、评估和分析减排潜 力,也能够预判碳市场履约和碳资产交易需求,从而更好地部署减排目标、提高碳资产管理质量,为企业低碳转型决策提供依据。
近日,发改委、国家统计局、生态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碳排放核算体系统一规范进程有望加速。碳排放统计核算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基础,各级各类碳排放核算成果将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制定、工作推进和监督考核等提供数据支撑。
方案》提出目标为:
1、到 2023 年,职责清晰、分工明确、衔接顺畅的部门协作机制基本建立,相关统计基础进一步加强,各行业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稳步开展,碳排放数据对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初步建成。
2、到 2025 年,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 碳排放统计基础更加扎实,核算方法更加科学,技术手段更加先进,数据质量全面提高,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全面、科学、可靠数据支持。
核算方法方面,由国家统计局统一制定全国及省级地区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鼓励各地区参照以上方法,按照数据可得、方法可行、结果可比的原则,制定省级以下地区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由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会同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制修订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建筑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核算方法及相关国家标准。
此外,还将建立健全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方法,并完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机制。
2、技术:大力发展减排潜力高的低碳技术,开发标准决定碳资产估值
中国3060目标意味着在未来的40年间采取快速且坚定的转型措施,这也意味着规定的减排量要通过低碳技术和生产工艺的进步和普及来完成。当减排需求增大时,技术成本不变的前提下,代表边际减排成本的碳价则预期升高,气候资本即 投入有更高减排潜力的技术。
无论是国家、区域还是企业,碳中和实现路径都可以归为减排控制和排放移除两个视角。其中,减排控制涉及减少、替代两类技术,即通过高能效循环利用等减少碳排放,以及使用可再生能源、绿氢等零碳能源。排放移除包含工业上的物 理捕集和自然方式的固碳增汇两类技术。
在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上,中国投入较早并已取得显著成就,可再生能源和节能项目减排量也已成为自愿碳市场主要类型。目前,排放移除技术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需要市场化机制提升此类碳资产价值,包括将此类技术纳入碳资产 开发标准。
1)工业手段
据研究,2060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对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需求为:至 2030年0.2亿~4.08亿吨/年、至2050年6亿~14.5 亿吨/年、至2060年10亿~18.2亿吨/年。但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投运或建设中的CCUS示范项目总捕集能力300万吨/年。未来CCUS技术用于碳中和还要依赖于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成本的不断下降,包括将CCUS纳入碳市场,通过碳资产收益弥补当前成本较高的痛点。
2)自然手段
国际组织报告分析表明,到2030 年,全球NBS减碳潜力高达238亿吨/年,其中约一半(113亿吨/年)的成本低于100美元/ 吨,且具有良好的吸碳固汇效果,但此类项目的尚未完全被现有碳市场机制所覆盖。目前林业碳汇项目签发率低,海洋和湿地碳汇方法学有待开发和完善。因此,需要支持NBS项目方 法学的开发应用,通过完善开发标准提升自然碳汇的估值,激励气候资本投入该领域。
3、交易:完善交易规则提升碳资产价值,激发市场活力
有效的碳交易市场将释放统一的价格信号,一方面激励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参与碳市场交易,从而达到优化企业碳排放资源配置、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的目的。碳资产的价格随着市场供需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受到政策预期稳定性、政策干预措施、市场交易制度、交易产品丰富性及企业内部决策机制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政策是影响碳市场供需的重要因素。一级碳市场决定着碳资产的供给,在强制碳市场,碳配额由政府发放,其纳入门槛设置(纳入行业与 控排企业的多少)、总量设定(配额发放的宽或严)、配额分配方式(免费或拍卖)、配额有效期(是否允许结转)等都直接决定了市场的供给以及初始成本。如欧盟EU-ETS的前两个阶段,由于不合理的配额发放设计导致配额大量盈余,市场碳价格始终在低位。此外,价格控制(如设置价格下限、采取市场稳定储备机制稳定价格)也将直接影响市场价格。在自愿碳市场,减排量签发的数量、速度以及类型直接影响供给。过去一年中国碳市场CCER价格持续上升就与CCER暂缓密不可分。
经济是影响碳市场供需的另一大因素。经济形势上升时,工业、电力等高排放领域生产需求上升,必然导致碳排放增加、碳价上涨。反之,如欧盟在 EU-ETS 第二阶段 ( 2008- 2012)出现的欧债爆发碳价暴跌近零,以及 2020年碳价受疫情影响暴跌,都与经济疲软、碳资产需求减弱密切相关。
市场交易制度上,抵消机制作为强制碳市场的灵活履约机制,其比例设置的高低影响市场供需进而影响碳价。市场主体尤其是投资者的准入规则及管理方式也将影响碳市场流动性,市场开放程度越高、交易产品尤其是衍生品(如远期、期货)越多元,碳市场就越活跃。交易机构竞价方式(单向或集合)、日涨跌幅设置等具体交易制度也将影响价格波动。
此外,企业内部决策也影响市场活跃度。中国碳市场试点时期很多区域碳交易不活跃、集中在履约期附近就与诸多控排企业没有将碳资产视为可以主动管理的资产密切相关。
免费服务:
(在公众号发送以下关键字可以查看相关系列的内容)
国际碳市场,中国碳市场,碳市场展望,中国碳价调查,碳交易,碳资产,大宗商品碳关税,碳关税专家交流,欧盟碳关税计算,碳减排制度,发达国家碳排放政策,ISO14064-1,碳计量,碳排放,低碳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案例,可持续发展调研,循环经济,ESG,乡村振兴
CCER制度,CCER项目减排效益测算,林业碳汇,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碳汇造林方法学,林业碳汇专家交流,绿色金融
碳中和,电力碳中和,水泥碳中和,玻璃碳中和,化工碳中和,钢铁碳中和,智慧园区碳中和,零碳智慧园区案例,华为零碳智慧园区,工业互联网双碳园区,智慧建筑碳中和,智慧交通碳中和,数据中心碳中和,商业建筑碳中和,CCUS,氢能,抽水蓄能
汽车碳中和,中国乘用车双积分,广东汽车碳足迹,汽车左B柱LCA,汽车白车身LCA,废旧轮胎再生橡胶LCA,新能源汽车人才供需
绿电,绿电专家交流,电价政策,电力市场政策,澳洲电力危机解析,新型储能政策专家交流,户用储能,户用储能成本与收益计算,欧洲户用储能专家交流,国内储能项目进展,虚拟电厂
锂电池,电池回收,动力电池,动力电池发展趋势,动力电池市场回顾,传统车企电动化战略,锂电材料专家交流,磷酸铁锂专家交流,磷酸铁,石墨化专家交流,4680、麒麟电池专家交流,电池隔膜行业竞争壁垒
付费服务(零碳工厂、零碳园区):
1、个人和企业层面的碳排放管理、碳资产管理培训

2、上市企业、各类园区的组织层面碳盘查、产品层面碳足迹、碳中和规划、碳配额资产托管、国内外碳信用申请和交易(CCER、林业碳汇、VCS、GS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