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保契大家谈丨保险业如何做好自己的大市场?

2022-04-12 18:15 作者:保契  | 我要投稿



4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这一重磅文件坚持问题导向、立破并举,明确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点任务。


根据意见,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三大显著特点,也可以说是三大目标任务。有了顶层设计和行动纲领,各地区各部门、各行各业自然要对标对表找差距,真抓实干见行动。


扪心自问,对中国保险业来说,离这样的高标准、高要求还有多远?制约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症结在哪?行业如何由“大”变“强”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些灵魂之问,考验着每一个保险人,都可以从“三大显著特点”中获得启示,找到答案。


高效规范


从保险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行业有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意愿,但始终没有摆脱高成本低效率的泥淖,这种“惯性”和“惰性”正在侵蚀行业健康发展的根基。


长期以来,保险业停留在保费为王、跑马圈地的发展阶段。在“以保费论英雄”的错误导向之下,行业深陷重规模轻质量、重份额轻效益的低水平竞争困局。


早在15年前,保险业监管掌门人就曾一针见血指出,“业务增长主要依靠设机构铺摊子,依靠简单的费率和手续费竞争占领市场。”


15年前,这样的打法尚有情可原。保险公司的首要任务是“活下去”,大环境如此,谁也免不了俗。


但15年后的今天,这曾经的“鲜一招”还在用。人海战术铺天盖地、获取业务依赖砸费用、卖短期险冲业绩……殊不知,这一“招”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滞后于消费者需求习惯的演进,更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我们看到,很多保险产品不够亲民。产品本身够复杂,但各保险公司的产品又区别性不够。简而言之,单个产品复杂,整个行业产品雷同。服务也是差强人意,理赔难年年提,年年难解决。


获取客户并赢得客户,正道一定是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产品和高效优质的服务。


遗憾的是,很多保险公司不从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上寻找突破口,依然我行我素,随大流,重复着低效劳动和恶性循环。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保险公司的生存压力也在增大,很多公司依然在为“活下去”努力,却从未认真反思过。即便反思过,也已经被泥淖裹挟地不可自拔。


保险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理应珍惜并用好这种特性和特质,干出一片天地,赢得一席之地。如今陷入这番境地,令人感慨万千。


公平竞争


竞争机制的引入,使保险业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


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主体发展到了230多家,先后经历了从人保公司独家垄断,到20世纪80—90年代初期平安、太平洋保险公司成立后的寡头垄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华泰、华安、泰康、新华人寿等一批公司设立的有限竞争,再到现在看似相对充分竞争的发展过程。


但充分竞争并不完全等同于公平竞争。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当前市场主体的心声。


以人身保险业为例,前10家公司保费收入占到市场总保费收入的近7成。财险业方面,主要业务集中在几家头部企业手里。


这种局面的形成有历史原因,先占先得,谁强谁占。但整个保险市场,毕竟有230多家市场主体。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扼杀创新潜能,更令中小公司举步维艰。


盘活机构存量,谋求发展增量,共同做大市场蛋糕,是很多保险机构的期待,也是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对保险消费者也是好事一桩。


我国保费规模已是世界第二,但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只有4.3%和430美元,在全球的排名分别排为第38位和第46位,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水平,也低于全球保险业的平均水平。


差距就是潜力。


对监管部门来说,如何引导保险机构在经营理念、经营模式、业务特色等方面谋求质变,各展所长,共同做大“蛋糕”,分好“蛋糕”,避免“内卷”升级,是关键之举,更是当务之急。


从“放水养鱼”到“水多鱼多”“水大鱼大”,需要一系列举措为保险机构提供有力支撑,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尤为重要。


在这样的环境下,占据市场支配地位的保险机构也会有危机感,也得毫不懈怠地创新,而体量较小的机构也能满怀信心,蹚出“小而美”的发展之路。


充分开放


在立足国内统一大市场、夯实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不仅有利于推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促进要素跨境自由有序安全便捷流动,形成对全球先进资源要素的强大引力场,还有利于提高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在国际竞争和合作中取得新优势。


回顾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进程,保险业可以说开放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开放过渡期最短,无论是作为入世谈判的焦点还是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在国家整个对外开放布局中一直居于重要地位。


“入世”之时我国保险体系很不完善,保险机构无论体制、机制、产品、理念等,都距离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竞争主体有较大差距,业界对于开放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畏惧心理。


然而,人们担心的结局并没有出现,中国保险业成功应对挑战,并抓住开放机遇,在开放大潮中不断提升“游泳”的本领,不断做大互利共赢的蛋糕。


在“内资”与“外资”的交流碰撞中,外资公司像投入中国保险池塘的“鲶鱼”,成为中资保险机构迅速成长的助推剂。


“入世”前没有一家中资保险机构进入《财富》500强,而2017年有6家上榜,上榜数量位列全球第三,其中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都进入了前120位。


在2021年度《财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平安位列榜单第16位,较2020年上升5位,全球金融企业排名第2位,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开放带来繁荣,封闭必然落后。


我国已经是保险大国,但保险业的保障水平和能力、机构的治理结构、管理能力、技术水平、产品服务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空间,必须坚定不移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向保险强国目标迈进。


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三者相互有机统一,既是路线图,也是方法论。保险业如何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并落到实处、见到实效,需要全体保险人上下同心、共同努力。


< END >


保契大家谈丨保险业如何做好自己的大市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