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六楼骑街”遇上“非遗展演”!榆林城沸腾了......

19
February.
2023.02.19
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

古色 古香 古韵之美非遗 非凡 非看不可

东依驼山,南凭榆阳河,西临榆溪,北据红山,这是榆林老街的“雄”!城楼立街,浓荫蔽天,阡陌街巷,青砖黛瓦,这是榆林老街的“韵”!

六楼骑街天下名,烟火人间抚人心!榆林老街,它是古朴有历史感的,它是复古有烟火气的,它是热闹有文化味的。当国宝级非遗展演走上历史老街,榆林大街热闹了,榆林古城沸腾了!

“打造非遗年度名片、绽放非遗绚丽色彩”!2月16日至20日,备受关注的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在榆林举行。这是中国非遗文化的大事,这是“塞上江南”榆林的幸事,这是“六楼骑街”老街上的热闹事。

从榆林古城南门瓮城起,全长两公里的老街上,文昌阁、万佛楼、星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由南至北纵列排开。漫步古街,闻声而行,一路上处处弥漫陕北元素的文化之音。

清涧道情迎来宾

“三柴挂板响连声,口口声声唱道情,祖祖辈辈往下传,洪武年间到如今。”陕北道情是一种怎么样的艺术形态呢?它的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说唱,以唱为主,间有说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清涧道情作为陕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始于唐,成型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陕北道情声响起来,悲欢离合故事讲起来。当“九腔十八调”的道情之声《二姐妹同游后花园》响彻榆林老街,听者会震撼、会惊喜、会为这样的非遗文化的魅力拍手叫好。2008年,清涧道情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榆林小曲传深情

春暖江南人,留到榆林城......万佛楼前,榆林小曲唱起来,句句歌词暖人心。榆林小曲,是流行于榆林城区内的一种介于曲艺和民歌之间的汉族艺术形式,因历史文化的孕育和发展使得这一文化艺术传播至今。2006年,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榆林小曲的演唱形式大多简单、轻便、灵活,唱词内容也具有生活化、平民化的特生,以反映百姓生活的生活百态居多。随着文化的繁荣,榆林小曲的演唱内容除了一些经典曲目外,也在新时代的浪潮下有了“新榆林”的歌唱内容,演唱美丽榆林,歌唱魅力榆林。

二人台上讲故事

《挂红灯》 《五哥放羊》 《王成卖碗》当经典的府谷二人台选段在榆林老街的文昌阁响起,音乐声中既有黄土高原上特有的高亢激昂,也有中原之中温婉动听柔和的韵味,来往观众听的是故事,听的是艺术,听的是非遗文化的气息。

府谷二人台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民间音乐品种,它是由土生土长的塞上民间音乐与晋北蒙西民间音乐滋养融合,形成的跨地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交融的产物。它的表演形式大致有清唱、跑场、小戏三种。府谷二人台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北民歌唱陕北
《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在陕北的小沟沟里、山峁峁上到处都能听到“拦羊嗓子回牛声”吼出的陕北民歌。陕北民歌陕北人唱,陕北民歌全国人听。
陕北,这是一个由塬梁峁川连起来的地域范围,这是一个有着历史文化和红色基因的文化宝地。在陕北,人们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情绪都用民歌的形式“唱”出来。一首陕北民歌,凝聚着陕北劳动人民的精神、思想、情感;有高亢,也有低吟。任凭时代变迁日久岁深,陕北民歌依然能在陕北大地上被真情传唱,这是非遗的魅力,这是情感的链接,这是文化的传承。
陕北说书述驼城
“弹起我的三弦定起个音,众位明公仔细听……”一口陕北方言,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谈古论今讲故事,这是我们对陕北说书这一说唱艺术的概述。
民间传说,从三皇治世时就有陕北说书,它的唱词通俗易懂,顺口流畅,易于传播。陕北说书的内容丰富多彩,远古神话、历史传说、百姓故事,往往艺人们还会加以自己的判断做到针砭时弊。陕北说书,有看头,也有听头;细细地看,真真地听,才能咂摸出这一说唱艺术的魅力所在。解读非遗文化,领悟非遗魅力。听陕北说书,让《陕北好地方》 《榆林美》《刮大风》这些书给观众讲述不一样的榆林文化。

走进榆林古城跟着非遗文化逛老街
肃穆的城楼被沸腾的音乐所包裹
历史的回音被非遗的遗韵所衬托
古城的文化和非遗的魅力在交融
榆林城沸腾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