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赵士祯所研制的合机铳是否为转轮打火枪
有些人想证明明朝确实有转轮打火枪,却苦于无图无真相。而赵士祯所研制的合机铳外形与欧洲转轮打火枪类似,有些人就连字都来不及好好辨认就称之为火绳与转轮打火枪机兼顾的合机铳,但确实如此么?
我只是武器百科图片控,没什么精力读从上往下看的古文。但有《龙门集神器谱》此书,乃现代排版,而士祯之书专述武器制作,符合我的爱好,故此书是我唯一 一本重复读几遍的兵书了。
我曾经以为下图的满清自来火火枪即是合机铳,后来反复对比,查找资料,发现士祯没提到合机铳以石发火之语!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外的转轮枪:
满清的自来火火枪,形制与欧洲略有不同,龙头容易损坏


欧洲火绳与转轮打火枪机兼顾的火枪,两枪机共用一火门:


满清自来火的火石击发装置与欧洲打火枪有较大区别,感觉很容易坏的样子,下图就是坏掉的,反而更像轩辕铳:

左图是合机铳,绘图较为糟糕。右图是轩辕铳,用另一种自动打开火门装置,通过观察发现,两种扳机是不同的,一个是往上按的方块扳机,一个是往后拉的铁条扳机,故而开发出两种方式:

有人认为,合机铳的火轮就是地雷的钢轮,摩擦火石点火。有道理,但这样的话,点火距离有点长。
现在将图片资料翻译:
合机铳全形:铳带床共长五尺,筒长三尺三寸,重七斤半。用之城守并车上舟中,长四尺,阴阳二机,阳发火,阴启门,对准之时,即有大风,不怕吹散门药,中国南北将臣若肯究心则海上塞外自此鸟铳无有临时不发之患矣,铳筒长短大小如噜密。
床形前类噜密后类轩辕,空白处是机房。
机的组成:盖机铜板,长九寸四分,上半节阔一寸三分,中七分,下一寸一分,中眼机钉于此,下眼乃受螺蛳捎处。机盖、火轮、阴机、阳机、总机、开合形腰箍。
大都将臣久享承平,未尝究心鸟铳,每每故意求短,藉口阻仰以快忮心。在鸟铳又无他短可议,但以边地风大,门药不便为辞。臣因将《谱》中三长铳增置阴阳机牙,对准之时,火门坚闭,以避惊飚,火到自启,阳机自上而下,专司发火;阴机从下应上,专司启闭;一握总机,上下合发,名曰“合机铳”。是此制造,任教风伯作祟,雨师为梗,我则举放自如,用塞庸人懦夫之口。
如果横过来对比一下枪机,自开火门的阴机是在机房之内的,火轮为全圆形,不是缺圆:

从上文可知,合机铳改自三长铳,原版三长铳用的是普通的噜蜜铳枪机:

合机铳的绘图最为糟糕,连火门、扳机都没有绘制,故而贴下图“三长铳全形”以供参考,枪机似乎是补绘的,没有提及所谓火轮者,这是否说明所谓的火轮可有可无:

三長统全形:長五尺,重五六斤。西洋简加厚,便添药分数。噜蜜機前首加長,再置一機,使火門自開。日本床後尾再长三四寸,頂著肩膀。
機前出一頭,加一小機,以開火門。
轩辕铳由于原图图片甚小,扫描上来也是看不清,不过还好有其他图,注意铜轮:

北地多风,方欲对准,门药风已吹去,因制一机能令火落火门自开,更为一蓬以防阴雨,内有一铜轮,轮上有机昂起,故曰轩辕,亦缘轩辕为五兵之祖也。
枪机组件:龙头、铜轨正形。
一个是两齿轮相接的图,似乎是铜梢。
火门盖:一如噜蜜,火门惟多一湾钉。
铜轨侧形,此湾头用以钩火门盖下蝎尾钉。
一、轩辕铳:筒一如噜密,惟火门盖下有一铁线,如蝎尾弯转,横在直轨之上。此器不避风雨,但造作较诸铳独难。若肯念及一劳可享永逸,则此器之品,可谓无上乘矣。祯作轩辕铳,虽云损益床机,聊以防避风雨,其筒毕竟取法噜蜜,毫厘不敢增减。不惟因其压手不动,亦虑尚轻,有歪斜之患也。新制合机、轩辕,风雨尚且不怕,又何须虞火不发哉?
我们会发现,自开火门的零件并不齐全,都是分开在各种火铳图中,比如火箭溜图:

木崩 子亦如轩辕。机与轩辕同,()用铜管衔火。
除了《神器谱》的内容,《武备志》也留下另外的噜蜜铳自动打开火门资料,让我们更加了解其结构:

木崩子用黄铜片两头交钉揩叠,意若锁簧钩来则木崩子揩,下轨关轮而上轨至前燃火,放手则木崩子撑开下轨推去火管自回。
鸟铳惟噜密最远最毒,又机昂起。倭铳机虽伏筒旁,又在床外,不便收拾。今加损益,置机床内发之,则前火燃自回。如遇阴雨,用铜片作瓦覆之,尤为精绝。
《三才图会》的作者认为《武备志》的图与解说不好,重新绘制、解说”衔火管““此中书赵士祯得之朵思麻而色之者:

朝鲜藏有《武备志》的不删节版,发现戚继光的鸟嘴铳后来也采用赵士桢发明的自开火门,真让人感到意外,而且其图还是我一直想要的那部分,这样枪机结构就完整了,复原也不成问题了:

《武备志》鸟嘴铳的说明与《军器图说》自生火铳差不多,估计是后者抄袭前者的说明:又按此铳,但遇风雨,即不便用。盖必先开火门,乃可对敌举放,往往有未及照星而误发自伤者,有被风雨飘湿而不能一发者,执空铳以与敌角,必无幸矣。夫兵刃未接,所持以威敌而取胜者此耳,果若所言,将焉赖之?愚见将龙头改造消息,令其火门不假人手,触机自开,而发药得火自燃,风雨不及飘湿。
从上图也许大家都想到了,轩辕铳就是噜蜜铳的改进版,相关解说无”火石“之词:
用兵尚变,制器求宜。上下古今,历观夷夏长兵之利,前《图》诸器可称善之善者。间有谓诸器专藉门药,不用火线,北方多风,南方多雨,天时稍乖,即利犹钝。作轩辕铳,筒式噜蜜,损益床制,创为机轨。火门掩定不动,机发自开,盘火绳于床背,有雨则设铜瓦以盖之。既成,并前器似诸当事。

装轩辕铳图:打放架势一如噜蜜,惟装药待铳床向下,铳筒向上,使用铜蓬,常盖火绳,即有微雨可放。
现在大家应该对自动打开火门有些了解,那么就对比一下转轮打火枪机吧:



也许有人说不是有一样的圆轮吗?我觉得一个是圆的,另一个是缺圆,一个没有火门,另一个是有火门的,这能说一样呢?
我觉得大多数人都会忽略掉打火枪的火门结构:

底火盘顶部有可以前后滑动开合的盘盖,用以防止点火药飞散并具有保险功能,有的盘盖设计为可以受盘盖开启凸轮的控制。扣压扳机时,转轮轴旋转,盘盖开启凸轮推动盘盖杠杆打开盘盖,因此防护效果更佳。
从上文可知,打火枪也有自开火门盖,但结构与赵士祯的不一样,毕竟枪机是不同的。
而我认为,合机铳的自开火门应该是受打火枪的火门盖启发的,赵士祯似乎用过转轮打火枪:
“或问:常见边将言边地用铳,火常不发!
日:此莽夫信口支吾尔。初学足有此病,久熟无有不发。仆制"霹雳火",初用十得一发,次三四,次七八,今则无不发之火矣。火之发与不发,在服习与不服习,地岂能限火不发耶!边将谁知火器?边兵谁习火器?冤哉!”
自开火门的零件我不知道有没有集齐,我对合机铳的火轮作用也是莫名其妙,轩辕铳的圆铜轮似乎是用来盘火绳的,可惜无资料提及它有什么功用。
燧发枪自开火门盖要简单得多:

到了1580 年代,就有人将引火药盘盖和钢板连在一起形成“L”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火镰”,但直到17世纪中期才被广泛接纳。这样连接的优点是使整个结构简单化,因为燧石击打火镰面时,引火药盘盖(与火镰一体)同时被打开。
自开火门盖的作用:
没有这种自开火门盖,火药会动荡不安的马上颠撒、被风吹去,而火绳枪倒是可以用药线来解决这问题:
一、鸟铳,车上、舟中、步下为利,近日有创为马上打放之说。夫鸟铳燃火全仗门药,门药马跑时,即北人惯骑,不为颠撒,定然被风吹去,何从举火?此不知神器浅深之言。若三眼铳并新制翼虎,差可原用药线,而放毕又当兵器。(翼虎铳是三管鸟铳)
鸟铳传到北方,受到一些北方将臣的刁难,说什么火药会被吹,赵士桢才会发明这种自开火门装置,其实解决问题很简单,用药线,戚继光在北方练兵就这样干。但无论如何,那些北方傻逼还是会说北方用火门枪好,鸟铳南方才好用:
“鸟嘴宜南而不宜北,三眼铳宜北而不宜南。何也?北方地寒风冷,鸟嘴必用手击,常易为劳。一开火门,其风甚猛,药信已先吹去;用辗信则火门易坏。一放之后,虏骑如风而至,又不便执此为拒敌之具。近有制竹鸟嘴铳及自闭火门鸟铳,亦一时之奇,然终是费事。”
赵士祯看了这段话之后恐怕会吐血,但若无这些北方顽固的傻逼,合机、轩辕这种自开火门的鸟铳就不会出现,明朝火器科技树也就少了一个大亮点。
欧洲自然也有自开火门盖的火绳枪,但它改来自转轮打火枪,是逐渐推开,而中国是逐渐转开:

虽然欧洲也有此枪,但需求不高,故而非常少见,以至于寻常武器百科书籍都没提及。没有像中国那样因北人刁难的政治因素影响而大量普及,这其中也有中国公家兵工厂强大生产力的功劳。
也就是说,中国军队的火绳枪有当时最可靠的枪机,直到燧发枪发展成熟,但那是17世纪末期的事了。中国算是在鸟铳领域吃欧洲马后尘半个世纪就反超,而欧洲的后扣扳机也是受中国弩机的启发,以前的上压铁条扳机不符合人体工学。
也许还有人还是坚持合机铳是火石兼火绳枪,我最后只能说,若你能证明合机、轩辕铳有两个火门,有一个在铳管后面的火轮上,那你的观点才能勉强站得住脚:

再从赵士祯的人品看合机铳,从噜蜜、西洋铳的取名来看,赵士祯是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人,不会说霹雳火铳(转轮打火枪)不好,却用之,自称其为自己研制的。它来自何方,是否原创,都会一一说明,比如信炮不收录一事:
“或问:前云车外⑦,又以信炮为前拒,然信炮不具图样何也?日:此前人制作,且备在戚少保新书。故不敢掠取以为己有。”
总之要注意火门位置,现在十年过去了,依然有人认为那就是转轮打火枪,想想还是要出书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