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的迷思与文化意识的觉醒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但已经到了瓶颈期。许多自然谜团,人类无法破解;许多自然灾害,人类无法避免。人类无法跨越光年的阻隔,来实现穿梭星际的梦想;无法解释意识的产生,来勘探人类的起源。就如同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唯心论与唯物论,似乎总是那么格格不入。虽然,两者看待问题的方法角度不同,但都是对同一世界的阐释,难道它们之间,就不存在联系吗?
对于浩瀚无垠的宇宙,人类如此渺小,但是,从“心学”的角度出发:我心即宇宙,世界无心外之物。当然,这样的观点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是荒谬的。但是,如果我们要实现下一个突破,需要重新审视这样的思维认知。
现代物理学痴迷于研究“暗物质”、“暗能量”,但其究竟是何物?众说纷纭。而这些事物,恰恰是人类无法观察到的。这似乎又回归到《道德经》中对于“有”和“无”的辩论。有没有一种可能性,这种“暗存在”是一种“意识形态”?从中医的角度出发,人的“灵魂”是不灭的,世间万物,都是“灵”的聚散。那么,这种“暗存在”是否与“灵”有联系?
让我们也尝试用“心学”的角度来打量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似乎总有一股力量在牵引向前。诚如中医理论中的“神形之辨”,表面看是形囊括着神,但实际上,又是神在驾驭着形。而引领历史前进的这股力量,是一种精神,是一股形态意识流。
然而,对于精神、意识,这些无法触摸的事物,如此缥缈,又如何赋予形态?其关键,在于语言文字。但真正的难度在于,如果,要将这些语言文字,转化为自然语言,该怎么做?这也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所无法跨越的鸿沟。而可以将两者转化的依据又是什么?
人类的语言,是数千年来,通过对外界事物地不断探索,逐渐演化传承下来的,不论是有意识或是无意识地,都留下历史的许多奥秘。以中国的语言文字为例,许多文字的发音和构型,都有阴阳、五行的印迹(神重于形)。而西方的语言,由于受到他们的环境影响,他们更注重字母的顺序。
记得以前听过一位老教授在讲课,他说:中西方文化,有许多共同之处。例如,我们“儒(ru)”的发音,和他们的“root(根)”的发音便是一致的……西方语言中有“五元音”,其实也和我们中国的五行相匹配。
这位教授的观点深深地启发了我,假如我们可以将我们的中国文字按照一定的规律顺序,构建在多维坐标系中,那么我们是否能够描绘这幅文化意识形态?洞察一个民族的意识流向?乃至发现中西方文化的同源性?
我把我的想法向他提出,这位老教授听后,又抛给我另一个问题,他问道:假如“五元音”真的和中医五行有关,那么,青蒿(qīng hāo)和疟(nüè)疾,这两者,是否可以从发音找规律?这只是偶然吗?
他的话,让我顿时一蒙。接着,他却又接着向我说到:孩子,你看,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ru”、“释si”、“法fa”、“道do”、“和he”在这张五元音图都能找到呢!而今,世界局面混乱,而“儒释法道”中都已经出现过圣人了,现在,就希望能出一位“和圣”,来平定大局……他笑着离开了教室,留下我久久思索……
文化意识,也有它的形态、它的生命。或许有一天,我们可以破解它的基因密码,来洞察人类历史发展的未来。或许,它可以填补现代自然科学的空缺,来帮助它突破瓶颈期。或许,换个视角,“暗物质”的研究大门,便已经敞开了……


作者:谢子善(毕业于福建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图片遴选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