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乡村振兴”为什么那么重要吗?
乡村振兴为何如此的重要呢?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的,今年还成立了国家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的意义在哪里?
本文的观点主要参考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原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科研处长温铁军教授的研究成果。
温教授有一个著名的判断,他在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10年期间所发生的8次经济危机以后,得出“发生经济危机以后,凡是能动员广大农村分担危机成本的,就能实现危机的软着陆”的结论。
这当中有着什么样的缘故呢?
新中国成立以后迅速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原始资本来自于殖民剥削,但中国并没有这样的机会。作为后发国家,中国工业化的原始资本只能来自于国内。作为传统农业国家,中国选择了用农业哺育工业的方式来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资本积累。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低价回收农产品、高价卖出工业产品的方式向工业集拢资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社会经济结构,大量的劳动力向城镇、向工业聚集。同时,由于国内市场消费需求不高,中国的工业产品只能大量销往国外,走上了依靠外贸的路子。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大幅提高工业产量,拉升经济,但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的经济更容易收到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的影响。
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会导致大量的工厂倒闭,大量的工人失业。这些失业的工人如果难以再就业,必将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从以往的经济危机来看,如果能够将这些劳动力倒流回农村,就能够平稳的解决经济危机。否则,任由这些劳动力在城市中游荡,将会导致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
1976年以前,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政府的做法是动员大量的青年上山下乡,将他们疏散到广阔的农村,用大锅饭、集体劳动来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1980年的时候,再次发生了经济危机,但这时候中央的领导人已经换届,不再具有之前的那种威信,无法再实行动员青年上山下乡的方式,于是大量的失业青年劳动力游荡在城市里,为了生存,他们很多人都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直接导致城市社会治安状况严重恶化,社会犯罪率直逼1950年刚建国时的水平。在此背景下,中央展开第一次严打。这一次的经济危机由于无法向农村转嫁成本,只能硬着陆,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
据统计,此后每次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都会有以千万计的劳动力返回农村就业。而经济危机的成本则在不断的向农村转移。这样的结果便是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投资越来越少,乡镇企业的发展受到抑制,大量的农村土地受到了强制拆迁、占用,农业的规模化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外出打工,而农村的产业又没有发展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作为经济危机时候的劳动力蓄水池作用越来越显得不足,当经济危机发生以后,农村还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缓冲的作用呢?
对于这一点,中央层面有着清晰的认知。2006年,中央提出我国的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接下来要走的便是工业反哺农业的道路。加强对三农问题的投入,发展农村产业,就是加强农村在经济危机时候的缓冲作用,就能够为我国应对经济危机提供更好的大后方。
因此,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关乎国家稳定、关乎国家应对经济危机能力的宏大战略。今年,国家层面成立了国家乡村振兴局,意味着乡村振兴将迎来更新的发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