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道德经》的“玄之又玄”
《道德经》
《道德经》是老子于春秋战国时期编写的著作,全文五千余字。市面上版本不一,也比较影响理解,目前发现最早的版本是帛书版,比如其“大器免成”和我们常说的“大器晚成”相去甚远,前者更加符合全文意境。
《道德经》从古至今影响了无数人。其言语抽象,使得解读万千。我读了很多遍,现在大概体会到“玄”的意思。如果不体会到“玄”的真意,那《道德经》很多字都变成了故弄玄虚的废话。
虽然按其本意我们不应该拘泥于字词,但出于趣味还是让我来掰扯掰扯这个“玄”字。

玄之又玄——认知论的“罗素悖论”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从《庄子》的各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道”其实是中国古人的认知论,是“知识的知识”。懂得“道”的人,他治理国家不费力气,解起牛来不费刀刃,沾起蝉来得心应手,更是能躲避天底下的各种天灾人祸。

那么古人对认知论是怎么看待的呢?可以说道家认为“不存在”认知论这个东西,或者说它存在,但是不可说,不可传。也就是un-language-able,un-educational-able。为什么这么说呢?
假设有一个认知论,那么它一定是用来认知所有能被文本写下来的知识的;既然它可以被文本写下来,那么它能不能认知写在文本上的自己呢?如果它能,那说明认知论也可以被认知,那么认知论的认知论应该和认知论是一样的,因为它们都能认知写在文本上的认知论,那么认知论就好像是矩阵乘法中的单位矩阵I,对我们学习知识不起任何作用。(是不是像极了哲学)。
所以说中国古人实际上非常实际,他们不愿意接受一个“没有用”的认知论。他们选择认为认知论是不可被写的,也是不可被教的。
这样的观点,好处就是认知论是可以为我所用的。坏处是,认知论的认知论就离人类更加遥远了。本来认知论就不可说不可教,幸运儿可以用“心”体会得到一点认知论;认知论的认知论这下更加难为我所用了。
所以《道德经》说“玄之又玄”,说的是认知是没有穷尽的,一层认知叠一层认知,越来越抽象,越来越难学,越来越难以进步。后面一句“众妙之门”,就不多解释了。

虽然这么说,但老子不仅没有被这个玄的无穷深渊所吓到,反而希望我们能做到“玄览”、“玄德”、“玄同”,不得不说还是有点人文关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