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哲学 序言部分
再版序言
《系统辩证论》自1998年第一次出版以来,多次再版,2008年更名为《系统哲学》。本次修订对全书做了多处的改动,修正了许多章节;想与时俱进但仍感到言不尽意。这似乎验证了歌德的一句话:“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树常青。”更使我想到了“群经之首”的《易经》,“易经”之“易”是“蜥蜴”的象形,“蜥蜴”中德一种就是“变色龙”,它可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颜色。《易经》就是“变易”之经。我们的祖先真是伟大,数千年来的传承,至今仍未褪色。不过外国人也伟大,几千年后的怀特海也讲:“实在的本质就是变。”海森堡也认为:“变化是一种终极的存在。”只是近代中国人很少说“变”、“变化”、“变动”、“变革”,以不变应万变,成为我们中国人的常识。实际上从古到今“变”是根本,“不变”只能是僵化、落后和挨打的代名词。
2002年,两院院士宋健教授来信,在附件中写道:老一代科学家说,“辩证唯物主义”应理解为“变证唯物主义”,原意在“变”字,不知为何译成“辩证”,其实没有辨认、辩论之意。我看后甚为震惊:“震”的是中国“文化人”确实可悲可恨,怎能自欺欺人?“惊”的是辩证法终于从九天落到了人间。它不是“玄而又玄”的“幽灵”,也不是“哲学家”手中的专利和玩具。
那么“辩证法”应该改为“变律法”或“易律法”,就是变化规律之法,“系统辩证论”应改为“系统易律法”,这就真正符合“中国特色”了。
但考虑到当今的世界是科技与社会整体化的世界,尤其是钱学森教授教导我们:“系统学(系统科学)的建立,实际上是一次科学革命,它的重要性不亚于相对论或量子科学。”那么把“系统辩证论”改为“系统哲学”就是必然的明智之举了。
在耄耋之年谈“变”字、话“变改”,不要视为笑话。
《论语·子罕》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并说:“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孔圣人也认为世界在“生”、在“行”、在“逝”之中。
我们当代的中国人更应该在“生”、在“行”、在“逝”的视野中加快中国的改革步伐,创建适应世界潮流的新体制。
最后,向一切支持、理解我的首长、领导、专家、学者和朋友们致敬,并祝大家健康!
乌杰
2012年9月10日 紫竹院书斋
序
1988年《系统辩证论》一书面世以来,一直受到广大学者的热议,反映很多,其中有支持肯定的、有上纲上线的、有建议修改的。(读者可详见相关期间中国社科院的《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香港文汇报》等媒体登载的有关文章)
1988年10月我收到了钱学森教授的来信,他讲:“您能大胆开拓进取,我很佩服!不过‘文章千古事’,也要仔细严肃。”
1996年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英文版,1993年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蒙文版。
1997年4月28日在深圳召开的“中国系统科学国际研讨会”上,与美国的 E.拉兹洛和德国的 H.哈肯等著名教授进行了交流对话,并得到了他们的赞同与支持。(详见《跨世纪洲际对话》一书,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001年我就系统辩证法问题,给时任总理朱镕基同志和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写信,我十分感谢两位总理作了批示。这样,系统辩证法取得了与矛盾辩证法一样的平等生存权利。(详见《和谐社会与系统范式》一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002年8月3日在上海召开的第46届国际系统科学大会上,我的系统辩证论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赞赏和肯定。
2002年9月9日我受邀在香港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作了题目为“用系统思想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的讲演。
在国内外学者朋友的推动鼓励下,我不断地在思考如何修改完善:其中大的改动有两次,小的改动更多。这一版是“我在,故我思”的时候,最后一次的修订,并将“系统辩证论”提升为“系统哲学”。当“我思,故我在”的时候,只好任人去评说了。
在这一版中我作了广泛全面的修改,主要突出了两个问题:
一、关于差异的哲学
大家知道“差异”范畴,在数百年以来它是颇为由争议的题目,尤其是黑格尔的“差异是矛盾”的提法,影响了人类认识数百年,我们的传统理论也被误导了一百多年。但随着科技、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个争论已经变得非常清晰了。
差异就是差异,矛盾就是矛盾;差异不是矛盾,矛盾也不是差异。这是不同层次的两个基本问题。差异是系统事物外在的表征,系统事物是差异的内在结构与本质。
矛盾是相互排斥的对立面,而不是差异事物必然要发生的一个阶段。
二、关于价值哲学
大家知道,在人文科学的所有学科中都有自己的价值内涵和价值定义。而自然科学证明:宇宙系统自奇点大爆炸以来,诸粒子、原子、分子‧‧‧‧‧‧ 及系统各层次、各结构与功能、各个涌现整体,都有其存在的自我价值,这个价值应称为自然价值。而这个自然价值先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演化,它是一切社会人文价值的基础,是所有价值的内在规定性。因此,自然价值只有大与小,不存在“有”与“无”的划分,而人文价值却有正价值与负价值之分,并相互转化。
在宇宙自然系统、地球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社会人文价值,有其独特的产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而不能简单地区分为工具价值、使用价值。其实,价值是一个系统,它是一个序列层次的系统结构,它是“社会人——实践”与自然价值的互相作用之总和。
澄清这两个问题是本版的重点。
一个理论范式的正确与否、科学与荒谬,不完全取决于当代人的意愿和爱好,而更取决于后人。因为当代人都有一种无可争辩的社会局限性:科学技术的局限性、实践的局限性、人文制度的局限性,甚至是地球生态系统环境的局限性。
黑格尔讲: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即对思想的思想,就是反思。这是我们当代理论界最稀缺的资源。
马克思讲: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这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讲真话的根据。
当代理论界的一个根本使命就是反思:抑空打假、扬实颂真、笃实创造。这是解放思想、改革发展的根本与基础。
最后,再一次对广大读者、学者、领导和朋友说一声:谢谢。并祝愿大家健康、顺利、成功。
乌杰
2007年12月7日
系统哲学(修订版)——乌杰
up认为:
所谓系统是包含了系统与非系统的矛盾之统一体 虽然还是以研究实体为主 但很明显乌杰大佬的系统哲学-价值哲学这部分明显的是讲述先天尚未成形的非系统是系统的本源 系统思想不应单单属于是科学思想(详见绪论第一章,字多、懒)
在这个矛盾统一体中 边缘的所有非系统否定因素尚缺少自组织 统一为否定中心的否定性力量 一个统一体中的矛盾两方势必有一方处于中心成为系统 另一方零散在边缘 如果中心为矛则矛盾协同发展 如果中心为盾 则边缘自组织推动中心发展 甚至形成新的中心为矛
在这个意义上所有否定的因素是其边缘的盾 否定的统一体是其中心的矛 那么否定与肯定也没有什么区别 只是名不同 复杂科学也有相似的说法:标识引导信号们穿越边界
这也意味着单纯只注重主要矛盾是不行的 依然是实体中心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