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科普】一文看懂什么是SCI和影响因子——0基础写SCI

对于刚接触科研的小伙伴们来说,听到前辈们说的最多的应该就是发表SCI论文了,有时也会听到自家的师兄师姐们用带点羡慕又带点酸味的语气说隔壁实验室那谁谁谁又发了个5分的SCI,药学院那谁谁谁发了个8分的SCI等等。可是科研小白们究竟对SCI了解多少呢?为何还有不同的分值?咱们今天就来一探究竟,让大家对熟悉又陌生的SCI和影响因子有个系统的认识吧。
1. SCI以及SCI论文

SCI于1957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在美国费城创办,创办人为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 September 16,1925~2017),并于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涉及了基础科学的100余个领域。
2.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由EugeneGarfield博士于1955年提出,随后在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被使用。他已经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则是被认为是评估论文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3. 影响因子的相关因素
从计算公式看,影响因子虽然只和被引次数和论文数直接相关,但实际上,它会收到与很多因素的影响:
(1) 论文本身,包括出版时滞、论文长度、类型及合作者数等。例如刊物的出版周期较长(出版时滞长),则将会因为文献老化(超过2年)而没有被统计入影响因子的计算,从而降低了影响因子。此外,如果刊载论文是热门课题,则被引率将很快达到高峰,进而使期刊的影响因子上升很快,然而往往伴随着迅速下降。
(2) 出版期刊(如发表论文数、类型等)。一般,在计算影响因子时,刊载论文数仅统计论文、简讯和综述,而对评论、来信、通讯和其他一些常被引证的栏目的文章则不被进行统计,因此,期刊发表论文数量与影响因子有着密切联系。在多数情况下,论文量少的期刊容易得到高影响因子,然而这部分期刊的影响因子一般会有年度之间的交大波动。此外,如果期刊中所含的“热门”课题或“热门”专业的文章越多,则总的被引频次就越高,同时这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也就越大。
(3) 学科因素。一个学科的引文数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自身的发展;二是该学科期刊在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所占的比例。从总体上来说,某学科来源期刊越多,该学科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就越大。生物医学类期刊一直是SCI期刊中比较引人注目的一类期刊,它不仅在期刊数量上明显多于其他学科,而且在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数量上也占有显著优势。
(4) 检索系统因素。在中外的检索系统中,某些特定刊物来说,由于其所收录的期刊组成的差异,将会导致计算的影响因子有较大差异。而且同一刊物在不同语种的检索系统中也有着不同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
(5) 名人效应:名人的文章常被人们引用来增加文章的权威性;另一方面是名人所推荐的文章或者署有名人名字的文章较容易在所谓的高档次的杂志上发表,也就容易被SCI收录。
由此看来,过分地强调影响因子,将给人们对文章质量的评判带来偏差。另外,目前很多人认为,IF越高就代表此SCI杂志越有影响力,因此发表在此杂志的文章也就有着较高的质量。然并卵,影响力是不能单纯靠IF来评价的。不是影响因子高,国际影响力就一定越高。因为一个SCI杂志的影响力是与其杂志的历史,近年来对IF的重视,还有杂志编辑团队以及学科类别密不可分的。总之,一篇SCI论文的质量,不能单纯只看其所投杂志的影响因子,除了与所发表杂志有关,还与文章本身有关,如研究设计,研究类型,研究结果等等。
4. SCI的发展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科研,有研究统计在2000年至2009年的10年间SCI收录论文量就增加了4倍之多,而近年来的增长幅度也是不容小觑的。

在中国,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它是由南京大学提出并倡导,目的是为了用量化指标引导科研人员注意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提高学校的学术竞争力。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政策导向作用,SCI的科研评价功能越来越受到国人重视。不仅仅SCI论文数量成逐年上升的趋势,SCI收录的中国期刊数目也在逐年增加。2019年6月公布的《期刊引证报告》中,中国大陆有213种期刊收录SCI,且收录期刊的IF也在逐年上升。

虽然我国SCI论文的数量已经名列前茅,且逐年增长,但从相对客观的角度来讲,目前中国SCI论文水平仍然偏低,缺少一些灵魂的,主要制约因素有:
论文本身质量问题
科研诚信问题
语言差异
政策和管理制度
中西文化差异
因此,克服这些瓶颈是提高我国SCI论文的重要手段。我们致力于从科研本身出发,分析SCI论文的科研思维以及语言模式,来提高SCI论文整体水平,让大家都能成为拥有有趣灵魂的科研人!欢迎关注,后期精彩继续奉献!
也可以留言您想要了解的内容,小编会定期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