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荐书|2021年第4期:科普与社科书单


2021年10月至12月期间,我阅读了7本科普和社科类的书(3本英文书、4本中文书),涉及的话题有:
1. 精神创伤怎样重塑大脑结构并在身体机能上留下痕迹?
2. 我国唯一手语律师怎样为聋哑人提供法律援助?
3. 为什么现代人正在经历呼吸之痛?
4. 当现代人沦为社会的工具和奴隶,我们该如何抵抗人性异化?
5.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自然素描有多美?
6. 从西方古典学到现代社会,公共场域的女性为什么一直失声?
7. 为什么对于美国的资本巨头来说,每一次天灾人祸都是大好机会?
大家可以挑自己感兴趣的类型来阅读哦!
1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心灵的伤,身体会记住)
by Bessel van der Kolk
推荐指数:☆☆☆☆☆
精神创伤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普遍,许多人承受着来自童年家庭的阴影和创伤。精神科医生 Bessel van der Kolk 指出,精神创伤已成为现代社会最大的公共健康危机,五分之一的美国人受到过性骚扰,四分之一的人与酗酒者一起长大,三分之一的夫妇有过暴力行为,这些经历不可避免地对人的情感和大脑反应机制产生影响。
精神创伤不仅重塑大脑结构和化学平衡,还会在整个身体机能上留下痕迹。由于大脑中与快乐、建立联系、控制和信任的区域变得麻木,他们完全丧失了感觉自己活着的能力,失去了目标感和方向感,时刻处在逃生的紧张状态,不受控制地活在过去的痛苦记忆中。
受过创伤的人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不是靠“想开一点”的心态和意志力就能解决的,因为童年的经历已经在他们的大脑和身体中产生了创伤,压垮了他们正常生活的能力。
Bessel van der Kolk是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先驱,他在本书中总结了三十多年的临床研究,不仅提供了详尽的大脑结构图与应对创伤的神经机制,还提供了丰富而触目惊心的病例(包括越战美军、性侵受害者、被霸凌者、成长在药物滥用的家庭的人、受父母虐待的人等等),他们经历着注意力缺陷、与他人相处的障碍、认知缺陷、抑郁、人格分裂、性发育障碍、肥胖、自残行为等问题。人生早期的关爱缺位,导致他们要花一生的时间去挣扎和疗愈。
Bessel van der Kolk纠正了西方精神医学过于简单的疾病分类,指出,对于PTSD患者来说,精神药物治标不治本,谈话治疗更是无效;要有效治疗,就必须为患者创造安全感,帮助他们重新联结大脑和身体,重新感受到当下生活的多彩。
Bessel van der Kolk探索了多样的治疗方法,发现了有效让患者身心联结的日常活动(瑜伽、太极、柔道、跆拳道、剑道、写作、舞蹈、音乐等);他还研究了新兴治疗方法,例如眼动减敏与历程更新疗法(EMDR)和神经反馈疗法(Neurofeedback),帮助患者重整记忆和神经回路。
本书一出版就得到了学术界的积极评价,还成为了大众热捧的科普书,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榜首。如果让我评价,我会把此书称为21世纪最优秀的健康科普书籍。
很多中国人也同样饱受精神问题的困扰,但是目前国内精神医学的诊疗体系还不完善,2016年,往返中美的执业精神科医生张道龙对《财新》记者讲过,中国的精神医学比美国至少落后20-30年,诊疗体系需要规范化。
如果你觉得自己曾经历创伤或总陷入痛苦,不妨看看这本书。
2

无声之辩
by 李燕燕
推荐指数:☆☆☆☆☆
聋哑人的生活处境是我们正常人几乎想象不到的,目前给聋哑人提供的法律援助资源极少,聋哑人权益受到侵害无处申冤。
全国首位手语律师唐帅承担起了服务全国近3000万聋哑人的法律责任。记者白岩松曾在央视《新闻周刊》节目中表示:“这不是少的问题,而是如大熊猫一般珍稀,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聋哑朋友在懂得拿起法律武器的同时,也希望法庭上有更多的唐帅。”
书中的案例细节非常动人,呈现出另一维度的中国社会。聋哑人的生存空间和社会支援不足,受到就业歧视;再加上,聋哑人日常使用的地方手语与正规聋哑学校教授的普通话手语有显著差异,很多聋哑人在法庭上无法得到有效辩护,甚至受到手语翻译的勒索;聋哑人谋生与融入社会极其困难,常常被犯罪团伙侵害或利用,这也为社会安全带来了一些隐患。
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也是维护我们每个人的权益,因为每个人都可能经历残疾。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的统计显示,世界上约15%的人生活在某种形式的残疾中,相当于每7个人就有1个是残疾人。根据《上观新闻》报道,在中国8500万残疾人中,先天性残疾仅占不到10%,后天残疾占到了约75%,残疾人的比例还在不断上升。
正因为这个社会充斥着社会达尔文主义论调,不理解残疾人的难处,我们更有必要读读这本书。我今年旅游的时候,碰到有一位游客,他说,残疾人也应该自食其力,不应该依靠社会照顾和福利,社会是公平的,没手没脚也要和健全人一样同台竞争。然而,残疾人并没有获得同等的生存机会。
这本书中唐帅律师分享了一个很让人痛心的案例,一个聋哑青年好不容易脱离犯罪团伙,改邪归正,去工厂上班,没想到老板故意不付工资,反正聋哑人不会喊,上诉无门,青年实在走投无路,求助唐帅维权,他说:“没想到改过之后,混的还不如以前。” 唐帅表示,社会又把他们往“邪路”上逼。
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唐帅,为弱势群体声张正义。人类社会不是原始丛林,一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谁又能保证自己不会是下一个弱者呢?
3

Breath: The New Science of a Lost Art
(呼吸革命)
by James Nestor
推荐指数:☆☆☆
《纽约客》记者James Nestor 指出,人类正在经历呼吸之痛 —— 失去了正确呼吸的能力,受到呼吸疾病的困扰。他调查发现,现代人最严重的呼吸问题是用嘴呼吸,这埋下诸多健康隐患(情绪不稳定、血压变化、认知能力下降等)。
人类学家与医生接受Nestor采访时表示,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脑子变大,挤压鼻窦、嘴和呼吸道,使生理结构变得不擅长呼吸。另外,自从现代人食用柔软的加工食品,下颚和面部骨骼缺乏锻炼,无法正常生长,呼吸困难加剧。
Nestor拜访了一些科学家,找到了提高运动成绩、停止打鼾、缓解鼻塞哮喘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呼吸训练方法。
不可否认的是,呼吸对人的健康非常重要,但是,本书缺乏严谨数据和论证。一方面,早期智人呼吸疾病较少,并不能归结于呼吸方法正确和食物硬,也可能因为当时没有工业污染,睡眠时间充足;另一方面,本书后半部分重点描写西藏修行者和印度瑜伽大师的呼吸方法,将大师的超强身体机能归功于呼吸方法,把个案效果当做对全人类的效果,倡导呼吸大法包治百病,偏离了科学论证。
本书的立意是非常值得表扬的,作为20多年的“资深”鼻炎患者,我强烈感受到,呼吸不畅折磨人的身心。我小时候一到冬季就鼻塞,整夜睡不着,总抹鼻涕、打喷嚏,被家长们责怪不照顾好自己、免疫力那么差;青春期时,全年鼻塞,城市雾霾天时更严重,大脑缺氧无法专心做任何事情,鼻炎进一步诱发咽喉炎和结膜炎,不靠皮质激素喷鼻就无法呼吸,用久了,毛细血管过度收缩,经常流鼻血。我吐槽空气污染,成年人们说我矫情,别人怎么不鼻塞,肯定是你自己的问题。成年后,我强迫自己不再依赖喷鼻剂,一年里有那么几天鼻子完全通畅。后来去美国读书,奇迹般地,一整年,鼻子通气。现在居住山林,我才摆脱了鼻炎的困扰。
呼吸之痛不是矫情,而是公共健康危机。2018年新华社报道,“我国过敏性鼻炎患病率从11.1%升高到17.6%,患病人数增加了1亿。” 2011年发表在《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的研究显示,空气污染物增加了过敏性鼻炎的风险。对于很多呼吸疾病患者来说,顺畅呼吸真的是奢侈品。
4

自我的追寻
by 艾·弗洛姆
推荐指数:☆☆☆☆
在权威主义伦理盛行的当下,人变成了工具、社会机器的奴隶,在道德和价值观上也经历“自我的异化”,失去了倾听自己内心的能力,也失去了人的尊严。
精神分析医生弗洛姆强调,“现代人感到惶恐不安而且越发彷徨失措。他虽然拼命地工作力求上进,但是对自己一切活动的徒劳无功却茫无所知。虽然他处事的能力增进了,但对个人生活、对社会却觉得力穷心绌……人虽然成为大自然的主宰,但却沦为他自己所创造出来的机器的奴隶。”
由极权伦理控制的社会,就是要把人变成工具,把人的价值商品化,剥夺人的本性,让人们无法自爱,从而让人服从于资本极权的野心目标。弗洛姆写道,“他们只是为了隐瞒 ‘菁英集团’的极端自私,此一集团希望征服及维持统治广大群众的权力。”
弗洛姆提出人本伦理,人只有发挥各自本然的性格、创造性和潜力,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他写道,“人生的主要使命,是使自我生长,成为与他潜能相符的人。”
人获得了成为自我的权力,才能对抗外部世界的极权,不再被异化,个人才能的释放更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福祉。弗洛姆说:“一切社会与政治活动皆以每个人的发展与成长为目标,人是唯一的目标与对象,人除了他自己之外,不是任何别人或任何事物的手段。”
5

发现之旅
By 托尼·赖斯
推荐指数:☆☆☆☆☆
300多年前,英国人的自然探险促成了科学的发展,而这些科学突破离不开随行的艺术家绘制的自然素描与水彩画。打开这本书,你将开启一场奇妙的自然之旅,每一张精致的生物手绘图都可以称得上是艺术精品。在物种大灭绝的今天,这些自然物种的记录更加珍贵。
6

女性与权力
by 玛丽·比尔德
推荐指数:☆☆☆
英国剑桥大学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解释了希腊罗马神话和欧洲历史中的女性怎样被残暴对待、被丑化,而且在公共场域一直失声,而这种厌女的文化基因、思维习惯,深深地影响了现代社会权力结构,权力的定义本身已经将女性排除在外。
本书是比尔德的演讲收录,篇幅很小,很难做到深入分析,但是对西方歧视女性的古典传统的讲解很让人震撼。
7

The Shock Doctrine: The Rise of Disaster Capitalism
(休克主义:灾难资本主义的兴起)
by Naomi Klein
推荐指数:☆☆☆☆
对于美国的资本巨头和自由市场狂热信徒来说,每一次天灾人祸都是大好机会。加拿大记者与社会活动家Naomi Klein指出,在智利政变、苏联解体、亚洲金融危机,9/11恐怖袭击、伊拉克战争、南亚海啸、卡崔娜飓风中,美国政客与资本巨头推行“休克主义”疗法,快速将公共资源私有化,刺激美国企业海外扩张,为以弗里德曼为首的新自由主义学派提供了海外政治试验田,输出美国的“自由、和平、民主、全球化”。
然而,短期阵痛过后,“休克主义”带来的不是富裕和平的新世界,而是千疮百孔、生灵涂炭。在新自由主义全球扩张的过程中,对方国家的人民没有受益,美国的人民也没有受益,受益的却是美国资本巨头 —— 借助天灾人祸,他们将公共财富纳入囊中。Klein称这种模式为“灾难资本主义” 。
Klein 用了大量事实和数据击碎了西方公民对“自由市场”和“民主”的崇拜。 她每提出一个论点,都会以充分的学术研究、新闻报道、业界数据、深入访谈、案例来做支撑,解释每个灾难的参与者与其角色。
这本书在西方社会激起了千层浪,获得了知识界的高度评价。《道琼斯商业新闻》专栏作家Paul B. Farrell 评价道,该书“可能是21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卫报》专栏作家John Gray称赞本书是“极少数能真正帮助我们理解当下的书之一”。
最后
2021这一整年,我总共阅读了26本书,偏向于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科普、哲学,共出了4期书单,可查看往期“冰雹荐书”。

最近大家读了哪些好书呢?欢迎在评论区与大家分享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