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学习分享6:学习是人类的天性
为什么说人类天生就是学习的机器?(这是原标题)
我觉得而改成:学习是人类得天性更加好些
作者举例了“巴甫洛夫的狗”以及“斯金纳的鸽子”两个著名的生物实验来说明动物的学习会是一种本能,这样可能很有学术的严谨性。不过既然要说人类的学习,其实从我们身边的司空见惯的现象其实更容易让人接受。
其实人类的成长,本来就是伴随着不断的学习的,是不断把自己和社会联系起来的过程。从翻身,坐起,爬行,走路,到说话,吃饭,洗脸,穿衣,再到读书识字,以及后面的步入学习社会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我们不断学习的一个过程,也是不断让自己和社会产生联系的过程。
所以作者说:学习的本质就是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也是“巴甫洛夫的狗”以及“斯金纳的鸽子”实验抽象出来的结论)
刚才说的这种“建立连接”的过程是发生在我们的意识中的,是否意味着这一切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呢?
并非如此,意识也是有物质基础的。事实上,这种连接就发生在我们大脑内部,而且可以通过科学手段被监测。天才的西班牙神经科学家卡哈尔通过观察脑部的细胞准确地猜测出了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人脑中有1000多亿个神经细胞,每个神经细胞都是由胞体、树突和一根长长的轴突组成的。神经细胞之间通过轴突末端的突触连接在电每一个神经细胞接受外界刺激都会产生电信号,然后这个电信号欲魔法样迅速传遍整个大脑。
而且,如果大脑中的两个神经细胞总是同时被激发,那么它们之间的连接就会变得更强。比如负责分泌唾液的神经细胞和负责听到铃铛声音的神经细胞,原来并非连接在一起的,后来由于这两种信号总是同时出现,那么这两个神经元之间就逐渐建立了连接,使得信号传递更有效率。也就是说,一旦“铃铛细胞”被激发,那“唾液细胞”也跟着起被激发了。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神经细胞的数量、形状确实都没发生变化,但是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强度发生了变化。这就再次说明,建立事物之间的连接,也就是学习这种行为不只是发生在我们的意识中,更是发生在我们身体中且能够真正被观察到的一种生物行为。
建立连接是学习的本质,它有助于我们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是让我们真正把一一个知识点、一件事弄明白的最有效的方式。给大家讲一个著名的实验。
美国一所学校的学生需要学习两个学期的微积分课程。有科学家专门对这个学校教微积分的方法做了研究。研究人员把所有的学员随机分成两个班,两个班讲课的老师不同,但是最终的评分标准和考试题目是一样的。A班老师的讲课内容完全按照教材来,知识点有板有眼,解题操作和流程清清楚楚。学生完全知道老师在课堂上教的是什么、自己学的是什么,布置的作业也是针对上课所学的知识,因此A班的学生考试的时候都充满信心。B班老师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并不在课本中出现的内容,比如他希望通过物理学的应用场景,让学生对微积分有更深入的理解,就让学生用微积分去分析曲面电场,但是这些都不能直接用在考试上。学生在课后做练习题的时候,都要自己想办法解题,因为老师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考点和题型训练。到了第个学期末,你猜一下,成绩更好的学生是A班的还是B班的?没错,A班学生的成绩明显比B班的好。可是,到了第二学期,情况就变了。数据显示,B班学生后续课程的成绩超越了A班。尤其是在利用微积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B班同学的表现更突出。
请你思考下:这是为什么呢?
A班学生虽然学习了更多考点和题型,对考试更有帮助,但对微积分本身的理解却不够透彻。而B班学生却真正做到了把知识和实践连接在一一起,从本质上思考问题,符合第一性原理。虽然短期来看,A班同学的成绩更好,但如果从长远来看,通过建立连接来理解知识,才是更有效的学习方式。
所以,真正的学习不能仅仅着眼于眼下拿高分,而要将某一个知识点与其他的知识点连接起来,让知识点从一个个的散点连接形成网状结构。让每一个知识点都逐渐嵌入你的知识结构体系中,与其他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才能解决真实问题。细功慢活出真知,在学习的道路上不要追求速成,真功夫是靠熬出来的。(其实这也是我做培训过程中的一个感触,我希望我可以把正确的学习观念告诉自己的学员。虽然这让可能我丢失了很多“功利性”的学员,可能这些学员才是考研辅导机构的赚钱的主力,但是哪怕影响了一个人,他在以后的路上回想起来有这么一个人告诉了他最正确的面对学习的观念,从而走得更稳更远,此生足以。)
好了,这一节给大家从生物学的角度谈了学习的本质就是建立连接的过程。学习是人类得天性,大脑的可塑性是非常强大的,不断训练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会越来越多,你也会越学越聪明。大脑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存在,(卡尔萨根在科普巨著《宇宙》中曾说过:大脑的语言不是基因的DNA语言。更确切地说,大脑所知的一切都源于被编码的神经元。它们是微小的电化学开关元件,通常只有零点几毫米宽。我们每个人大概有1000亿个神经元,和银河系的恒星数量差不多。许多神经元与周遭数千个其他神经元相连。这样的连接,人类大脑皮层中约有100万亿,也就是1014个。人类大脑中的信息量可能相当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总量,也即100万亿(1014)比特。假如用英文写下,这些信息会填满两千万册书籍,可谓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而这样大的存储空间就位于我们每个人的颅骨中。)也许未来随着脑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有《大脑使用说明书》或《大脑升级指南》来教我们怎么去解锁大脑的高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