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他山玉,取过往经,论魏蜀吴
孙十万打合肥那会,张辽是投降将领,但乐进李典不算老曹嫡系嘛?这么当炮灰的?
只有谯沛系的才能叫嫡系,除了诸夏侯曹之外,都是老曹革命路上的炮灰。
张辽八百破十万,有没有史官给胜利者魏吹嘘的成分?孙权应该也有能抗的丹阳精锐吧。
张辽这战开局打得很巧,最终也打出了让人胆寒的效果。孙权的兵源中丹阳兵比例多少史书无载,而且汉末大乱的前三十年陶谦、曹操、孙策基本上已经消耗掉了大量的丹阳兵精锐,最后是张辽这些年南征北战部曲见得大场面太多了,光白狼山那种战役,说实在话,孙权的部曲没有一支队伍能拉出去打那种战役。
孙十万选择偷袭荆州真的是个烂透的战略吗?
别的不说,就提一点,就算拿荆州一万个正确,无论何时,既然结盟了,即便闹翻了也要正式宣战的。更别提这一战后基本上孙刘就只能等死。
为啥部曲被打光不能补充新兵继续征战呢?
天下大乱太多年了,有战斗力的部队都是老兵团,正常情况下老兵团只能老领导指挥,别人摸不动,打光了只能抓壮丁,募新兵,新兵又是谈不上啥战斗力的。
张辽的人数能围着孙权打还去拆桥吗?
第一次八百人突突孙权是挫威让孙权不敢攻城,第二次是蹦着歼灭去的,史书没说人手,但乐进都出来了,应该是合肥七千人中冲出来了一大半。
怎样给孩子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孩子们总会长大的,有自己的路要走,记住行善不作恶,撸顺逻辑思维方式就可以了,至于历史中的故事,其实都是副产品。
曹仁怎么会被打到困守孤城的?
水战和陆战是两种操作系统,曹军陆战猛,孙权水战强,但为啥永远这样呢? 因为转换打法太困难,二爷牛在了水路无缝对接,汉水打水战,上岸变陆军,这谁能顶的住。
宛城夹在长安、洛阳、许都、襄阳中间,侯音在那位置都敢反,对二爷战斗力是多大信心啊。
襄樊之战,只记载了二爷一人智勇双全,威震华夏,但是,难道全过程都是按二爷个人的剧本在走?他身边的谋士,以及麾下的将领呢?是因为这段历史被本就被史官浓缩过,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吗?比如,关平,廖化,周仓,马良等人,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
留的越多越盖不住 史官都给你删了。
话说陈寿是蜀国人,为啥三国志是以魏为主线的?而且为啥要删掉蜀汉的战绩?
他可不只是蜀国人,还是魏国人、晋国人。
三国志成书于晋,魏史是干儿子,蜀史是傻儿子。
为啥孙权请降后,曹操就到此为止不接着打了?
这是超级功勋的,回去他可以换天子旌旗了。曹操还留了26军驻居巢,打算是换好房本继续开打的,但很快天下有变了。
为何西线曹操可以放一个夏侯渊坐镇,东线为何每次都要亲征?理论上来说西线战场应该更难打,东线更好打,难道仅仅是因为东线距离许昌近么?曹操不把孙权打到江边是因为换房本,那派一个大将打为什么不可以呢?魏国为何在东南一直处于守势?即使进攻也并没有什么收获。
可以找地图参考一下当时的中原航道,水运可以极大的减缓后勤压力,方便曹操集大兵抽孙权。
换房本是另一个维度的政治问题,和正常打天下不能一概而论。
自张八百时代起,曹魏方面的战略态势就是西守东攻。
“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刘备”。假设他们带着天子顺利跑到刘备那,刘备会收吗?或者说,现在阶段,挟天子以令诸侯还能行吗?
曹魏真正的铁板一块,是黄河以北以及兖州和颍川 此时献帝要是去了二爷那,中原地区也许就真不好说了。
曹军将领多次冲阵江东军,是否是因为江东没有骑兵,很难对他们进行什么限制呢?
应对骑兵不靠骑兵,靠重装步兵,或者百战余生的超级兵摆好阵势来死扛迟滞骑兵,江东是缺乏这种队伍的。
关羽真的水淹七军了吗?史书不是水溢出来了吗?
溢出来的水是不会把城冲塌的,大雨每隔几年都会有,城都没塌,而且刚把城冲塌二爷就来了,这是早有预谋了,否则两城那么近,于禁会逃进樊城的。
最近看到一些UP的三国视频,都看哭了,明明历史都远去了,怎么会这样?
五千年的华夏史,总会有些色调格外光彩。即使远隔千年,依旧扣人心弦。
优秀的厨子无论菜的多寡都能做出好菜,历史区UP做的视频也一样,区别只在于史官的删减。
很多穿越小说和影视的未来是在那些被史官删除的空档中,篡改的历史将越来越没有市场。
如果克襄阳、下樊城,往北就没啥险要位置可守了吧?刘备再打关中,曹老板不只是头疼,会头炸吧?
有些人说丞相的隆中对有问题,丞相的隆中对是正确的。往北就是宛城还能站一脚了,但是如果樊城丢了,南阳就成了前线,宛城的后勤将崩塌,从中原运粮全是陆运,以曹操的作风,估计又该移民了。
刘备从汉中撤兵,是不是意味着短期内很难从汉中打关中?刘备和诸葛亮是否可以从大本营派兵持续支援关羽的荆州方面军或者直接打关中?如果关羽打下襄阳,可否“便下襄阳向洛阳”?
只要走了没有一年半载是出不来的,这就好比炼钢的锅炉要是灭了,再复工复产的代价就太高了。
没戏,老刘此时只能牵制,吓唬人,再打给养难度太高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虽然是表忠心的话,但看下3D地图也能明白打完整个汉中之战的后勤压力。
也没戏,人数少,能打出的牌就少。
孙权因为抢了江陵被骂吗?
其实抢了江陵也没事,关键后面得干事。不提统一,哪怕打出二爷一般的战绩啊。然而打完襄樊曹魏收缩兵力,孙权轻松拿到襄阳,还没捂热乎多久呢又丢了。
夷陵之战,刘备带诸葛亮或者诸葛亮独自去打能不能打赢?
从后面看,丞相的打法是自己锻炼铁军,指哪打哪,此时丞相战场资历尚轻,估计效果上很难比老刘强,当然要是随军当参谋长就完美了,不过这仗的后勤就费劲了,说到底是顶级人才太少了!
不理解陆逊的行为逻辑,小时候自己爷爷还有那些个族人都死于孙策之手,为什么这时候拼命帮孙策留下来的政权抵挡刘备,晚年又参与太子之争落个凄凉谢幕……不能献出江陵然后反戈一击攻打孙权么?
归根结底是宗族利益。而且人在高压久了啊,精神通常就崩溃,像那种几十年忍辱负重报仇的其实是很罕见的,绝命毒师的电影版就特有感触,小粉被监禁久了以后最终就被养成奴了 。
二爷在襄樊之战中,后方补给不完全。有没有可能是后勤运输压力太大逼迫荆州百姓投降东吴?
二爷这战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全程通航,出门就上船,民夫比率和北方完全俩概念。
很多黑诸葛亮军事能力的都盯着陈寿那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然而事实上最强的军事能力就是军队建设。练出一支强军直接跟你刚正面就打爆你了,奇谋什么的不存在的。但奇怪的是,晋书是房玄龄主编,为啥屁股比晋朝的三国志还要歪?
以晋的开国,很多原始史料就已经靠不住了。
为啥孙权要杀关羽呢?留着当筹码不行吗?
世上是有那么一种人,他活着就让对面哆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