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和号战列舰主桅杆两处考证探讨

2023-07-19 17:43 作者:魔法鸟模型工场  | 我要投稿

在这次1/200比例大和模型的建造中,笔者本着尽可能追求还原本真的态度,以全考证的方式打造战舰的历史原貌。原本以为大和作为船模的三俗题材之一,应该争议点不会太多,历史照片、以往考证书籍更多地是用以补充套件上缺失的细节。想不到在实际制作过程中,考证疑点层出不穷,例如舰桥顶层的防空指挥平台是否有一间带盖的小屋,抑或仅仅是一堵半人高的墙;炮塔的形状和尺寸是号手的更准确还是富士美的更准。特别是主桅杆,仅此一处就产生了两处主要的考证争议。现在仅仅把手上的资料分享,做一个探讨。

这次用作主要参考书的,是俗称“红宝书”的Skulki&Draminski的大和级战列舰解剖。

以及俗称蓝宝书的Model Art战舰大和

一般两本书在大部分细节都打成了一致,和板件也基本一致。在参考书之间有争议或参考书与板件/蚀刻片呈现有差异的地方,会寻找历史照片来进行对比考证。

第一个争议点在于主桅杆下部是否有一圈横向加固结构。

如P改所示。

这样的加固结构在红宝书、号手原厂说明书上也有表现

但是另一些资料,如蓝宝书,包括明斯克航天局的游戏内模型,却没有这样的支撑结构表现。

目前以笔者所掌握的资料,尚不能证实或证伪此处支撑结构是否存在。由于此处被后舰桥的结构部分遮挡,很难找到准确的历史照片。

------------------------------------

另一处极具争议的是Type13电探的安装方式。在蓝宝书中,两座电探距离较近,安装支架下臂较短,上臂呈现明显的V字形状,开口约60度,如下图篮圈所示。

但是在号手的说明书中,这个开口约为90度,意味着两座电探的间距稍大。

而在P改说明书中,两座电探安装间距更大,上臂几乎呈160度钝角张开。

所幸关于这一争议,有历史照片可以佐证。大和的主桅杆历史照片本身就少,改装后的更是罕见。目前下图是唯一一张笔者找到能比较清晰表现出电探的侧面照片。

由于角度限制,其实比较难判断上臂的具体形状和两座电探之间的距离。

笔者试图以尽可能一致的方位视角去拍摄,从模型的呈现与历史照片对比,笔者倾向于P改(以及红宝书)在主桅杆电探安装方式的判断。

由于武藏号已经在海底碎成渣渣,而大和号的残骸相对完整,在以往的潜水考察中也确实发现了散落在船体主残骸一旁的桅杆。但笔者未能看到完整的潜水考察录像,因此也只能以目前已经掌握的资料做最合理的判断。

以上两点仅供爱好者研究探讨。

大和号战列舰主桅杆两处考证探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