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找寻跨学科、跨尺度的创新智慧(5)
5.重新认识马尔萨斯主义,同时要避免奇点支持者的过分乐观
在人类发展史上,资源短缺其实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成长。1798年,英国学者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指出:地球上粮食产量是以线性形式增长的,而人口却是以指数形式增长的,总有一天人类将会无力养活自己。自此,许多思想家不断重复这种认识,到20世纪60年代甚至达成了共识,这可以统称为“稀缺模型”。例如保罗·埃里希(Paul Ehrlich)在其1968年著名的《人口爆炸》一书中论述了全球人口过剩问题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1972年,《增长的极限》报告出版,很快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该报告第一次使用系统动力学概念和计算机模拟来量化地球上不断增加的人类压力,加剧的环境损害与主要自然资源衰退之间的关系。最后的结论是,人口、技术和消费的不断增长不能在有限的世界中持续。40多年来,该报告情景分析的精密细节一直在进行着辩论和批判,但其中描述的基本动态(在有限世界中综合消费的增长也是有限的)还是非常不错的。简单地说,我们的星球有物理和生物学的基本限制,我们人类不能维持远远超出这些边界的活动。当然,这些限制并不总是直接和绝对的:我们偶尔可以超越一段时间,但是我们不能持续地保持这种状态而不对环境和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对于这种现象,《规模》的解读为:人类通过持续的范式转移的创新,如历史上大规模地发现铁、煤炭,发明蒸汽机、计算机及近来的数字信息科技,维持了开放式增长,避免陷入崩溃,体现了人类集体智慧的精巧。新技术不断创造更多的专业化机会,专业化又增加了合作的可能,合作致使人类的能力不断提高,能力的提高又产生了新技术,然后整个过程重新开始,一遍又一遍。
这种范式转移的创新,是我们将社会与环境结合起来,并通过系统动力学分析得出的,而这正是马尔萨斯及其追随者们所缺少的。商业周期、经济周期、创新周期,现已成为经济学和企业界的行业用语。他们相信,只要人类依然具有创新能力,便可通过持续的创新领先于各种迫切的威胁,重大创新被视作确保平稳过渡到新阶段的机制。
然而,这是一种加速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类这些发现或发明必须以不断加快的速度实现,连续创新之间的时间间隔必须缩短,再缩短。这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吗?我们找到下一个奇点(范式转移)了吗?对于该问题的回答,韦斯特显然并不同意库兹韦尔2005年出版的著作《奇点临近》中的认识,认为目前那仍然属于科幻范畴的奇妙猜测。

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规律最终决定了这个星球上发生的事情。所有的人类技术进步、聪明才智和努力工作,都不能打破物理学规律。所以,在韦斯特看来,马尔萨斯主义者忽略了创新的作用,而奇点支持者则忽视了全球范围内社会经济动力学的重要性。二者的结论和猜测都是以指数增长为基础的,而指数增长不会导致奇点的出现——这对于奇点支持者来说,特别具有讽刺意味。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人类的生活节奏不可避免地加快了,类似于《过去慢》这样歌曲,可能只能成为人类永远的怀念了。个人的职业生涯,在过去一辈子持续从事同一职业、使用同一专业技能也许被认为是理所当然。随着范式转移的加速,一个人一辈子的时间将会超过重大创新之间的时间间隔,将会见证几次重大的改变,从一而终的职业将不复存在,倚老卖老的经验也变得不那么重要。所以,作为个人来说,只有保持不断学习才能避免被社会所淘汰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