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n刷观后感
今天下午重看了一遍《肖申克的救赎》,虽然剧情已经了然,该想的问题也已经想过了,但依旧看得津津有味。与很多我喜欢的电影一样,怎么看都不腻。想来应该是电影的节奏安排天生就会更容易吸引人把整个故事看完,TV动画就很难做到这点。这点从我看《空之境界》的次数远大于《新世界福音战士》就可见一斑。
《肖申克的救赎》本身讲的故事非常简单,想要传达的东西也很简单,但表达过程给人却触动很大,故事剧情安排也足够有趣,很有美国文艺作品的特色,与之类似的有《阿甘正传》,《楚门的世界》,《盗梦空间》,《老人与海》等。这类作品中主角往往有着某种非常明显的特质,这个特质贯穿他的整个故事,无论碰到什么事情都不会改变,他们即使没有超人的智慧或是意志,但他们在一定在某一项与主题相关的特质有着不同常人的坚守。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主角都是“超级英雄”,而不是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既然主角是这样,那故事要传达的主题自然也是某种概念的理想化形式。就比如说这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主题是“自由”,但是在监狱这种极端环境下进行讨论,这里,“自由”被具象化成“在太平洋边生活”,而对立的“不自由”就是“在监狱里受压迫”,这种极端环境下,“自由”的正确性被无限放大,以至于没有进一步思辨的空间。但如果我们把讨论环境放在普通人的生活,如果给一个人足够的金钱,让他与安迪一样在太平洋旁边生活,那他就自由了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他可能待了一两个星期就感到无聊,开始躺在床上刷抖音。事实上,我们普通人的生活的种种束缚是无形的,极其复杂的,并不会出现像是监狱或是精神病院这样直接限制人身自由的,也不是简单一句“institutionalization(体制化)”可以解释得了的,这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方面面。“自由”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就像我们所熟知的大多数词汇一样,只能说某个人在某各方面比另一个人更自由,而不能说A自由,B不自由。
当然,我说这些并不是为了贬低此类影片的价值,相反,我觉得这类表达很有价值。因为生活本身太灰色了,模模糊糊的,让人一看见就没劲,如果文艺作品还都是像卡夫卡的《城堡》那种把生活的无力,粘稠得像个沼泽的感觉加剧展现在你面前,那日子还怎么过啊。这类影片能给人一股温暖的力量,给人以自由的希望,给人生活的盼头,这就足够有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