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个人鱼类记录(51)鞍带石斑鱼(非常驻)
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
英文名为Queensland groper,中文俗称花尾龙趸或龙胆石斑等,石斑鱼属非常出名的成员,印度/西太平洋种类
鞍带石斑鱼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分布西起非洲东南岸至红海,中东沿岸至印度,进入西太平洋北至日本和我国南部,南至澳洲,在澳洲广泛分布于热带以及亚热带海域,一般常驻分布范围为西澳大利亚州中/北部,北领地,昆士兰州以及新南威尔士州北部,不过夏季在暖流的影响下可能会出现在澳洲南部沿海,其栖息地范围也十分广泛,幼鱼和亚成鱼喜欢栖息在珊瑚礁,近岸沙泥底,瀉湖或是河口(包括微咸水水域),大型成鱼则喜欢栖息在更深的地方,例如暗礁,沉船等大型结构或是深水港口附近,鞍带石斑鱼是体型最为庞大的石斑鱼,确认最大记录2.7m,400 kg,可能还能长的更大
悉尼水域本来是不该出现鞍带石斑鱼的,历史上悉尼周边仅有2个记录,而且都是上个世纪初和中期的记录,距今非常久远,不过全球气候变化却在悄然改变着这一切,今年秋季的时候却突然有人在悉尼著名潜点发现了一只亚成年个体,其拍摄的照片也成了悉尼周边水域第一个张有活体照片的记录,过了一个月后,我居然运气爆棚,在悉尼港也钓到了一条偏幼年的个体!经过查询,不出意外的话我这个钓获应该就是鞍带石斑鱼在悉尼港的首次记录,可惜的是这条鞍带石斑鱼是被车祸到的(鱼钩挂身上),只挂在皮上,而且没带抄网,最终往上提的时候还是掉了回去,没能拍到清晰照片,很是遗憾




鞍带石斑鱼身形与大部分石斑鱼属类似,身体呈椭圆形,非常粗壮,向后渐侧扁,成鱼的体色为较为灰棕色或淡褐色,有些个体身上还长有较斑驳的浅色条纹,鳍边缘偏黄色,幼鱼和亚成鱼体色很有特色,体色为奶黄色至黄褐色,身体上有三块较大的不规则的黑色斑纹,还挺好看的,所以幼体也会被作为观赏鱼,鞍带石斑鱼的鱼鳍一般上长很多不规则的明显黑斑,这个特征也成了鉴定其的最好办法之一





鞍带石斑鱼在我国,南亚以及澳洲等地被当做优质食用鱼类,鞍带石斑鱼一直以来都在受到不小的捕捞压力所带来的威胁,幸运的是,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为他们的野外种群带来了喘息的机会,现在鞍带石斑鱼在国内南方和澳洲都有了数量不小的养殖,并且还杂交出来珍珠龙胆等杂交石斑,鞍带石斑鱼过去的IUCN等级为易危,2018年后I更改为数据不足,在新南威尔士州,1994年发布的Fisheries Management将其列为受保护物种,休闲捕捞禁止钓获带走并限制商业捕捞(北部海岸),此外,它们在西澳大利亚州,北领地和昆士兰州等澳洲产区也受到部分或全面的保护
鞍带石斑鱼有过攻击潜水员的记录,甚至还有过未经证实的致命袭人的报道,之前有一个很出名的报道,澳洲昆士兰一个海鲜加工厂在一条巨型石斑鱼肚子里刨出来一个人头,后来河中巨怪第八季里杰叔还去调查了一波,然后钓了一条硕大无比的鞍带石斑鱼(杰叔以前钓过更大的)展示石斑鱼有能力把人头吞下,不过实际上报道里的石斑并非鞍带石斑鱼,而是一条大个体的玛拉巴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