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国界:是枝裕和发生在韩国的《掮客》


导语
是枝裕和导演近年来越发受到国内观众的关注,尤其是上一部作品《小偷家族》取得不俗成绩之后,他的新电影《掮客》也在今年各大电影奖项收获颇丰。作为这位日本导演的第一部韩语电影作品,我们想就影迷们关心的几个方面聊一聊。
——聲視Voisual

今年在戛纳电影节赚足风头的电影《掮客》于6月在韩国上映,首日便获得韩国当日票房冠军。虽然本片入围金棕榈后惜败瑞典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的《悲情三角》,但仍收获了最佳男演员奖项。至此,宋康昊凭借本片成为继葛优、梁朝伟、柳乐优弥后第四位东亚地区的戛纳影帝。

《掮客》的主创人员除了担任导演、编剧及剪辑的是枝裕和,演员、摄影、配乐等部门皆为韩国电影人。其实这并不是是枝裕和首次尝试海外电影的制作。在2019年,是枝裕和已经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法国电影《真相》。这部电影入围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得金狮奖提名。与《掮客》相似,《真相》的主创除是枝裕和外基本由法国人担任。

近年已经有数位颇具影响力的导演尝试参与进行海外电影的制作,比如在中国制作《你好,之华》的日本导演岩井俊二以及制作《斯托克》的韩国导演朴赞郁,但这两位先行者所取得的成绩似乎并不能与是枝裕和比肩。
《斯托克》主打美国市场,讲述了一个美式阴谋故事,导演水准未打折扣,但是在剧本上并没有做足够挖掘,导致许多对类型片比较了解的观众预估出了故事走向,对比朴赞郁之前的作品就显得平淡了一些。
岩井俊二则采取了一个相对讨巧的方式,将自己的代表作品之一《情书》变换情境,设置了一个在中国发生的关于少年少女因误会错过的故事,演员也基本都是比较受认可的大陆演员。但问题在于岩井俊二对那个年代的中国了解甚少,于是刻意模糊了年代和地域背景,哪怕拥有普世价值观做基础却也并没有更深一步打动中国观众,部分评论甚至表示相对于本片,《情书》更让人觉得有带入感。
至于语言问题,片中对白恐怕也是依托于演员自我调整的结果,但仍稍有不伦不类之感。两年后岩井俊二又拍了日本版的《最后一封信》,剧本几乎未做调整,但观感明显舒适很多。



是枝裕和与岩井俊二同属于作者型导演,两人都善于自己完成剧本,并有同名小说作品与电影进行交叉互补。
说回到《掮客》本身,为什么《掮客》比《真相》评价更高呢?
首先,语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各电影制作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是一项很大的成本。即便是在没有语言障碍的同国度电影制作过程中,美术部门没能完全理解导演意图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更别说《掮客》这类语言沟通都要依靠翻译的项目。
关于这个问题,是枝裕和与李安导演在2020年柏林电影节70周年特别策划的对谈上也有提出,当时两人给出的结论是“总会有办法的”。

归根结底电影还是依托于视听语言的艺术,朴赞郁可以没有佛罗里达州的美国人民那样了解美国文化,但他对于电影符号的把握是准确的,而电影中的符号和象征是属于电影的语言,可以打破国界。
正如贝拉塔尔这样的大师善于用镜头讲故事而不是将叙事的推进依托于对白,有一定阅片量的观众会理解导演所要表达的内容。但在这方面是枝裕和并没有如朴赞郁般运用娴熟,他采取的是自己更擅长的方式。
得益于多年纪录片制作经历,是枝裕和在镜头流畅感方面拥有大量经验,他会将信息或明或暗地设置于镜头中交由观众自行发现,并且会在演员进行表演后再调整决定摄像机位置,以保持最佳呈现。
对比《真相》,《掮客》将文化环境从欧洲退回东亚,毕竟东亚文化有很多共通之处,这使得是枝裕和的创作更为顺畅,更加令人信服。是枝裕和相当于是在一个自己相对熟悉的语境下创作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故事,法国电影和韩国电影哪一个更贴近日式表达,相信观众心中都有自己的判断。
有些观众在观看《掮客》的时候产生了似曾相识的观感,并认为是枝裕和是在自我重复。真的会有这样的感觉吗?
确实是有。且不说《掮客》中临时家庭的构成与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有一定的相似,就连宋康昊扮演的相铉的人物设定也几乎与《比海更深》中阿部宽扮演的良多有着十分贴近的感觉。《掮客》这部电影仍旧传递着是枝裕和一贯乐于表达的社会、家庭关系以及父权缺失。
所以是枝裕和是偷懒了吗?
从创作者的角度,只能说他采取了一种相对稳妥的手段,并不能简单以“照搬”来下结论。
电影剧本的创作是一件很严谨又复杂的事情,即便是相同的角色,设置在不同的环境中所产生的反应也是不同的,更何况人物众多,行动线也会更复杂。就比如常见的穿越类型作品,主人公在穿越前后仍是同一个人,他/她的思考方式、经验构成、人生历练并无不同,但环境变了,主人公所面对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如果说这种“重复”会对后面的创作加成很大,那为什么后世的翻拍、借鉴和抄袭作品鲜有佳作呢?
由此可以说,是枝裕和只是提前迈了一小步,而后面的路途还是要踏踏实实地走下去的。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是枝裕和本人也回应过,他在采访中说道:
“我曾经说过当你有了孩子,妈妈会自然地觉得自己有了当妈妈的感觉,而爸爸却不是,但朋友对我说这只是男人对女人的一种刻板印象。所以我自问很多,思考很多,决定拍《小偷家族》,那部电影里女主角没有孩子,但她想当妈妈,而在《掮客》里是女主角生了孩子,但还没准备好去养育孩子,她没有当了妈妈的感觉。我想象着:这两个女人是姐妹,这就是为什么这三部电影(上文未提及的《如父如子》)是有联系的,因为它们的基础是同一个问题,是随着时间流逝,我会扪心自问的问题,我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至少是可以不懈地去探寻。”
可以看出,是枝裕和有着自己的思考,并将思考阶段投入到下一部作品中,一路看过来的观众不难区分出各作品之中的主题表达。
接下来我们可以聊一聊为了给自己作品加分,是枝裕和为自己增添了哪些优势。
《掮客》的出品公司是大名鼎鼎的CJ娱乐公司,公司创始人李美敬作为制片人参与到本片的制作中,今年戛纳主竞赛单元入围的另一部电影《分手的决心》也是由CJ娱乐公司出品。监制邀请到的是凭借《与神同行》获得第12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美术大奖的李莫元(代表作品还有《釜山行》)。摄影指导则是在韩国乃至国际上都很有名气的洪坰杓(代表作品《寄生虫》、《燃烧》、《雪国列车》)。负责配乐的郑在日也是韩国今年来优秀的行业代表。
通过主创人员名单可以发现,人员构成与2019年大热的电影《寄生虫》几乎重合,相互之间也有过深度磨合,是枝裕和拥有了这样的后盾,出意外的几率会降低不少。
在演员方面,宋康昊作为资深演员,表演能力已经备受认可,或许他也渴望一个有分量的头衔,在与国内名导演几乎都合作过之后,接过是枝裕和抛出的橄榄枝也是顺理成章。IU李知恩是是枝裕和选择的演员,据他说看到了李知恩之前的表演,认定她是文素英这一角色的最佳人选,从海外的好评中可以看到,是枝裕和做出了很好的选择。
戏份不多但很重要的裴斗娜已经不是第一次与是枝裕和合作,早在2009年她就主演了是枝裕和的电影《空气人偶》。据是枝裕和自己所说,当年在拍摄过程中即使偶尔没有翻译在场,裴斗娜仍会准确地把握导演要求,即使没有细致说明也能理解导演意图,发挥出优秀的演技。有这些演技出众的实力演员加入,是枝裕和成功的砝码又重了一分。

列举这么多,但我想说的是,导演水准仍是一部电影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相信大家都有观看过“阵容强大”但最后呈现平庸的作品。是枝裕和的确在各方面都做了很多努力,但其中最重要的也还是他自己的创作能力。
自己写剧本,从文字和画面上可以做到意识统一。常年纪录片拍摄经历使他拥有了很多经验,虚心向侯孝贤这样的导演学习也是他自我积累的过程,尤其是介于纪录片时期拍摄对象有许多小孩子,是枝裕和摸索出一套独有的与孩子打交道的方式,这一点在他几乎每部作品中表达亲子关系上有所体现,相信这也作用到他在面对有语言障碍的情况时如何做决定。
最后,关于《掮客》的评价,有观众给出的观感是“电影过于理想主义,不瘟不火,结尾没有冲击力”。
这让我想到当年《无人知晓》参加戛纳电影节时记者对是枝裕和的提问。当时提出的问题是这样的:“你没有对电影中的人物进行道德上的审判,甚至没有指责遗弃孩子的母亲。”
而是枝裕和如此回答:“电影不是用来审判人的,导演不是上帝也不是法官。设置一个坏蛋可能会使故事更容易理解,但如果不这样做,反而能让观众将电影中的问题带入日常生活中去思考。”
可见对于这种意见,是枝裕和早已有了自己的答案。正如《掮客》中裴斗娜所饰女警一角的态度转变,人性是复杂的,是枝裕和也是希望观众能在观看电影之后依靠自己的思考去选择答案。
至于是枝裕和的下一部电影会抛出什么问题,我们拭目以待。

作 者

萌德尔松
自由编剧
影迷 乐迷
亚文化爱好者
什么都能聊两句
主编:栗子
排版:央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