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与兴趣爱好
前言:
聊聊最近的跑步感受,以及我对兴趣爱好的最新理解。

关于兴趣爱好,我以前以为是先有兴趣,这份兴趣使人探究某个事物/做出某些行为,然后慢慢培养成爱好。
后来我看到一个说法:兴趣爱好不一定是先有兴趣,也可能是先探究了某个事物、做出了某些行为,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的感受到了有趣的反馈,通过这些反馈以及各式各样的因素,使自己慢慢有了兴趣。
前者与后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观点认为如果人不能先有兴趣,就无法培养出爱好。
后者的观点则认为人可以在没有兴趣的前提下,通过做出行为的方式获得反馈,然后在反馈的影响下找到兴趣,然后再将兴趣发展成爱好。
我能理解这个说法是什么意思,但对这个说法没有什么具体的感受,因为我没有“先有行为、再从行为中找到好的反馈,通过反馈形成兴趣”的经验。
先做一件事,做的时间长了就能从中找到乐趣了。
这句话的意思我当然明白,你应该也能从它的字意上来理解它在表达什么。
可是,假如你没有这种「做了一件事,做的时间长了,从中找到乐趣,然后就感兴趣了」的实际经验,这句话对你来说就是很虚无缥缈的——它是一个与我们生活没什么关系的东西。
最近我能实际的理解这句话了。
大约两年前,我为了让身体更健康一些,开始跑步。这两年我一直在陆陆续续的跑,有时候连着跑一两个月,有时候因为各种原因而中断几个月。
对这段期间的我来说,跑步是一个机械化的举动,它对我来说只意味着「我该站到跑步机上,我该按下开始按钮,我该开始跑」。
我既谈不上讨厌跑步,也谈不上喜欢,几乎是单纯让自己什么都不想、只管去跑,就像一个机器人一样做着机械般的反应。
不过,最近我在跑步中产生了一些比较好的体验:跑完之后没有疲惫感,相反感觉变得更有精神、精力更加充沛了,与此同时全身都有“刚刚做完许多事,躺在床上放松肌肉”的舒适感(也类似于躺下后绷紧身体然后再放松下来的感觉)。
这种体验对我来说是相当新鲜的,因为我此前对跑步的印象都很一般——要么是上学期间跑一千米的痛苦,要么是自己自由锻炼时的机械化,基本没有产生过正反馈体验。
在有了这种正反馈体验后,我终于实际的理解「先探究某个事物、做出某个行为,从中寻找有趣的反馈、感受有趣的反馈,然后慢慢培养兴趣」这句话了。
原本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只局限在对字意的理解,现在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则是结合了我的具体经验,理解了它在现实中的表现:原来“没有兴趣没关系,先去做,然后再产生兴趣”这个方法真的是行得通的。
然后我就意识到,假如想建立一些兴趣爱好,采用「我有兴趣我才愿意做,我愿意做我才能有爱好」的方式可能是不合适的。
因为这个方式的逻辑实际上是这样的:如果只是有兴趣就能培养爱好,那我们应该很早之前就培养出爱好了——只要我们在以前对某些事就有兴趣。
如果我们在以前对某些事没有兴趣,除非我们现在突然又产生了兴趣,否则我们无法培养出爱好,因为我们没有感兴趣的东西,而不感兴趣就无法培养爱好。
合适的做法是先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主动寻找反馈,把这些反馈当成自己继续做这件事的一部分动力。
在具体行动的时候,也有一些要注意的细节:如果一个行为的规模很大,把它精简、拆解、缩小成一个小行为,使它的阻力变小,然后顺畅的完成这个小阻力行为,再分出一部分精力去寻找整个过程中的反馈。
以跑步为例,跑步的本质不是“我想去跑步,所以我要做到跑步”,而是“我想让身体健康一些,有氧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跑步是有氧运动,所以我要去跑步”。
既然是要通过有氧运动的方式使身体更健康,那么就不必“非要跑起来”才算有氧运动,快走和小跑也属于有氧运动,而快走和小跑比正常跑步要轻松许多——执行快走的阻力比执行跑步的阻力要小许多。
要你直接去跑二三十分钟你可能做不到,但要你以较快速度走上个二三十分钟,你可能就做得到了。
当一个大行为被拆解精简成小行为、阻力得到降低,它的可持续性就提高了。
可持续性提高后,就有越多的机会从中找到正反馈。
就像我这两年陆陆续续的跑步,直到最近才真正的因跑步而产生了一些良好的感受、得到了一些不错的反馈。
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没放弃跑步,如果我在任意时间中止了跑步,就失去了从中找到正反馈的机会。
因此,对“形成兴趣、培养爱好”来讲,“先去做到某件事”第一重要,“再将这件事持续下去”第二重要。
只要能持续的做到这件事,我们就有机会在这件事中得到各种各样的体验。
其中,那些有意思有乐趣的体验,会成为我们对这件事产生兴趣的契机。

我是若终有一天,今天是每日更新的第1097天!
觉得写的不错,就点个赞吧——据说专栏双击屏幕是一键三连~
看更多内容,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