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明嘉靖革新1.1二祖之制守成之弊端(二)

2023-05-29 22:54 作者:肆十畫生  | 我要投稿

而在太祖驾崩后,建文帝登基,就被黄子澄,齐泰架空皇权。于是明朝中央被文官集团控制,开始对朝野一切异己者斗争。当时的建文帝时期,后史称建文新政。其新政很多内容都是优容文士,宽刑省狱,减轻赋税,裁减冗官冗员(其只是文官内斗换层而已)。但这一切政策都是向着新上台的文官地主阶级的。也包括古代士大夫治国,登上统治阶级的最大特点,就是更改种种旧制的名称。例如宫殿名称,官职名称等等。并且整个国家向导礼制社会,立孔庙与朱子像,盛行形式主义。 有一点值得说的是,文官集团在朱标死后拉拢蓝玉武官集团。太祖担心蓝玉投机文官集团导致朱明王朝名存实亡。于是太祖策划蓝玉案,意图借机连根拔除建国时期的武官集团新地主阶级。在蓝玉死后,武官集团的空位需要有人顶替,但又要保证武官集团永远不会背叛皇权,避免在朝野与文官集团位置上相近。于是便分发诸王兵权,这早在多年太祖便开始策划。早在多年,太祖再给诸王包办婚姻之时,就想到这一地步。比如秦王正妃是元朝河南王王保保之妹观音奴。晋王王妃为朱元璋麾下的大将永平侯谢成的女儿。燕王王妃也是徐达长女。基本上藩王的发妻有一个特点就是无论是新旧地主阶级,都是武官集团的人。包括后来,太祖也在磨练藩王的军事能力。例如洪武三十年,太祖就曾命湘王朱柏与楚王朱桢共同讨伐古州蛮人。于是明初洪武建文时期新兴的武官集团出现了。 这一由藩王领导的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在朝野上永远不可交集,并且对于皇权宗室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因为藩王的俸禄权力都来源于皇权)。可是早在洪武年间,文官集团便迅速出手。 洪武二十八年三月,秦王朱樉为人下毒而死。洪武三十一年三月十二日,晋王朱棡亦暴死,年41岁。史料记载明太祖震悼,哀恸不已,上谥“恭”,是为晋恭王。而在建文登基之后,削藩之名为虚,实为削武官权力。于是以罪相继废黜周王、代王、齐王、岷王,湘王自焚而死。 而燕王朱棣,作为这个新兴武官集团的最大代表。兵权也最重,地缘也直接面对元大都,十分重要。文官集团更要对其下手。具体削藩内容暂不赘述,而最后奉天靖难,燕王篡位就是明朝历史上对于文官集团最大的一次打击。 而在朱棣登基之后,改年号为永乐。有一段野史也被人津津乐道,那就是诛方孝孺十族。然而具体并非诛其十族,实际历史只诛其三族。而方孝孺曾在进南京城之前与朱棣说过,不要杀姚广孝,杀了姚广孝会折损科举的发展。这里有朱棣地主集团两大特点,一点是革命集团的主力是武官集团,另一点是此时建文朝廷就已经有文官重翰林的风尚。此处先说文官中重翰林学士之风。此事追溯可到洪武年间大学士宋濂。通过辩证法,这也是科举制度发展的一大弊端。而方孝孺渐渐在后期上升到朝廷的文治团队。这也是嘉靖帝后来革新科举制度的具体原因。 而姚广孝,众所周知其人从不以文人标榜自己,示人以高僧形象。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朱棣革命团队的特殊性, 朱棣造反不同于朱元璋农民造反。朱棣奉天靖难实际上就是朝廷上的一种争斗演变为了武力冲突,而朱元璋是彻彻底底的农民起义,需要奠定自己的造反团队基础。这一基础就是无论文武人品如何,广纳人才是重中之重。所以,成祖之制是对太祖之制的一种完善和改善,目的都是为了集权来上升皇权。而姚广孝之所以不以文臣标榜自己,原因在于朱棣革命的目的就是打压洪武年间遗留下来的文官问题。自然朱棣不希望自己的革命会带动一批新兴的文官集团登上中央。这也是永乐年间早期清明,皇权所受的阻力十分小,于是永乐年间的政治活动规划十分庞大。例如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机构,设置内阁和东厂;为加强对北方的控制,迁都北京。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 ,占领安南。积极经营边疆, 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置哈密卫,西南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对南海地区积极经营,对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政策。外交上,还委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文化上,修《永乐大典》 。又疏浚大运河,营建北京紫禁城等。这些都是在没有文官阻力下的封建帝国发展之盛。 永乐皇帝即位后,继承了其兄父的遗志。迁都北京紫禁城。这是对于旧文官地主阶级十分有力的打击。并且朱棣继承了朱元璋的勤奋性格,将文官的权务能减则减。大多都垄断到皇帝自己身上,到后来也都甩给了太子。不过正是甩给太子如此之多富有利润的文官权务,导致永乐年间中后期,太子成了文官集团的最大代表,与其父的皇权垄断集权相冲突。这一事留给下文论述。此篇以上皆是简要分析成祖的革命造反集团利益性质。

明嘉靖革新1.1二祖之制守成之弊端(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