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列宁全集课(4)
《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是马克思用生产方式、经济关系的转变作为切入工具来剖析人类社会的演进。但这种分析的尺度是非常宏观的,至少以世纪为时间单位。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则是马克思分析短时段内历史事件的著作,时间长度约为4年,即1848年革命在法国从激进倒退回保守专制的过程。具体表现为社会各个集团的经济状况如何,他们的政治代表分别是谁,各自的策略如何,又是分别与自己的阶级群众之间如何联系的,以至于这场革命沿着下坡滑向反动。这部著作是列宁引用频率最高的马克思的文本。
马克思说现实的人是社会关系的集合体,那么对于最先发展起来的先锋队成员,要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旧人稳固地改造成潜在的共产主义社会新人,必然要改变他的社会关系,即用党组织的关系代替他原有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关系,这才有可能把他变成将来共产主义的种子。如果他在思想上理解了马克思主义,但却沉浸在过小日子或奢侈享受的状态下,沉浸在俱乐部中,不参加纪律严明的党的活动,不可能成事。尤其是当自发的工人群众罢工示威在沙俄各地暴发时,俄国的党组织工作却落后于群众的这种自发局面。1905年革命就这样被沙皇政府分别镇压了。在俄国社会民主党二大上所暴露出来的列宁与普列汉诺夫、马尔托夫之间在组织问题上的分歧,正表明了在思想上能理解与在行动中能贯彻是两码事。因为,把原则贯彻到生活并坚持下来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
生存状态、生活条件的差异,使得知识分子虽然在理解马克思主义上比工人群众要早,但要走向彻底的马克思主义,一般来说比工人要难。因此列宁主张在党的委员会里,工人委员应当占多数,知识分子应当占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