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代几十万大军战场怎样上厕所?

2022-08-06 13:24 作者:江南拱桥夜  | 我要投稿

       在古代,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除了依靠战术兵法制敌之外,很大程度上都是以人数取胜,所以往往是人口大国在军事上都占据优势,

       行军打仗的途中,成千上万人聚众扎堆,那么单是排泄物的数量就会十分惊人,甚至能达到“吨”的级别,如果要集中起来,说是“堆粪如山”也不为过。                                             

       从这个角度来说,古代军队如何处理排泄物,就变得至关重要,若处理不当,很可能就会产生以下三种隐患:  

       第一,暴露己方行军人数。  

       敌军侦查人员,通过观察某一区域内人类排泄物的数量,能够推断出己方大概兵力,从而使己方暴露军情。  

       以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北伐途径祁山时所率“八万大军”为例,整整八万人的满编部队,最极端的情况下,姑且算每名士兵每天只一次出恭,一次250克,那么最少也有将近四万斤排泄物,整整20吨。   

     “ 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在者八万”。   

      ——《百战奇略·卷一·信战》

      且军队所驻之地,通常靠近水源,所以基于绝不能污染水源的考虑,这20吨排泄物,肯定不可随意处置,必须得进行系统化的科学处理。  

     于是诸葛亮立下规定,一旦驻扎某地,则立即由兵士安营,同时将修建临时厕所,与安营列为同等重要之事,务必严格按照规范标准来修建。

     “所至营垒、井灶、圊溷、藩篱、障塞皆应绳墨”。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这句话大意为:部队所驻之处,无论是安营,挖井,生灶,厕所,屏障,皆严格遵照制式进行。  

        圊溷(qīng hùn),古汉语中即为“厕所”,绳墨,木工用来打直线的墨线,亦为建筑中为垒砌直墙而打下的直长细线。  

       由此可见,诸葛亮所率领的这八万人军队,在临时休整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科学系统的驻扎措施,而这些措施,都是提前就制定在军法之中,不容有误。  

       反过来说,假设某位将军带兵打仗时,并不在意这个问题,而让麾下士兵随意解决,那驻扎之地随处可见排泄物,敌方侦查小队估算后,将军情上报,对于己方部队来说,这就形成了实质意义上的不利因素。  

      第二,排泄物堆积过多,极易引发传染疾病。    

      现代还好,已经具备控制疫情扩散的防疫能力,但古代防疫技术与医疗水平均不如现代,战时一旦发生疫情,将防不胜防,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大规模传染,尤其是军队这种人口密集的集体组织,不论发生何种疫情,对于交战的双方来说,都是无比头疼的大麻烦。   

1984年美国陆军步兵军营,厕所设施修建标准

      所以合理对待如厕问题,基于维持士兵健康的角度来说,就显得至关重要。  

      第三,引发环境污染,损坏土壤结构。  

      与第一点类似,但还有一点不同,就是人类排泄物过多,会对土壤产生负面作用。  

       除了容易污染水源,滋生病毒以外,如果某一处区域堆积过多人类排泄物,也就意味着过度施肥,将导致土壤出现性状恶化,使其养分不能被土壤有效吸收,同时人类排泄物中的一部分化学物质,易被土壤固结,长期过后,这些化学物质就会形成化学盐分,并在土壤中积累,最终导致土壤养分结构失调。  

        如此就会出现两种结果:  一是因为土壤性状恶化,从而导致整块新鲜田地无法耕种。二是如果临近区域生长有农作物,将会使土壤持续酸化,最终使农作物大面积坏死,即民间俗的施肥过多会“烧死“庄稼。

       那么古人又是如何解决排泄问题的?  

       第一种解决方法,也是最主要的解决方法:谨慎选址,系统处理。 

       就是谨慎选择厕所修建的位置,将排泄物进行系统化处理,而不是随地解决。  

       如唐朝时著名军事家李靖,在所著兵书《卫公兵法》中明文规定:  诸兵士每下营讫,先会两队共掘一厕。

       这句话的大意为:当军队驻扎完毕时,每两队挖出一个临时厕所,以备内急。

       而厕所与军营之间要保持多少间隔,早在战国时期的军队,就有过明确标准:

       “五十步一井屏,周垣(四周围起)之,高八尺”。

       ——《墨子·卷十四·十五》

      由此可见,战国时是以五十步为间隔,四周用屏障围起,而且还要高八尺。而后来的军队以营区为单位,每个营区内务必要挖建一座公共厕所。

戚继光

      上厕所时也有诸多规矩:

       1、暂时扎营休整:就要在破晓时方便,天亮前解决完,则就地掩埋,如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所著兵法《练兵实纪》中所说:“天明吹打时,遇起行,则埋之”。

       2、长久驻扎:就要专门安排人员,每天都进行打扫,且在规定时间内,提着马桶倒在远离军营之外的地方,而解手这件事,则必须要在入夜前全部解决完毕,夜间不许一人解手。   

      《练兵实纪·卷六·练营阵第六·行营》:遇久住,则打扫,候开门送出营外远远弃之。为了解决可能出现的厕所排队问题,戚继光专门设立了跟现代厕所“有人”标识一样的门牌: 

        凡白日登厕员役,由各营门将腰牌悬于门上,方准开门而出,毕即还应腰牌,取带回营。——《练兵实纪》 

        凡是白天要蹲坑的士兵,应把各自兵营内的“腰牌”挂在厕所门上,才能进厕所方便,方便完以后,就要摘掉腰牌,带回军营。  补充一点,通常古代军队修建厕所,也要建在下风口,不能建在迎风地,否则前边打着仗,后边一刮风,把臭味飘来,那士兵可就全吐了......    

       另一种解决排泄物过多的方法是制成金汁。  此方法可谓妙极,乃守城之必备良策。  

       具体做法为:先将粪汁用棉纸过滤后贮藏一年以上,等到时机成熟,再加入砒霜,硇沙,以及熔炼的液态金属,调和成一种剧毒液体,最后再将其用大火煮沸,熬成的汁液,便称为“粪清”,因其中加入了金属,故美其名曰:“金汁”。  

      “粪清,毒火以砒,硇沙为君,金汁、银銹、人粪和制”。

       ——《天工开物·火药料》

       这种经过复杂工序做成的“金汁”,一般有两种主要用途:  其一,在守城时煮沸,从城头上倒下,能够直接对敌军造成杀伤,而由于金汁中含有粪便,即使不死,身中沸腾金汁者也会伤口腐烂,难以进行有效医治。

       其二,作为毒素,涂抹于箭矢上。己方弓箭手射击敌军时,一旦击中人体,箭头上的金汁将直接作用于人体皮肤,从而金汁内的毒素会使皮肤发生难以愈合的溃烂,继而使皮肤发生严重感染,中箭者甚至会因此丧命。  

        当年三国的时候,曹操追击张绣,就曾吃过这金汁箭的苦头 :绣入城中,闭门不出。曹操围城攻打,城上擂鼓不绝,炮石“金汁”弩箭以守之,急难近城。

        然古代也不是所有军队都重视排泄问题,也有非常随意,不管不顾先舒服了再说的,比如李广,带着几万人打匈奴,从来都是就地解决。

      《史记》:“(李)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智慧的无穷无尽,就连自己在战争之中排出来的粪便,在最后的战争之中都能发挥奇效。


古代几十万大军战场怎样上厕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