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青春》之鉴赏
写在前面:本文为《大学语文》任务,完成一篇文学作品的鉴赏。我选择了李大钊的《青春》,搜集整理网络资料,完成下文。
李大钊《青春》之鉴赏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青年在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李大钊同志的《青春》一文明确提出了青年奋斗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他对于“青春”和青年的呼唤掷地有声,在21世纪的中国仍旧闪耀着光辉的色彩。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人在此试对《青春》一文进行简要鉴赏。
一、作者简介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和战士,而且是20世纪初我国思想文化界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留下大量著作、文稿和译著,内容涉及哲学、历史学、美学、新闻学、图书管理学等诸多领域,为20世纪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鲁迅先生评价到:“他的遗文却将永住,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
二、《青春》之创作背景
李大钊在青年时代目睹了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局势和社会黑暗状况,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1913—1916年间,李大钊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留学。1915 年,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几乎全部接受,这引起了李大钊等人的强烈不满,李大钊等爱国留学生组织集会反对袁世凯,并执笔起草《警告全国父老书》。在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中,李大钊从理论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提出了民彝思想和青春哲学等见解。《青春》即李大钊青春哲学的代表作,写于1916 年,是他深入思考“再兴民族 ”“再造中华”等问题的回答。
在《青春》创作之前,李大钊在《晨钟报》发刊词中简明地阐释了他对于青年的期盼,即“青年当努力为国家自重……而各以青春中华之创造为唯一之使命”
李大钊鼓励青年发愤图强,激励青年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培养理性思维。他劝诫青年要树立信心,坚定理想,不断努力,放眼时代大局,把握时代走向,投身时代潮流之中。“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 青春之宇宙。”以此激发青年的爱国情怀,将青年与国家兴亡紧密联系起来。
三、《青春》之主要内容
在《青春》一文中,李大钊从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变入手, 提出宇宙无尽、青春无尽的宇宙观,接着通过列举事例,证明 “新兴之国族与陈腐之国族遇,陈腐者必败;青春之国民与白首之国民遇,白首者必败”,并且认为这是“天演公例”,是任何事物都要遵守的法则。而在这样的法则下,青年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担负着中流砥柱的历史使命,进而完整地论述了青春的历史观和人生观,明确了青年应担负的责任,即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华”。
(一) “青春”的宇宙观
在《青春》一文的开篇中,李大钊写到“春日载阳,东风解冻,远从瀛岛,反顾祖邦,肃杀郁塞之象,一变而为清和明媚之象矣;冰雪冱寒之天,一幻而为百卉昭苏之天矣。” 以节序之更来展示自然之生机盛衰,进而引出青春之无限美好,即“彼幽闲贞静之青春,携来无限之希望,无限之兴趣”。而后提出了青春与青年之间的从属关系,即青春“飘然贡其柔丽之姿于吾前途辽远之青年之前,而默许以独享之权利”。我们的青年是辛勤可爱的学子,只有肩负“高尚之理想,圣神之使命,远大之事业,艰巨之责任”,才能拥抱、享受青春的美好,进而使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永续青春之生涯,致我为青春之我,我之家庭为青春之家庭,我之国家为青春之国家,我之民族为青春之民族”。第一段的最后一句以“不枉于遥遥百千万劫,相通逅于无尽青春中之一部分空间与时间”,为下文探讨青春的“有限与无限”埋下伏笔。
第二段开篇即指出人的躯体与广大悠久的宇宙相比,犹如“沧海之一粟”,因而提出了“其得永享青春之幸福与否,当问宇宙自然之青春是否为无尽”的命题。 对此,李大钊的回答是“ 如果宇宙有尽,即使我们有彭祖、老聘之寿,甚至寿同宇宙,却也不能永享青春宇宙之福,如其无尽,吾人就能奋其悲壮之精神,以与之无尽之宇宙并进,又何不能永享宇宙之青春?”进而延伸到宇宙是否有始终这一哲学问题, 并从“绝对”和“相对”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从绝对的角度来说,宇宙“初乎无也”“终乎无也” “初乎无者,等于无初。 终乎无者,等于无终。”宇宙没有初始,没有终结,对于空间而言是无限的,对于时间来说则是没有尽头的。从相对的角度讲,则宇宙是不断进化的,既然有进化,则必然会有所谓的“退化”。“于是差别之万象万殊生焉。惟其为万象万殊,故于全体为个体,于全生为一生。个体之积,如何其广大, 而终于有限。一生之命,如何其悠久,而终于有涯”。因为宇宙万物皆存在生死、盈虚,生命体皆会经历吉凶、祸福,这也就意味着存在青春与白首、健壮与颓老之间的对立和对比,意味着在无始无终的宇宙中,人们却要受到生命限度之束缚,经历着由青春到白首,由健壮到颓老的过程,而不能永葆青春之状态。 事实上,关于宇宙有限与无限以及有无始终的问题,直到今天依旧没有明确的回答,当时李大钊也只能借庄子的观点含糊地给出回答,“庄周有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又云:‘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如大年。’有无之说,亦至无定矣。”即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是无法得知远超于我们生命界限的宇宙之始终有无的。
但是,要想创造青春之中华,则需要宇宙、青春是无尽的,这样才能通过一代代青年的不懈努力,永续青春中华。为此,李大钊巧妙地从古今中外的人类思想宝库中寻找理论依据,通过引用罗泌、孔子、 苏东坡等人的观点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青春的进程不同,但是青春是无尽的。 宇宙是永恒的,宇宙的青春也是永恒的。 “宇宙无尽,即青春无尽,即自我无尽。” 宇宙是“无尽的青春”,宇宙万物的变化则是青春发展的进程,单个事物的新老更替是事物本身的历程,但是宇宙自身会永远保持着青春的状态。因此,只有把人的有限的青春和宇宙的无限的青春相结合,才能实现有意义的人生。“惟真能识宇宙有无尽之青春者,乃能具此种精神与气魄。惟真有此种精神与气魄者,乃能永享宇宙无尽之青春。”
(二) “青春”的历史观
李大钊认为不仅仅人有生命,民族和国家也有各自的生命。 它们的生命不尽相同,如同人有青年和老年一样,民族和国家的生命也有青春或白首。在新老国家的交战中,“新兴之国族与陈腐之国族遇,陈腐者必败;朝气横溢之生命力与死灰沉滞之生命力遇,死灰沉滞者必败;青春之国民与白首之国民遇,白首者必败,此殆天演公例,莫或能逃者也。”反观我国,自黄帝以来已经有 4800 年的历史,国家的青春之期在周朝,此后的几千年里,国家日渐衰微直至今日。“残骸枯骨,满目黯然,民族之精英,澌灭尽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李大钊认为在如此长的历史中,“积尘重压”,人们无法摆脱思想的桎梏, 以致国家奄奄一息。 因此,青年的责任“不在龈龈辩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我们的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不在于维系岌岌可危、苟延残喘的白首中国,而在于使青春中国得到重生。 并且“吾辈青年之大任,不仅以于空间能致中华为天下之中而遂足,并当于时间而谛时中之旨也。”
与此同时,李大钊还号召青年应及时行动起来,“青年乎! 其以中立不倚之精神,肩兹砥柱中流之责任,即由今年今春之今日 今刹那为时中之起点,取世界一切白首之历史,一火而摧焚之,而专以发挥青春中华之中,缀其一生之美于中以后历史之首页,为其职志,而勿逡巡不前。”我们所处的时期 “当于今岁之青春”,以此为中点,在此之前的历史探究太阳、地球、动植物、人类以及人类民族国家的产生、演变,是封闭的、陈旧的、白首的历史;在此之后的历史是用来记录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是如何再造重生的,是洁白的、崭新的、富有青春活力的历史。 因此,青年应当立足于“今年今春之今日今刹那”,抓住时机,及时行动,摒弃历史的积秽,积极投身到 “中华再造”的行列中。
(三) “青春”的人生观
李大钊认为相比于宇宙的始终来说,人的一生极其短暂,因此人在一生中没有办法经历全部的宇宙变化过程。 但是青年必须理解和把握这种宇宙规律和宇宙精神,才能实现无尽的青春。“青年锐进之子,尘尘刹刹,立于旋转簸扬循环无端之大洪流中,宜有江流不转之精神,屹然独立之气魄,冲荡其潮流,抵拒其势力”如此才能实现“以宇宙之生涯为自我之生涯,以宇宙之青春为自我之青春。宇宙无尽,即青春无尽,即自我无尽。”李大钊强调青年要想达到这样的人生境界,关键在于自我的自觉和积极投身于理想的努力与奋斗中。
宇宙的无尽使得个人之于宇宙如“沧海之一粟”“白驹过隙”,但人们总是不甘于此,试图打破这种被动的关系,即寻求长生不老。 李大钊举了如下例子:秦始皇寻找不老之药;汉武帝感叹“欢乐极矣哀情多,少壮几时老奈何;美国富豪想用金钱来换取时间和生命,以此说明祈求长生不老的想法和行为并非个例。从古至今人们都想拥有无尽的青春与生命, 但是时间和生命并不受外界事物的支配,与其盲目追求虚无缥缈的长生不老,不如珍惜时间、珍爱青春。“夫人之生也有限,其欲也无穷,以无穷之欲,逐有限之生,坐令似水年华,滔滔东去,红颜难再,白发空悲,其殆人之无奈无何者欤!”
李大钊主张“今日主义”,非常重视当下的价值。“夫青年安心立命之所,乃在循今日主义以进”“现在者,吾人青春中之青春也”。他接着引用卡莱尔、拜伦、爱默生等人的观点得出“现世有现世之青春,来世有来世之青春”,为了贪图来世的青春,而放弃现世的青春和为了现世的青春而放弃来世的青春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没有办法区别今世和来生,我们能够掌握的只有现在。我们的青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唯有昂头阔步,独来独往”由此,我们的青年因努力做到立足当下,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切勿停滞不前。
但是,我们的青年在前进之路中却受到了许多束缚,这也是 我们创造青春中华的阻力与障碍,一是过去“历史之桎梏”,二是现代“黄金与权势之重荷”。
对于历史,我们的青年需要“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勿令僵尸枯骨,束缚现在活泼泼之我”,使自己的独立精神获得彻底的解放。这样,我们的青年就能“以特立独行之我,立于行健不息之大机轴。祖裼裸裎,去来无罫,全其优美高尚之天,不仅以今日青春之我,追杀今日白首之我,并宜以今日青春之我,豫杀来日白首之我”,即真正做到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
回到当下,“顾青年之人,或不得常享青春之乐者,以其有黄金权力一切烦忧苦恼机械生活,为青春之累耳。” 当今的青年常常会被金钱利益所困扰,甚至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外物的烦扰、忧愁和痛苦之中。对此,李大钊引用谚语道“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爵禄,何处买青春?”世俗的荣华富贵可以用金钱获得,但是稍纵即逝的青春是买不来的, 因而青年更应该珍惜和把握这有限的青春,不要被个人利禄所蒙蔽。
由此,在摆脱一切束缚之后,我们的青年就能够“循蹈乎此,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实现创造青春中华的理想,完成青年的历史使命。
四、《青春》之现实意义
李大钊在《青春》中高度评价青年的作用,认为青年是“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青年应当不畏困难,应当有属于青年气息的“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敏锐之直觉,活泼之生命”,充满生机活力,不断奋斗,从而担负起“青春中华之创造”的历史使命 , 做到“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他不止一次指出青年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认为青年是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应当不为权、钱、名利困扰,敢于担负起拯救民族危亡的伟大使命。
2018 年 5 月,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中提到“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青春之精神,青春之力量,“青春”之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广大青年生逢其时,又重任在肩”。李大钊同志将再造民族生命,挽回民族青春的重任寄托于青年。他号召青年,培养高尚品德,掌握真才实学,树立高尚理想,践行远大事业。这些思想在当今看来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闪耀着光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