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二十四史系列之名将赏析(1)飞将军李广

2023-08-04 22:58 作者:行万里路的老张  | 我要投稿

二十四史立在书架上很多年了,一直计划着找时间逐步地读一下。这不终于有了些闲暇的时间了。计划开始读起。第一部是《史记》,那就从它开始吧!也计划写些阅读的概要和感受。权当做笔记了。

二十四史系列之名将赏析(1)飞将军李广

--

审时度势,攻与守间的差异,也论“李广难封”。

我们耳熟能详的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飞将军说的就是汉代名将李广了。也可见其自汉代以来,知名度就是很高的。太史公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有《李将军列传》,也专门为李广将军作了传。稍晚的时期,还有一位将军叫李广利,贰师将军。是汉武帝宠幸的妃子李夫人的兄弟。初读史记的时候,我时常把他们搞混。就如把楚汉争霸时韩王信和韩信搞混一样。

概述

: 李广,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省秦安县),秦时名将李信之后。家传世世善于骑射。在汉文帝十四年从军,抗击匈奴。一生经历了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代雄主。虽身经百战,名声卓著,但终未能因功封侯。于是留有“李广不封”的遗憾典故。令后人叹息不已!然而,为什么“不封”呢?让我们不妨从太史公的《李将军列传》中探寻其中的原委吧! 汉文帝时,李广入伍后,表现勇猛,因功升至武骑常侍。曾随文帝出行,文帝表彰其说:可惜你没生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否则应该不止是个万户侯。(“惜呼,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启足道哉!”)

*汉继承了秦制,有战功方能加官进爵,直至封侯。年轻的李广,自然也想光宗耀祖。

汉景帝时,作为骁骑都尉,随周亚夫参与平定七王之乱而声名渐显。但是因为私自接受梁王的授予的将军印,归朝后,未受到汉景帝的封赏。

*作为汉将,而受梁国印。(梁国,汉初之封国。后汉武帝实施推恩令,销藩去国了。)不见得属于识时务者啊!

后来又先后做过上谷、陇西、北地、雁门、代郡和云中的太守,因力战匈奴,固守边疆而名声鹊起。留有“百骑解鞍却兵”的故事。(李广在未通知下属的情况,带少量骑兵追杀匈奴“刺客”,并射杀了他们。但途中遇匈奴大军。李广让部下们下马解鞍草地嬉戏以迷惑匈奴大军。匈奴大军恐有埋伏终不敢向前。天黑退去。李广及部下成功返回部队。因离队时并未通知部队,部队并不知道其遇险,也并未实施救援。)

*其实这故事是不是也反衬其部队管理方式的松散呢?

汉武帝初立时,因李广为名将,升为未央卫尉。同时,程不识为长乐卫尉。其时,匈奴兵力尚强,汉军总体依旧为守势。曾领兵数次出雁门关,右北平等与匈奴战于胡地,均因寡不敌众而败,但李将军却以个人的骑射技能、勇敢和智慧得以逃脱。就任右北平太守时,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并有外出狩猎,“中石没镞”的故事。(李广外出狩猎,远见丛中有虎,远处拉弓射箭,走近查看,发现是块巨石,但箭头已没入石中。后再多次试射,箭头均无法入石了。)匈奴人因为他的名声而避开对其守地如右北平地区的骚扰。

*多有个人英雄故事,而少有群体事迹。

后来汉朝国力渐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多次出兵,远击匈奴腹地。李广将军也数次领军随行,分兵作战。但均因作战不力而未能因战功而得以封侯。而曾追随过他的一些手下战将却因在其他部队获战功而封侯了。

*自身部队管理该是有些问题的。

汉武帝元狩四年,李广已经60多岁了。又向汉武帝多次请求带兵随大将军卫青出战。武帝想了很久还是同意了。也许是想给他最后一次机会吧!并任命其为前将军。但走前交代大将军卫青说,李广老了,又屡次败于匈奴,不要让他直面单于的军队,以免造成全军军事计划和目标的失败。所以尽管李广一再请求大将军卫青,要作为前将军正面与单于军接战。但大将军卫青依旧让其作为侧翼进行包抄作战。但李广将军的军队行军中迷路,最终让单于大军逃脱。事后被大将军训斥,并将接受朝廷的处罚。回军营对部下发感慨后引刀自刭。(对部下眼:“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哎,英雄迟暮,然大志未酬。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太史公在《列传》中,也用一段文字比较了李广和同期卫尉程不识在边关驻守时带兵上差异。说李广带兵随意,层级不明确,规矩少,人人自便,但士兵愿与之同甘共苦。而程不识军队等级森严,规矩明确,训练有序,但士兵比较辛苦。所以士兵多愿意跟随李将军。他们都是当时边关守卫的名将,为匈奴所忌惮。此外,司马迁《列传》还拿李广和其从弟李蔡的经历作了比较,说他俩人同时出道,侍奉汉文帝。但汉武帝时,李蔡作了代国的相,后随大将军卫青击匈奴右贤王,因功封乐安侯。元狩二年,代公孙弘为汉丞相。太史公认为李蔡能力在中下等,名声远不及李广。但封侯入相,成就却远高于李广。 太史公无疑是非常同情李将军的。《列传》中他除了把李广的结局借“相士王朔和李广的谈话”故事归结为命运外(说李广曾与相士王朔讨论过为何不能建功封侯的事情。王朔问他有什么悔恨的事,李广回忆说:在他是陇西太守时,曾使诈击杀投降的胡人八百余人。东方朔回复说:杀降卒是最大的祸了,这大概就是上天不让你封侯的原因吧。)还谈到李将军不善言辞的性格。但又引用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把李广将军的结果再次归结为命运。

评述:

战国秦汉之时,作为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匈奴,是中原华夏农耕民族的主要威胁和对手。由于农耕的特点:耕地固定,生活定居,不产马匹,且马非为主要生产工具等等,与匈奴的被动冲突中,中原地区一直处于守势。为了固守,也才有了万里秦长城的修建。 李广将军无疑就是这种固守模式下后期的一个佼佼者。在他的一生经验中,固守,哪怕是以少胜多式的防守作战的经验也是非常丰富的。他的部队管理松散灵活,似乎更类似于对手匈奴。但其自身实力超群,且以其自身为核心的凝聚力也很强。因此,在无法消灭他的情况下,很难彻底击溃其部队。所以为匈奴所忌惮。 然而时代变了。国力渐盛下的汉武帝,不再想以固守作为国家稳定和发展的主要方式了。凿空西域,击败和驱逐匈奴成为其主要目标和理想了。而李广作为军队分部的主帅而非主帅部队队的从将,就需要有更多进攻型军队的管理和运作经验。 但从《列传》中他与程不识军队管理的比较上看,和士兵同甘共苦式松散式管理模式,在防守时未必出大问题。但一旦转为进攻,计划的执行力,同步性等等就会有问题。 此外,作为部队主帅,在非熟悉地区,进行进攻作战规划。缺少层次分工的、以个人为核心的决策模式出错概率会更高。如果按照现代管理体系来分析的话,呵呵,在包括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下层领导团队的组建,任务分配安排,各部分同步管理,以及执行能力的建设等等方面都会出现问题。 再者,如太史公所言,李广又不善言辞。在大型团队的组织管理中,不善言辞,而仅靠身体力行是远远不够的。这种部队不出问题反而不正常了。 因此,李广将军在那个时代的结局“李广难封”,难道不是一种必然吗?

二十四史系列之名将赏析(1)飞将军李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