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了35公斤菜,获利14元被罚10万元,福州的老农这一次的遭遇有点冤。突然接到这张处罚
卖了35公斤菜,获利14元被罚10万元,福州的老农这一次的遭遇有点冤。突然接到这张处罚通知单,老农一下懵了。
这件事就发生在2019年的9月,福州有一位陈老伯,闲来没事,跟邻居买了菜地里的35公斤芹菜售卖,希望通过转手卖菜赚一点差价。
这35公斤菜,老农以122.5元买下来,随后,他把这批菜转手卖给了一家蔬菜批发商行,这一单生意给他带来了14元的利润。钱还没有捂热,怎知第二天就被市场监管部门给发现了。
陈老伯确实有些倒霉,他转手卖出的那批芹菜,市场监管部门在抽查检测的时候发现是不合格的产品,随后,陈老伯被市场监管部门做出了行政的处罚。
不仅到手的14元的利润被没收,对方还开出了一张五万元的罚单,这下,陈老伯看着这天价的罚单懵了。他觉得自己只不过卖了一点小菜,没想到竟然被处罚五万元,于是他没有按期缴纳罚款。
可市场监管部门却不依不饶,在2023年的2月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这件事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市场监管部门认为,陈老伯卖的是不合格的产品,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不容小觑。按照规定,应该被处5万元的罚款,他们按规定开出了五万元的罚单。
可是陈老伯这一边却认为,不过就赚了14元,而且芹菜也没有流向市场,没有造成多大的伤害,一下子让他交五万元的罚款,确实有些过分了。
从2022年四月对方作出行政处罚到今年的二月份,陈老伯一直没有去交这笔天价罚款。于是,市场监管部门又依法对陈老伯追加了五万元的罚款。
这样陈老伯卖35公斤芹菜盈利14块钱竟然被罚款十万元。任谁都无法接受这样的处罚,可是,市场监管部门却说自己是依法依规处罚,并没有过分之处。
那么这件事该怎么办呢?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法律也讲究情理。这样的处罚分明不符合情理,因为陈老伯卖出的菜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而且过后他还配合调查。
于情于理,陈老伯都没有过分之处,如果说他有错,就错在那批不合格的芹菜,可是芹菜不是他种的,他根本不知道那芹菜不合格。
所谓不知者无罪,既然他不是故意的,那是不是可以网开一面,不要穷追不舍呢,但是,市场监管部门可没有网开一面,直接把陈老伯告上了法庭,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现在就看法院怎么判了。好在法院办事秉公处理,在这件事上,他们不会站在市场监管部门这一方,不会刻板地处理案件。
法院认为,市场监管部门处罚畸重,而且认为陈老伯不是职业的菜贩,事情发生以后还积极举报他人无证经营,因此,应该从轻处罚或者不予处罚。
可市场监管局呢,依然不认同一审的不准予强制执行的处罚的决定,继续提出复议申请,好在二审判决下来,维持原判!
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为法官的处理拍手叫好,而市场监管部门是不是有些过分了?就像网友所说的,是不是想钱想疯了?
有网友愤愤不平:卖核辐射过的食品才罚一万元,一个老农就罚十万。
在这件事情上,个人也认为市场监管部门不懂得变通,相信他们的处罚也是有理有据,只是不会根据事实做出酌情的处理,难免给人一种刻板的印象,甚至有人要疑心监管部门的用心了。
还是法官具有同理心,能秉公处理,让勤劳的陈老伯感到温暖,也给人世间添了一份温情,我们应该为法官点赞!法律要维护的就是民众的利益,法律需要讲究的是公平公正,不是照本宣科就可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