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阅后速评:这电影能留下来

昨天发的视频忘说了一个点。
或许是经济发展,或许是互联网普及,或许是政治操控,或许是全球化必然的反作用力,或许是人本能的追求,或许兼而有之,无论原因是什么,显然,汉、唐两朝最近几年存在感爆棚,人们更愿意去谈论它们,想象它们,找寻它们,比如历史区UP崛起,比如汉服唐铠成为好生意,也比如相关文艺产品爆炸式增多,在这些文艺作品里,“长安”都是个高度信仰化的口号,永远能听见有角色高喊长安,壮烈且带有一些盲目。
关于这一点,有人喜欢有人厌,两边一吵架都觉得对方片面,你是认不清自己位置的蠢猪愚民,他是看中国历史有一句好话都浑身生蛆的烂肉抹布。
这些架,在《长安三万里》这儿吵不出来。
这片这点真是太牛逼了,我写到这儿我都觉得操你妈的,怎么这么牛逼,我操。
操,不想分析了,你们看就明白了。
上边那段话放草稿箱半个小时,我还是给它续上吧。
事儿是这样,这部电影是四维的,它把一袭袍子的表面的刺绣,内里的线头和袍子密密织线中心的虱子同时摊在你面前给你看,但没剖开,没破坏,还是衣服该有的模样,曲终散场你猛然回过味来,发现自己这是看了部什么东西这是。
它为什么能做到呢?因为这电影的主线是根杆,挑起故事一面旗,它以军事政治双危机的现在引出往事,高适的往事,再以高适引李白,以李白引长安,电影里的长安不是地点不是背景不是口号,是时间的培养皿是历史的兴衰台,角色们在长安几进几出,关系一直在变化。少时壮志入长安,人生迷途入长安,得意尽欢入长安,天下大乱入长安,最后只剩高适一人,不在长安入长安。
用自己一生撑起旗面的不是李白,是高适。
回忆中的盛唐越精彩,眼下与吐蕃血战的现实越苦涩,而这一切其实是有迹可循的,早在三十多年前,早在高适第一次来长安时,他就看到了过去留给未来的伏笔。所以电影中段,李白最得意最欢乐的时候,高适只看了一眼就草草离开了长安,主动放弃跟随挚友攀高枝的机会。
融不进去长安的人才能看得真切,这样的人才能救长安。可为什么要救长安呢?既然它砖瓦之间早生裂痕,那让它塌了烂了不是正好吗?
因为长安,真的值得救。
我再说一遍,这电影太牛逼了。
电影最后,跟利威尔兵长一样选择题全错的李白被小孩子一顿教育,好像这辈子白活一样,可他随着“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开怀大笑,泛舟前行时,我是真的服气,这就是天人可爱浪漫。他落魄时写出的将进酒贡献了全片最魔幻的场景,在人生低谷撕开一片天,是非成败聊不了李白,他短暂的一生白白浪费,因而永恒。
他是个天人。
长安,收了这个天人。
长安收了所有人,把他们的光芒聚在一起,跨越星海,传到现在和无穷远的未来。
这电影,没有鲜明的谄媚,也没有轻佻的讥笑,佞臣宦官外戚军阀没几个出场的,也不存在一个伟大的救世主,他们不是故事的主角历史的刽子手,他们在这部电影里只是不露脸的背景,没有他们,一样能讲长安,讲得更好,更复杂,更动人,更真切。
太牛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