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柏拉图“洞穴隐喻”的N种解法

2022-02-06 05:07 作者:王狂生  | 我要投稿

柏拉图“洞穴隐喻”的大致内容是一群人居住于洞穴,日常所看到的社会就是外边投到墙上的影子。有一天一个人出了洞穴,他先是被阳光刺到双眼,然后看到了三维且多彩的世界。他按原路返回,丧失了对黑暗的敏感度,洞里的人认为出去一点好处都没,还会被灼伤眼睛。如果他想带领其他人走出洞穴,在洞里的其他人可能会杀了他。

洞穴隐喻。图片出处https://reasonandmeaning.com/2014/10/12/the-allegory-of-the-cave-the-divided-line-the-myth-of-the-sun/

因为这个问题很经典,所以我思考了很长时间,下文是一些观照角度:

1. 从这个出去的人来说,

a. 如果他想带众人走出黑暗,那他出于什么意图要去“启蒙”洞中人?最重要的是他如何能确定自己看到的就是真相?人的眼睛及其他感官都不是那么可靠的,怎么能凭一己之见就认定自己发现了真相?即使他真的有理由证明自己看到的是真的,那他就有理由说出去吗?作为洞穴居民的一员,他既非领袖,又非长老,为什么僭越自己的职责范围?儒家可能要评价这种行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普罗米修斯和这个出去的人的最大不同,就在于火是大家(不管住不住在洞里)都需要的,而“光,色彩,三维世界”等,不一定是他们所需要的。如果你出去看到了光,但是洞中有的人不想出去,有的出不去。那么,为什么跟他讲光呢?你讲了反倒会引起他的痛苦和困扰。子曰“朽木不可雕也”,庄子曰“夏虫不可语冰”。因此,对于所有想要传授某些观点或知识给他人的人,从老师到记者等,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确定自己讲的知识,是对受众有用的?而有些知识,如此之新,它真的能经受时间的检验吗?这些人怎么知道自己是在混淆视听还是在传播真理?

姑且认为我们所传播的是正确的信息/知识,那我们怎么知道启蒙大众就是好的呢?对一个身处奴隶制度下的黑人说他其实是自由的,可能会让他对生活感到不满,同时因为情况不能改变,或者不能在他这一代内改变,那他就会痛苦。也有可能说了以后,他不觉得自己受到了压迫,因为他没有“受压迫”的概念,他甚至觉得自己身为奴隶,命该如此。也有可能他接下来会寻求自由,然后经历艰难险阻。

因为启蒙运动的理念太深入人心,以至于大众的心理基石都有了“自由”“平等”等,而这种定义起来都要加上诸多条条框框还众人意见不统一的所谓“普世价值观”,真的够普世吗?它应该成为不分文化、地域、民族等的众人追求吗?

 

b. 对个人而言,多少知识是足够的知识(知道多少才算够)?把自己武装成一个超级理性的实体,便有助于美好地活在人世吗?对于研究或者知识,甚至人类发展来说,有些领域的知识是不是过剩的?甚至是不关紧要的?毕竟存在很多知识分子小圈子的自娱自乐型研究,这些人做的真有什么用吗?不见得。这样一群“假药制造商”,通过卖这种吃不死人也不能治病(即便能治,估计也只是“安慰剂效应”在起作用)的东西,来给自己渔利,从这个角度看,这群人是全人类的蠹虫,罪名不仅仅是混淆视听,更是拿着头衔和权威来欺世盗名。【注:接下来本文作者会写长文来批评这种现象。】

 

2.对洞穴里的其他人来说,

a. 由于长期生活在洞里,他们的眼睛进化为对“黑白灰”高度敏感,能看出“灰”的一百种表现方式,有的干脆用进退废,因为不需要眼睛有高度辨别力而丧失视力。在自然界中,不同的动物因为眼睛构造不同,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那么,为什么不能接受其他物种看到的世界色彩和画幅?

除了长期生活在洞里给生理造成的影响,如果洞里的生物是类似裸鼹鼠(一种生活在洞里,缺少毛发,寿命长达三十多年,科学家常用来做有关寿命的实验的老鼠)的生物,即其本该生活在洞里,何如?了解真相,毋庸置疑,是重要的,但是,洞穴和外界的世界一样,都是真实的。真理是“我们只看到了部分的世界”,所以,追求看得更全面更清楚更正确成了我们的追求。可为什么要固执于找到真理?毕竟洞中人可以按照一套洞中的生活方式(道德)过完一生,专注于灵性增长,而非纠结于寻找知识和探索真理。“绝圣弃智”,最终“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有人会批评这种“只求道德,不求真理”的人没追求,因为价值有高下之分,文化有雅俗之别,比如,你即将流落荒岛,只能选择带走“莎士比亚”或者“辛普森一家人”,而你应该做的选择是带走莎士比亚这种“雅文化”陪你到荒岛上生活。可笑的是,现代生活的荒诞之处就在于现代人太有追求了,所以我们宁可选择做痛苦的苏格拉底——思考生活并且承受无知和无意义的苦难,也不愿做一头愚蠢且快乐的猪,同时,我们还站在理性制高点批评猪的快乐是“低级的快乐”,而滑稽的结局就是我们最后都成了“痛苦的猪”。

托马斯阿奎那,一位中世纪的神学家,曾经绞尽脑汁论证了“信仰和理性能兼容”,尽管后世大多只记住了他的这句结论。其实,“混沌地活着(不了解真相,或者有些无知、不够清醒)和过完幸福的一生也是能兼容的。”

 

b. 如果这个外出的人是正确的,但随后洞中人把这个想带他们到多彩世界的人杀掉了,那么,这群不醒悟的暴民已经受到了代价,即他们仍要待在洞穴,并且集体智慧没能得到累积。不分好歹、错杀忠良,这事多到让人听到无感的地步。从苏格拉底饮鸩,到中世纪烧死布鲁诺,到法国大革命砍首拉瓦锡,再到二战后害死图灵,不管是暴民错杀天才,还是暴君清洗异端,历史自会评说。更何况,人固有一死,安稳老死就真的好吗?有的晚节不保,有的昏庸老溃,有的每况愈下,庄子说“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若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之夫死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3.从在洞穴的生活来说,

a.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虚构了一群避难民众的离世桃源,如果这个人在洞穴里走路,“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有可能他是通过地道走进了另一个“桃花源”。极有可能,不管是他原来住的洞穴,还是新踏入的“桃花源”,这些都只是这个更大的真实世界的一部分,而非世界全貌——甚至只是真实世界在某个特定时空从某个角度展现出的一种实在。欧洲“非此即彼的二元论”应对不了人类文明的多重真实,只有中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道家辩证法才能更好地解读这个世界。在该问题中,“黑暗”就是洞穴居民的现实、真相和真理。

 

b. 我们认为“传播三维的彩色世界是对的”是因为我们住在“三维的彩色世界”,但是,我们有权以自己对“真实”的标准,来定义“洞穴”吗?同理,怎么知道“摆脱蒙昧”对其他民族是“开化”还是“同化”?这究竟是文化先进还是经济先进的结果?其实,是平面的黑白还是三维的彩色,谁订立标准、谁处在上位、谁掌握话语权,这背后摆弄着的是权力的手腕。“洞穴”就是洞中人的生存环境,而如果硬把这群人撵出洞中,这不就是“文明应该解救野蛮”那一套道貌岸然的说辞吗?不就是“白人的责任”吗?不就是美国加拿大和澳洲白人分别对印第安土著和澳洲土著的“开化政策”吗?怎么能拿部分人认为的“好”强加于所有人,看似是“好”,这背后全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庄子寓言早就预言了“用养人的方法养鸟,最后鸟会绝食而死”。

由于无知(跨文化研究的成果没有普及到大众)造成的相互不了解,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在不同的民族之间,某些重大概念在现实中的具体操作是不一样的,比如,在中国,“天”和“人”之间的沟通者/中介是天子/皇帝,而在基督教国家是耶稣;中国人去世后的归宿是家族宗祠,由此接受后人的供奉和香火,而基督教国家是升入天堂。所以,中国是祖宗崇拜(虽然中国人也拜神,但大多是“行贿式拜神”,即他继续拜神的前提是神祇成真了他的愿望),而基督教国家是上帝崇拜。这也包括“平等”概念之于穆斯林和基督徒,做好事-轮回转世/上天堂的关系之于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不同的,尽管这些概念能被翻译为某外语的术语,但是它们在不同文化和区域的表现是不一样的。而这个问题论证到最后就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最后,从语言修辞和叙事来说,

如果故事环境调转,这群人原本是生活在三维世界,而一个人走入洞穴,发现了洞穴里的世界,然后跟众人说他发现了“平面的黑白世界”呢?同样是走入新世界,为什么环境一变,我们读者对这个故事的感觉就不同了?其实,世界各地的隐喻系统基本上默认“光明就是好的,黑暗就是坏的”,所以,中国人称赞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英国诗人蒲伯赞美牛顿“让牛顿出,于是有了光明”。

作者:王瑞亚,南安普顿大学教育学硕士在读。b站同名公众号王狂生,欢迎关注。

柏拉图“洞穴隐喻”的N种解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