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最后一弹:新课改的探究型选择题,满分的秘诀全在这儿了!

哈喽哈喽,各位淀粉中午好~不知不觉我们的选择题技巧已经到最后一弹啦,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探究型选择题的解法,同样的,小编还在文末准备了PDF版本哦~快拿出笔记本,和小伙伴一起学起来吧~
一、题型特点
探究型选择题是伴随着新课改流行起来的一种试题。
这种题型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问题情景,要求学生依据科学的价值标准辩证地、历史地分析事件,对有关历史事件和观点进行探究,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观点、方法与技能,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创造性地审视或解决相关问题。它将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突出了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探究性选择题有时和结论性选择题、评价性选择题相结合进行考查。
二、解题技法
解答此类型的选择题,一般采用如下的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审清时间、空间、主旨信息(主题)等,充分挖掘材料或情境蕴涵的有效信息,明确探究的主题。 第二步,运用史实支撑法(史论结合)、推理反证法、信息简化法等方法进行排除,确定正确答案。
三、易错陷阱
(一)材料主题不明确,主旨信息不明,以偏概全
例1.(2013·全国II卷高考·32)
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解析】
提取材料的主题是探究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本题的主题(主旨信息)是∶女子被控犯罪——辩护人辩护——陪审团投票——法庭判其无罪,这个过程反映了民主程序和原则,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和"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和C项;"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D项。
本题的陷阱是∶材料主旨信息提取不准确,基础知识欠缺,导致误选。
例2.(2013·海南高考·8)图1反映的是( )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解析】
通过图片等考查探究能力很普遍。图片反映的主旨信息是∶男耕女织。这是小农经济的生产组织形式,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小国寡民"是国家形式,"夫为妻纲"是伦理观念,两者都不符合图片的信息,由此排除A、C两项;"男主外、女主内"好像和图片有关,但图片的主题是生产形式(耕和织),不是家庭关系,由此排除 D项。
本题的陷阱是∶图片的主旨信息不准确,特别是D项迷惑性很大,导致误选。
例3.(2013年四川卷)法国史学家谢和耐说,中国"是一个面积可与整个欧洲相匹,具备近 3000年有记载历史的国度","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和地点,再不许奢谈什么'永恒不变'中国了"。他强调的是( )
A. 中国历史比欧洲历史更加复杂
B.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长达3000年
C.中国历史不存在任何不变的成分
D.研究中国历史要注意时空的复杂性
【解析】
本题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探究题,也可归类为史学常识类选择题。设问限定词是"他强调的是",也就是这段材料的主旨信息或主题是什么。材料的主题是"对中国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和地点,不要认为中国是"有恒不变"的,也就是说对中国的研究要把事件、人物放在特定的客观环境中,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所以本题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与欧洲相比要复杂,排除A项;B项和C项只反映了材料的一部分信息,不是主语,也要排除。本题的陷阱是∶材料主旨信息(主题)提取不准,导致选项无法确定。
(二)基础知识欠缺,探究出现偏差
例4.(2014·北京高考·15)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解析】
探究型选择题很多是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所以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基础。《授时历》只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一部分,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的整体水平,故A项错误;《西游记》只是明代文学成就之一,不能代表整个明代文学发展趋势,故B项错误;从全国范围看,唐代宰相大部分来自北方,这说明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故C项正确;扬州只是南宋城市之一,扬州城市繁荣不能代表南宋整个城市化水平,故D项错误。
本题的陷阱是∶材料主旨信息提取不准确,基础知识欠缺,导致误选。
例5.(2013·上海高考.7)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乙说∶ 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丁说∶ ……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 )
A.甲说、乙说
B.甲说、丙说
C.甲说、丁说
D.乙说、丙说
【解析】
本题的探究主题是"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由所学知识可知,甲说和乙说是宋代的文官体制的史料,丙说是元朝的行省制,丁说是清代的军机处,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本题的陷阱是∶基础知识欠缺,导致误选。
四、临场应变
探究型选择题提供的材料是新情境,是"研究性学习", 但是任何试题都不可能完全脱离教材,都要回归教材。从能力上来说大多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只不过是换了新材料、新情景而已。所以我们遇到此类试题时不要慌,只要注意∶审准题、提准关键信息(主题)、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排除就可以了。
例6.(2012年全国卷·34 )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 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 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 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B)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五、命题语言——“历史叙述”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件,研究历史离不开叙述。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言,没有叙事,就没有历史。历史叙述是对历史的记录和描述,它的重要功能在于"传递"历史。这种传递,既包括历史事实的传递,也包括历史叙述主体个人意识的传递。
易兰在《历史叙述的客观与主观》中指出∶"历史叙述从理论上来说,并不只是一个未展开的事件序列,还包括因这些事件而存在的三种可以辨别的观点∶ 叙述者、叙述的受众(听众或读者)以及被叙述的对象。而这三者之间的一致性是历史叙述的最大追求,即历史叙述以真实地、完整地还原历史本来面目为最高原则。高考试题本身“就是一种叙述”。命题者对历史事实或历史记录进行简要叙述,目的是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素养构成进行考查。对历史叙述的理解和辨别程度是学生考试成败的关键,这就决定了历史叙述在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考查中的重要性,我们对历史叙述应多加关注。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三套历史试题都对历史叙述的概念进行了考查。如全国卷I第26题,题干呈现了关于唐初径州之战的四种表述,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概念的理解和辨别程度。全国卷11第35题,以不同时期的《赫鲁晓夫回忆录》文本为载体,考查历史叙述受到时代影响的认识。全国卷I第27题,通过北宋时期关于宋太宗活动的不同记录,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与历史记录的认识。
例8.(2017·海南高考·19)1960年,石油生产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构成这段文字的是(D)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例9. ( 2017·全国Ⅱ卷高考·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D)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例10. ( 2017·全国Ⅲ卷高考·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B)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 END -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想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们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如何考高分,更多干货等你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