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文森《理解之谬》三大范型总结
写精神分析发展史的(?)
(“范型”即托马斯·库恩的paradigm,通常译为“范式”。)
第一范型:机械机器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 核心概念是能量。机械科技:杠杆和车轮——内燃机和喷气发动机。 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从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化学机器的人即“自然发动机”被热力发动机取代。
第二范型:信息机器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 ) 核心概念是沟通。电子科技。 产生信息而非产生能量。控制论:并不探究能量的转化,而是探究信息在系统内和系统间传递的方式。
第三范型:有机体(organismic)时代。(20世纪60、70年代。 ) 核心概念是生命本身。 电子科技把世界变成地球村,变成突触联结的网络,好像巨大的有机体式体外大脑。 超越机器科技,效仿有机体生命本身。螺旋上升到生命有机体的人。结构主义:模式和关系就是一切。
因果观念
第一范型: 牛顿物理学。过程是机械的、精准的、可测量的、依据钟表时间的。事件是有规律的,遵循着规则。原因与对应的结果是有序的。
第二范型:纵使在最为复杂、统计化、条件依存的计算机概念中,也可找到原因之后产生的效果。
第三范型:模型是生物的,而不是物理的,不是源于对普遍原则的抽象认识(数学系统),而是来自于可以直接在活的有机体中观察到的生物过程。因果之间没有预测关系,至少没有直接关系。问题不再是谁错待了谁,而是事件构成的模糊矛盾、无法分解的网络。
时空观念
第一范型: 弗洛伊德:人是机器,由能量驱动。能量会转化,不会消失。力比多、宣泄、驱力都是能量概念,压抑、替代、升华都是水力能量的标识,固着和退行是钟表时间机器的意象。他的见解是直觉、诗意的,但他的自尊心却使他需要“科学”的解释。无时间性。时间要么不存在,要么被隐喻为地形——时间如空间。对于机器而言,没有过去,也没有记忆的产物,只有各种操作构成的地形,人可以折返。在精神分析治疗中会诱发退行,病人回归早期(童年期-青少年期)经验。治疗是追本溯源,消除过去的影响。
第二范型: 重点不再是确立不变的钟表机器,而是变化的模式,从来两次不会相同。治疗发生在当前,此时此地。过去并不真的存在。过去是建构的产物。过去被不断地改写,以服务于当前的目的。
第三范型:历史性。家庭及其结构的细分并不像我们假定的那样恒久,精神分析师把自身经验推广到其他时代就会犯错。菲利普·阿里埃斯《儿童的世纪》:直到17世纪,童年这个概念才作为家庭乃至更大社会的独特时期而出现;直到18世纪,青少年期才从童年期中划分出来。
神经症及其疗法
第一范型: 神经症是需要“消除”(undone)的东西。机器出了错,缺陷在于机器。 神经症是精神内部装置的故障。个人治疗。 治疗目标是领悟,弗洛伊德的理性首要性(“让司机坐到驾驶位上”)。
第二范型:神经症是系统由于缺乏信息而无法恰当地“掌舵”(steer)。治疗或疗法有赖于校正反馈、增加信息或澄清误解。缺陷在于对机器的控制。 神经症是理解的缺乏,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社会之间。家庭治疗与团体治疗。疯狂是家庭的事,病人可能被当成家庭的替罪羊,病人只是家庭与社会的受害者。 治疗目标是理解。内在目标是和谐、稳定、动态平衡。内涵是人们想要彼此理解,一旦这样做就能相处好。
第三范型:新型家庭治疗,把家庭作为视角相同的整体,把家庭成员看成彼此的变形。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创造。我们都同时既是受害者又是罪犯。 治疗目标是觉察。
普遍或独特
第一范型与第二范型:寻找在原理上和应用上普适的人类心理学,深层结构。解剖师的手术刀下暴露同样的内在。
第三范型:寻找独特和个性化的东西。独特性就在人的表面,没有两个人是相似的。
行为动机
第一范型:把行为看成宿命。
第二范型:把行为看成选择。(然而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同样强调相似性,只是把经典动力的范围从精神内部转向社会。
遇到异国风俗
第一范型:描述机械特征及其功能不良:“这位日本人是顽固守旧的东方人。”
第二范型:描述信息传播上的缺陷:“这是沟通的失败。”
第三范型:尊重我们相遇时所处的复杂而不可预测的社会基质,寻找资料,或在没有充足的资料时更加谨慎行事。
解读少女杜拉病例
第一范型:弗洛伊德:机器本身有瑕疵,导致机器失灵的是平常的负荷,是他人可以轻易承受的。人与零件彼此咬合,顺产个合作,个人的目标是顺畅运行家庭,方法是减小变数,标准化生产以减小差异。我有问题,而不是我们之间有问题。我不能适应是我的错。
第二范型:假定沟通的改善会导致关系的改善,真相带给我们自由。不再有家庭规则,有家庭会议。团结、理解和劝说代替逼迫。实施权威的方式从躯体控制变成了言语控制,从恐惧或羞耻变成了宣传说教。认为弗洛伊德与杜拉之间保持诚实是最好的。
第三范型:沟通的增加没有带来同等的改善,倒可能让功能恶化。人们不再寻找所有动物共同栖息的伊甸园,而追求具备平衡与模式的可行生态。弗洛伊德与杜拉都身陷于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基质中,虚伪遍布那个时代的每一维度,同形重现在每一份人际交往和每一个社会结构中,难以保持诚实。
行为准则
第一范型:美德:勇气、友谊、忠诚。人要自律,成为最好的自己,实现潜能,尽职尽责。
第二范型:享乐主义:要是并不伤害任何人,为什么不这么做呢?逃避社会,使用致幻剂。
第三范型:美学:如果那是“美”的,就做吧。生态学和社会意识:事物之间的联系,追求世界的平衡和前景。
疯狂是什么
第一范型:疯狂(典型表现为自大)是意志的失败,是“崩溃”(crackup)。
第二范型:疯狂(表现为紧张性精神分裂症或妄想症)是沟通的失败,是完全隔绝的孤独,退缩到充满幻想和自闭意象的个人世界,是“关闭”(turning-off)。
第三范型:对疯狂的看法与原始人很像,带着奇特的敬畏,认为是“怪异”(freakout)。疯子在做他自己个人特色的事。
性态度
第一范型:男孩子担心无法“控制自己”,手淫是“自渎”。不加控制的冲动是可憎、变态的;对同性恋的恐惧猖獗泛滥。性事表现是关键。
第二范型:作为前戏,一点点变态可以给关系增添趣味,润滑齿轮,改善表现。对性花样的高度宽容是修养的体现。
第三范型:人们不再在意后果,性事表现变得远远不那么重要。变态行为被性爱指南公开倡导。不是宽容,而是对别人的私人行为漠不关心。
爱是什么
第一范型:爱是机械的。弗洛姆锐评:爱不是自发的个人体验,而是因习俗而缔结的,在社会考量的基础上订立的。一旦缔结了婚姻,爱就会产生。
第二范型:爱是反馈。沙利文:爱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关注对方的满足至少和关注自己的一样。
第三范型:爱似乎更是对群体或社群的感受;它没有刺激—反应社会所珍视的一对一特性。
家庭
第一范型:家庭中的不平等和虐待基本上是明白可见的。没有人真正刻意地让孩子困惑;只是告诉孩子管好自己的事。
第二范型:家庭通过言语的控制系统来维护其组织。如果孩子真正威胁到社会结构,会向他宣教,会让他困惑从而顺从。沟通模式的终极目标乃是理解,它带来的是平息,而不是改变。这些理解孩子的父母,事实上不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人。孩子的行为必须与父母有关,必须让父母看来合情合理。保持虚假亲密的氛围,强调家庭内的正常。
权威与反叛
第一范型:几乎不存在质疑。权威的界限和结构界定清晰,源自神授。
第二范型:一切都被质疑。这指的是所有的内容,但不是形式。做事的方式总是受到审视,模式变化不定而目标则本质上不变,即符合先定的结构。
第三范型:人类多种多样的反常特性被作为可容忍、甚至享受的既定事实而接受。从事情应该怎样,走向了让事物成为本来的样子。近乎东方文化,对天性的无为接受。
如何治疗黑皮肤女性穷人
第一范型:我们治愈了她。我们消除了否认的机制。
第二范型:我们和她沟通了。在此之前从来没人带着一丝同情之心倾听他的故事。但我们当然没有替她做什么,只是让她自己重新站起来,回到她那糟糕的世界里去。
第三范型:生态精神病学则关注她的全部体验,认为必须考量她的整个环境,其中不排除隔壁的杂货商、教区的神父、街角的毒品推销者。
治疗师的责任
第一范型:如果相信所有的心理痛苦都是机械失常导致的,能保护治疗师免于绝望,因为这也在理论上一切都可治愈,或至少是固有缺陷导致的,而不是治疗师的错。
第二范型:沙利文把“参与者—观察者”的概念引入精神分析语汇,指的是治疗师的角色不仅是观察者,也是治疗过程的一部分,具有一系列个人反应和参与行为,这是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治疗发生在人际之间,而非精神内部。
第三范型:但是,在损害着病人和治疗师自己的更大的社会结构中,治疗师是怎样作为参与者—观察者的呢?这时变成了“忠实”于什么?为了什么目的?为了谁的目标?
如何对待现状
第一范型:如果我们告诉一名女子,她之所以对生活不满,是因为她没有接受自己的女性身份、或者她有阴茎嫉羡,或者她未能解决她对母亲的内疚与依赖,难道我们不是在说现状是可接受的——只是你无法接受它? 如果有人坐在滚烫的火炉上,你告诉他别人不介意、待在那上面是你的责任、火炉并不烫或者那不是火炉,都没有真正的帮助。
第二范型:如果我们能至少向病人承认这就是他的处境,就已做到了许多。这可能听起来不那么多,但比许多人一生得到的援助都多。
第三范型:或许他可以从火炉上下来,关掉火炉或者穿上石棉裤子。如果火炉是不可避免的存在,至少他可以哭号!如果他能离开火炉,他在那里干什么?
女性病患的社会根源
第一范型:归根结底,维多利亚时期的女人难道不是维多利亚时期男人理想中女人的缩影:脆弱、敏感、依赖男人、动不动就昏倒?
第二范型:20世纪40、50年代疏离的强迫症难道不是当时浪漫神学家的期待的化身,他们告诉我们人应该负责人、热情、关爱、温柔、有男性气概、敏感、善良、彼此相连、乐于牺牲,同时还要快乐、进取和获得社会成功?
治疗师形象的歪曲及其解决
第一范型:弗洛伊德的机器意象决定了移情歪曲是病人把来自过去的冲突投射到(作为空白屏幕的)治疗师身上。这种意象是视觉的:幻想、梦、自由联想。次序是投射—歪曲—移情—解译—领悟。原型病人是癔症病人,具有视觉可见的症状表现,让观察者的眼睛发现。
第二范型:沙利文谈的是“理解”,发现病人所说的“意味着”什么。意象是言语的,不是视觉的。对幻想不感兴趣。次序是投射—偶秩—歪曲—澄清—觉察。原型病人是强迫症病人,具有言语方面的症状,让观察者的耳朵发现。
然而两者都赞同病人存在着初始歪曲——把治疗师并不拥有的特性归于治疗师。
第三范型:新的病人问题不在于症状,而在于发挥功能或不发挥功能。新的治疗模式是行动;原型病人是无法投入关系的、轻度反社会的“波特诺”,或更现代的逃世者。治疗师从担任空白屏幕,转向担任共同出演的演员。
解译
第三范型:超越解译。病人和治疗师的角色区分变得不那么容易清晰界定。分析师的感受和病人的同样重要。我们变得更难“告诉”病人哪里出了问题。解译不适用于今天这种似乎无法投入关系的病人。 无论治疗师的解译内容多么客观理性,也仍可能服务于对病人结构的无意中参与。解译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内容,至少也同样取决于解译是否坚决、善意、同情、不是随口胡说。真相不仅在于说了什么,而且在于所说的内容如何与病人世界整合。
202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