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里快乐是有罪吗

对这个论题,有赞同,有反对。
赞同:有些苦,不必吃,有些劝你吃苦的话,不必听;
反对:从苦难中汲取智慧是颠扑不破的古老箴言。
吃苦有五点:
1、付出才有收获是自然的逻辑,大多数时候,这种逻辑都是主要矛盾,起决定作用;
2、技能的获得需要经过刻苦的训练;
3、心中常有拂心之事,能成就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不因倦而鲜终;
4、吃苦能忍是大勇,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然后可以就大事。
5、如果没有苦,再多幸福也体会不到快乐。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就是这个意思。
想要达成一个比较长远的目标,总不会举手可得,总是要经历不容易的,这种不容易,就是苦。如果一个人事先经历过挫折,培养出对挫折的忍耐力以后,遇到困难更不容易放弃。
有些东西,真的是要经过挫折才能学会。挫折会激发天性中的危机感,逼迫出人的潜能,而快乐只会让人放松,当然,也可能可以带来更多的灵感,古人也说,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
从九年义务教育过来,很明白学生有多苦,尤其是在最喜欢玩的年纪。也知道现在社会有多卷。
但吃苦不是一直吃苦,安于现状,而是从高处俯视,以一种客观现实冷静的态度,暗中积累,等待时机,初九潜龙勿用的意思。
古人对吃苦的理解已经很全面了,但在程度上,过犹不及。因为社会基础已经变了。
在古人看来,一个人的基本人格是社会人格。古人骂人就喜欢骂畜生、禽兽,类似 “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没有社会人格,就不算个人。
而社会人格跟自我欲望是冲突的。举个例子,爱欲莫甚于色,试问正常男人,谁不希望,多日几个女人呢?
在传统文化中为达到移情易性的目的,推崇吃苦,推崇学习,为的是使几乎接近圣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清楚明白的体现出来。
但在今天这个社会,以一个普通人的立场来说,多少有点不适合了,很难被人理解。
追求美好生活是没有错的,如果人人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耽误事还少了好多就业机会。从这个角度出发,确实没必要刻意要求吃苦,或者说,没必要吃苦到古人头悬梁锥刺骨的那种程度,励行勤俭安居乐业即可。
我也不认可对所有形式的苦的忍耐。
我所指的吃苦,不是像即将被坑杀的俘虏那样,麻木不知反抗。忍无可忍当然不必忍,吃的苦没有任何意义,当然不必吃。
但造物主不是我们的父母,予取予求,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当你知道为什么而活,你就可以接受任何一种生活”的苦,是值得去吃的。
在正当范围的那个区间里,不管是崇拜吃苦,还是崇拜快乐,用脑子去活,而不是浑浑噩噩的活,都是正确的路。
诚恳的补充一点东西:
我现在也是躺平的,不追求什么东西。
在十八九岁的时候,注意力、反应力、体力在人生的高峰,我非常有自信,中二的说,万般行事,皆由我心。尽管有时候会冲动,有时会不知所措,但我确定以及肯定,我所作的事情一直跟随我的心意。
以前坚信,英雄联盟可以陪伴我一辈子,就算找个对象,她也得是会打LOL的。到了三十岁,我明白,如果我还有什么割舍不掉的,就只剩下家人了。
人随着年岁渐长,注意力、反应力、体力开始接连的的由盛转衰,注意力和学习能力也开始变弱,人开始渐渐的凭借之前积累的经验、习惯和人生智慧来做事。
还记得我们讨厌的那些老东西吗?前半生不休德行,到老了是个糊涂虫,既可恨,又可怜。
可是等到老了再做改变,又哪里来得及?他只是只能凭借之前积累的经验、习惯来生活。
单位里搞学习,那些老同志还怎么学?
他学不了了。
假如一个人的父母是蠢货,这么多人的父辈老一辈,不说全部,至少是大部分,难道都是蠢货吗?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正是因为他们明白,到了他们那个年纪吃苦,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才希望我们年轻的时候吃点苦。
将来,家境普通的,不说是功成名就,至少是有点安身立命的小本领。
家庭富裕不愁生活的,至少是不要成为一个,让我们的下一代讨厌的老东西。(君子以勤俭养德,优越的生活击垮人的意志,渴望富贵腐化人的道德判断)。
只有品行随便的人才会嘲笑最神圣的道德律,公然主张一些最令人恶心的处世箴言。
我们之所以如此反感吃苦,是因为上一代只告诉我们吃苦,却不懂我们到底有多苦——父母和孩子没有做到共情,所以有时候看起来父母很自私。他们没有理解我们,我们也没有理解他们。
“I always knew what the right path was”
“It was too damn hard”
其实我们一直都明白,哪一条路是正确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