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如何自救?深刻剖析带你瞬间开悟
由于当下环境,很多人都是讨好型人格。
并不需要为此感到自卑,只是文化环境的差异罢了。
讨好型人格的开始,从商君书发家,在董仲舒时期达到巅峰。
无论是法家还是儒家思想,本质上都只是一个壳。
儒家思想很多人看着是糟粕,不是的,它是为了要掩盖里面不好的东西,必须拿儒家思想。
一来体现政治正确,二来可以当挡箭牌。
这也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精华。
而说西方就不是讨好型人格吗?
什么型人格,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意志。
当他们以对外掠夺为主,经济来源以军火为主时,他们就不需要讨好型人格,而需要自由与人权。
儒学是限制个体权利,倡导君臣有别,阶级分明,三纲五常的服从思想,而西方昂撒与犹太都是反抗思想,表面看着互相冲突,本质都是一样的,为了增进自身利益。
所以讨好型人格的人现在可以明白一件事,最重要的是,你的行为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才是你的职责所在。
怎么符合利益?
要么创造经济收益,要么创造情绪价值。
本身讨好型人格最突出的一个点在于讨好,希望让对方开心。
本质上,其实还是希望对方时刻保持对自己的好印象,最终还是一个利己的行为。
利他的本质也是利己,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良心)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被人需要的感觉)。
但被人需要也分为尊重型和不尊重型,无底线无原则的讨好只会让对方不尊重型地开心且极其脆弱,因为即便你持续性讨好对方但只要任何时候讨好力度不够了,对方就不开心。
换而言之,对方的根本目的在于榨取你的价值,他的不开心其实是做给你看的,是要发布一个【你该继续奉献你的价值】的信号。
所以,与其【奉献】,不如【施舍】。
施舍的要点是什么?
同样都是给予对方【价值】,但【奉献】是你要去讨好对方,而【施舍】是对方要讨好你,他深知你的【价值】对他十分重要,为此他不得不低声下气希冀你能够帮助他。
但没有无缘无故的奉献。
同样的,讨好型人格本身也是需要从对方身上获取【价值】。
获取的分为【情绪价值】和【经济价值】。
【情绪价值】让你得以感受到成就感,而【经济价值】让你得以苟活。
也就是说,其实你本可以不这么卑微,但由于自身的价值不足以稳定地持续获得这两种价值,所以你必须讨好,希望不要被他人【取代】。
在朋友方面,很多时候你总会担心对方是否误会,患得患失,而在工作方面,你总时刻保持好与同事领导关系。
检讨自己的行为,思考对方会怎么想,这就是讨好型人格。
所以真正如何改变他人对你的态度?
讨好型人格与被讨好型人格,就差在【价值】。
当你产生的【价值】足够多,或者是足够稀缺,让对方替换你的成本高于继续维持现状的成本,那么即便是你让他们产生某些误会,他们也会反思自己是不是误会你了;如果自己不开心,他们也不敢表现出来,反而是会思考你的态度如何。
缩小社交范围,剔除无效社交,努力奋斗以提升自己的【价值】,自救之道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