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你印象深刻的一个人、一本书、一段时光
10岁那年,我在我们市里一所公立学校上初一。不是天分突出,而是因为幼时无人照看提早两年上学。 学校里有美术课,舞蹈课,音乐课,武术课,阅读课,生理卫生课,就连体育课都是每天都有,甚至周五只上半天课。学校门卫很严格,教室很敞亮,老师很和蔼。我最喜欢每天放学飞奔图书馆,阅读老师推荐的书有很多种类:文学类的比如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柳永关汉卿;史学类的尚书春秋,史记资质等等二十四史;近代小说类的比如四大名著,歌德雨果,马尔克斯。这些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读起来只有因为语言文字不同造成的词义隔阂。很容易通过查字典,积累,理解,适应的方式消除龃龉之感。而老师最推荐的两类:东方思想史:易经,诸子百家,佛教;西方哲学史:古希腊群贤,近代古典哲学,现代哲学。这两类书即使冰释了语言障碍,依旧诘屈聱牙,晦涩难宣。读的我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东方思想史中我先接触到的是庄子,初读时,同几乎所有外行一样,溺毙于奇特诙谐的寓言中,而最终不明白庄子想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 随着年岁渐长,阅历渐丰,我看到了很多人类起源和人类远古初期文明的研究,看到了现代学者对甲骨文的认识解读,了解了从人类文明早期直至先秦轴心时代的人类文明概况。再读老子,感其深刻悲悯。再读论语,知其炽热真诚。再读韩非子,叹其狭隘悲惨。最后再读庄子,原来瑰丽奇幻的寓言中想要表达的竟是这样独特深刻的思想,原来怪诞豁达的人生态度是在践行着这样博大玄妙的天道。 西方哲学史中我最先读的是几何原本,翻开第一页,顿觉热泪盈眶。 原来从小就一直耿耿于怀的,被父母老师批评,被同学耻笑的病态好奇心(比如:好奇为什么1+1=2、好奇为什么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好奇瑰丽复杂世界究竟是怎样形成的)不是胡思乱想。原来放不下追究心理,执着地想要证明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只是五感的假象,与所有人都格格不入的自己不是踽踽独行。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浸淫于其中直至今日。 时至今日,依旧常常恍惚,指尖仿佛还留有那个下午班主任在我转学时煞有介事的让我返校来取的象棋那光滑的触感(上课玩被收走哈哈),袖口仿佛还滴着那些周五下午的水枪巷战大乱斗后黄昏夕阳中大家的那一身狼狈的泥水。 有人说:如果你常常怀念往昔,它标志着你老了。 可是,那一年,那些人,那些书,实在是,难忘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