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释:“沮溺耦耕”
“沮溺耦耕”(《论语*微子》)这则故事是被误读的,至少目前我看到的解释,都是错的。原文摘抄如下: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先看通常解释。桀溺说:天下混乱,谁能改变得了呢?孔子说:既然无法跟鸟兽待在一起,若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太平,我就不会和你们一起来改变现实了。
正确理解如下。桀溺说:天下人随波逐流,谁能改变得了他们呢?孔子说:人是不能与鸟兽为伍的。除了长沮桀溺这样的人,我还能和谁为伍呢?如果天下有道,我也不会来试图改变天下人了。
理解的关键在于两个词:一是“斯人”(指“沮溺”还是“世人,天下人”?)一是“滔滔者”(指“随波逐流的世人”还是“洪水一样纷乱的社会”?)
先看“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易”的对象“滔滔者”,指“世人”还是“社会现状”?仔细体会,当是前者。说的是天底下都是“随波逐流的人”。如果理解为“社会现状”有些牵强,因为洪水滔滔,汹涌奔流,与“混乱,乱世”意象不符。
再看“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这句话要联系前后文。“鸟兽”指的是前面“滔滔者”,孔子不屑与他们为伍。由此引出下文:要与“斯人之徒”为伍,即沮溺这样的人。把“斯人”解释为“天下人”,是等同于“鸟兽”,显然不是孔子的意思。
最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用假设加强语气:如果天下有道,哪里还用得着我孔丘来改变天下人呢?这也委婉表达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凛然气概。
孔子的个人理想在“春服浴沂”中表达得最为直白。如果世风淳朴,他是宁可隐居避世的。这也可以从后文对几位逸民的评价中看出来:孔子是个灵活的人,“无可无不可”,但他有自己原则和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